APP下载

戚继光在台州

2012-08-15陈学文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戚继光倭寇台州

陈学文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5)

南塘戚公继光(1528-1588),有明一代抗倭爱国将领,戎马倥偬一生,屡建奇功;根据实战体验,著有《纪效新书》等,增耀了我国武库兵书之林。其爱国情怀、杰出军事才能、辉煌战功,永著青史,获得后人敬仰。

戚继光幼承庭训,早年投身齐鲁大地上御倭卫国的行列。嘉靖三十四年七月(1555)28岁奉命南调浙江,任都司佥事,三十五年七月任宁绍台参将,十二月上《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提出创兵营、选兵、练兵主张。三十六年上《练兵议》:“况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矣!”九月倭寇王直扰岑港,胡宗宪“命(戚)造鸟铳以立功,中国始习此技。”[1]20三十七年因岑港之役未克,屈受撤职。三十八年以擒王直有功,复职任台金严参将,八月上书召募义乌兵,九月亲至义乌召募,获知县赵大河支持,“遂与赵为莫逆交”。召募兵4000人。十一月率部至浙东南台州府,与副使谭纶合力剿倭。三十九年分守台州,“缮亭邮,谨烽堠,稽尺籍,除戎器,具舟师,置间谍,严号令。”[1]39并取得唐尧臣的协助,整顿卫所,增强兵力,建立水军,督造战船44艘,加强海防兵力。对沿海诸卫所及港口部署防御兵力,加强瞭望和报警,及时防御倭寇进犯。是年在台著《纪效新书》。四十年在台州全力剿倭。四十一年秋升为都指挥使,再次去义乌增招兵三千。戚之一生在东南沿海活动最重要处所在台州。下面将分述台州大捷诸役①。

一、台州大捷

台州府辖有宁海、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太平六个县。三面环山,一面濒海,海岸线约500-600公里,形势险要。

台州是倭患最严重地区,“自倭奴入寇东南,惟浙为最重,浙受祸,惟宁台温为最甚。”自“倭患以来,无次不犯台州地方。”②台州也就是戚继光御倭的主战场,特别是嘉靖四十年,九战九捷,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其主要战役如次:

新河之战

嘉靖四十年四月二十四日,倭寇入犯新河,当时戚继光正好率兵员在外,危急关头戚夫人奋起抵抗,动员妇女穿上军装登上城墙,倭寇难识真相以为守城兵已有充分准备,不敢贸然攻城。二十六日戚继光赶至新城,杀伤倭寇百余人,倭慌乱遁去。斩首80余级,收缴武器170余件。

花街之战

花街距台州府城仅2里许,倭寇进犯花街目的还是想攻占府城,戚继光识破敌人阴谋,四月二十七日忍饥耐饿疾走70余里赶到府城,双方在花街激战,斩敌308人,生擒倭首2人,缴获武器650件,解救被俘男妇5000余人。

上峰岭、白水洋之战

倭寇2000余于四月二十八日在健跳登陆,窜至大田镇,此时戚军分守新城等地。戚率兵1500余人在大田岭交战。五月三日倭窜至大石,戚分析敌情,认为倭欲犯仙居,上峰岭是必经之地,先设伏于山谷中,兵员手持松枝伪装成一片树林,诱敌深入,寇遂被戚军团团围困,进退两难,斩倭寇344人,生擒倭首5人,缴获武器1490件,解救被俘男妇1000余人。

长沙之战

五月十七日倭寇在长沙(温岭县东南)登陆,十九日戚军靠近长沙,二十日抵达小亭,倭寇见戚军至即仓惶逃跑,慌乱中掉入海中淹死一部分,被斩56人,缴获武器3240余件,战船11艘,解救男女1200余人。

从四月二十六日新河之战至五月二十六日长沙之战约一个月间,九战九捷,倭寇被斩约1400人,焚溺而亡约4000人,从此倭寇不敢轻犯台州,浙江倭患基本平息。嘉靖四十一年七月戚继光奉命率戚家军赴福建参与歼倭御寇战争。

台州大捷,戚继光屡建奇功,胡宗宪《题台功疏》:“身经百战,勇冠三军,持廉秉公而士心咸服,令行禁止而军容整齐。执锐披坚,见贼则轻身先进;绝甘同苦,遇士则推腹不疑。……台民共倚为长城,东浙实资其保障。功当首论,破格优录,以风诸将者也。”[1]72因功升为都指挥使。戚继光在回顾台州大捷时说:“台州之捷,人也,予可继也。”[2]36即是人为因素,战士英勇,百姓支持,指挥得宜。

二、记功碑

戚继光在台州歼倭功绩卓著,深得台州官民敬仰,纷纷为他建碑立祠纪文以褒彰其功绩,这些实物和文字,生动具体,是给后人留下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料,也是研究戚继光和军民抗倭的重要史料。仅台州地区就有5方碑记,其著者有:

(1)《南塘戚公奏捷实记碑》

嘉靖四十一年太平知县徐钺撰写碑记,碑高2.18m,宽3.09m(由3方碑横竖组成),碑文62行,行42字,共2600字。初树于戚武毅公祠内,1963年移至新河区文化站内。

(2)《大参戎南塘戚公表功记》

由秦鸣雷撰文、王宗沭篆额,陈锡书丹,潮州知府何宠,广州知府包应麟等55人于嘉靖四十三年九月立碑,碑高2.3m,宽0.9m,厚9cm,16行,行83字。立于临海谭公祠内,解放后迁于小沄洲内。秦鸣雷(1518—1593)临海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礼部左侍郎;王宗沭,临海人,与秦同科进士,江西提学副使,山西右布政使,刑部左侍郎;何宠,临海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刑部员外郎。这几位台州籍高官对戚继光抗倭功绩十分敬重,碑记肯定了戚在台的谋略和战功:“先按海上形势,多间谍,严号令,广询谋,与士卒草疏野处,每遇贼至,奋不顾身,必欲剪此后食。”历述新河、花街、白水洋诸战役的战绩,颂之“其视师也有忠信仁义之怀……心在国家,而身先士卒,勇不畏难而谋善料敌,此其所以成今日之功欤。”(见碑记)

(3)《新建敌台碑记》

在临海市桃渚镇,碑高1.06m,宽0.84m,何宠撰文,嘉靖四十年立。记曰:“承平日久,边防废弛,人不知兵。公至,补弊救偏,兴革利弊(兴利革弊),立体统,树勤职,谨斥堠,练士卒,堕者修,废者举,增城浚濠,靡不周悉。”颂之曰:“公英敏天授,兼资文武,且师行有纪,号令严明,秋毫无犯,封豕不惊,禁淹子女,则仁信智勇严备矣。”

(4)《白水洋歼(平)倭记功碑》

为表彰戚继光在嘉靖四十年五月白水洋战功而立。碑铭:“大明嘉靖辛酉夏五月甲子,以参将戚继光与倭贼战于此,大败之,斩首八百。钦差旨饬,台州兵备分巡浙东道按察司佥事唐尧臣。”碑现存临海白水洋小学内。

(5)《大都督南塘戚令公去思碑》

碑高1.8m,宽1m,28行,64字。万历四年健跳千户所官员立。碑存三门县健跳镇。该碑充分肯定戚之功绩,表达了健跳与台州吏民对戚的感恩深情。

除上述五方碑刻外,还有其他碑刻,如《明戚继光将军绝倭处碑》二方,记录嘉靖三十八年五月在此歼倭记功而立,在黄岩县金清镇汇龙桥两端。温岭县新河、小泉有《威武毅公祠》,三门县健跳东门山有《戚将军庙》。

三、统率戚家军因地制宜创造了鸳鸯阵

戚继光深感官兵、客兵敝败,缺乏战斗力,欲胜倭寇保家卫国,必须有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嘉靖三十六年上《练兵议》,三十八年秋又上《议练义乌兵》,得浙督胡宗宪支持,九月亲至义乌召募4千人。《明通鉴》卷六十二记:“继光至浙,见卫所军不习战,而义乌金华俗称骠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剌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③

经过挑选召募组建的戚家军其主体是义乌兵。“民朴而勇,克偕成功。”④在台州实战中得到锻炼,不愧为威名冠天下的爱国抗倭军队。他们在台州战役中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如在花街之战中饿着肚子疾走70里赶赴前线。如朱珏“慨然以必胜自任”,“连刃七贼”。领兵官、哨官王如龙每战皆冲锋在前,皆立战功。“乌人作气,自此捷始。”[1]60-61又如在上峰岭之战中,“把总陈大成为前锋,哨官陈子銮、王如龙为左右翼,陈京、童子明为后应。”配合得当,大败倭寇。这些出身义乌的戚家军将领,跟随戚继光,都成为其得力干将。陈大成后升为“总辅三省都指挥佥事”,朱珏,“戚南塘以为左右手,其南北奏捷,珏之功为多,升广西参将。”王如龙“骁勇绝伦,国士无双”[1]324,为福建南路参将、直严将军。童子明升为参将,陈子銮升为金华千户,陈京授金华千户所指挥同知、榆林守备④。

在台州实战中,戚继光根据不同地形,创造了适宜沼泽地带的鸳鸯阵。“器械长短相参,各有所制,故能每战必克,我兵无损。且熟谙浙中地形,分合向往,尽得其形状故也。”[1]69“凡鸳鸯阵,乃杀贼必胜屡效者,此是紧要束伍第一战法。”[1]34南方多沼泽,道路曲折,不宜直线活动,以12人为一队,队长居前,次为二长牌手、藤牌手,长牌挡御敌之矢枪,掩护后面战士前进,藤牌轻捷,利于战斗。再次为狼筅手,保护前面长牌、藤牌手。三排四排四人为长枪手,剌杀敌人。第五排二人为短兵器手,以补长枪手冲锋杀敌。殿后为火兵一员,负责伙食供应。这种阵法灵活,易于发挥各自兵器的优势。武器配备与兵员年龄体力相适应,互有分工,发挥所长。鸳鸯阵还根据敌情可以随时灵活变化。

四、文武配合,亲密情深

戚继光能在台州取得辉煌战绩离不开与他并肩战斗的诸多战友,如谭纶、唐尧臣、赵大河辈为之协助。

谭纶(1520—1577),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嘉靖三十四年任台州知府,练兵千人,立束伍法,使之成为精锐队伍,三战三捷于栅浦,功升为海道副使。与戚有很深的情谊,一次与戚同游天台山宿国清寺,睹景生情曰:“学亦如是,一登绝顶,则傍门曲径无不洞见。”互勉互励。在台州马冈何家与戚共歼倭寇。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临海知县黄诰建谭纶画像碑。有赞词142字,历述谭纶在台之功德。

唐尧臣,戚上书要设兵备佥事,兼督海防,胡宗宪接受戚请,任唐为台金严兵备佥事。胡“特疏上请,乃以佥事唐尧臣为监,佐理军务。两人雅,以才相重。若平生欢。”[1]39嘉靖四十年,“倭寇大至,该尧臣调度,机如转环,策无留晷,分投剿寇,亲自当锋。……于是有花街之捷。”[3]其实在花街战前,唐尧臣及时向戚报告倭寇已从新河向桃渚进犯,倭已抵精进寺地方,根据唐的报告,戚及时调整计划,赶赴台州府城,唐戚配合默契,取得大捷。

赵大河(1508—1572)

江苏江阴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三十七年任义乌知县,热心协助戚召募义乌兵。戚建议制府任赵大河为监军,以便管理教育义乌籍的戚家军。据义乌士人王宗圣《钟鼓楼记》:“四十年辛酉夏四月,岛夷肆虐,震荡海隅,维时参将南塘戚公奉敕保釐,同监军廷陵公督我义乌兵指授方略,歼厥丑类靡有孑遗。”赵同戚转战台州等地,临阵多与戚共谋,尤其是上峰岭之战中,在危急关头,赵大河以义乌父母官和监军身份向士兵申明大义,鼓舞士气。“县尹赵公谕众,以父母赤子之义,兵皆踊跃。”[1]61戚继光曰:“惠政得民,尝协予募乌卒,授以兵法,简阅教练,竟可即戎。其人夙重义气,悃款慈仁,卓尔大雅。”“仁而有勇,……法立令行,力齐心一,皆大河联属指示之功。”二人私交亦密,又“协臣教练,以故臣得展尽底蕴”,有“莫逆交,而练卒遂有成”⑤。

尽管是战争环境中,戚继光仍很重视发挥文官的作用,文武结合。他与兵备佥事唐尧臣、监军赵大河配合默契,凡事多与他们商议,互通讯息,不因地位职务的不同而忽视他们的贡献,表现出宽容大度襟怀,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多次上书请求对他们晋恩赏功。

五、著《纪效新书》

戚继光不愧为军事家,他在抗倭实战中随时注意不断总结战斗经验,著成《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二部兵书,此外尚有署名的《武经将略》等六七部,在中国历代兵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谈兵者遵用焉。”“皆阅历有验之言,故曰纪效。……可谓深明形势,不为韬略之陈言。”(卷99)《纪效新书》有十八卷卷本,十四卷本,据学者考证分别著于嘉靖三十九年和万历十二年。十八卷本成书之初也为14卷,后增至18卷。因此《戚少保年谱耆编》:“(嘉靖)三十九年春正月,创鸳鸯阵,著《纪效新书》。”“集所练条目,自选伍,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皆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教诲三军,俾日习而月演焉。名曰《纪效新书》,凡十有四卷,计数万余言。夫曰纪效,所以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拘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实皆本于躬所亲历履者而著之,其词率如口语,不复润饰,盖宣谕军众,非如是则不晓耳。”[1]34他本人申明该书注重实际,不拘泥古之兵法⑥。

《纪效新书》是为了训练戚家军而著,多从实际操练出发,他说:“于是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畎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升营、武艺、守哨、水战,一一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诲诸三军俾习焉。”[2]2(《纪效新书·自叙》)军事史专家范中义高度评价曰:“中国第一部训练专著。”[4]396“它所揭示出来的练兵的一些基本规律,则不限于当时而具有永久的价值。”[4]398

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时年仅33岁,真是文武双全,才智出众的俊杰之士。这部兵书较全面总结了他在东南沿海备倭御寇的经验,是对新建的戚家军进行系统训练的好教材。戚家军驰骋于东南沿海抗倭战场上屡建奇功,后来这支队伍又守戍于北方长城上御虏多年,他又著成《练兵实纪》。这两部兵书使戚继光晋入中国历代军事家的序列。

结语

戚继光一生戎马倥偬,自嘉靖三十四年南调至浙,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三十八年任台金严参将,受命召募的义乌兵经他苦心组训成为一支抗倭劲旅——戚家军。嘉靖三十九年至东南抗倭最前线台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奋发有为的年代,也是他屡立战功的岁月。次年在台州大歼倭寇,先后九战皆捷,取得台州大捷。他接受胡宗宪、谭纶的领导和执行胡宗宪的指示,密切与唐尧臣、赵大河的协同作战,积极发挥文臣的作用,创造了适用于南方地形和倭情的鸳鸯阵。他所培养的戚家军中的陈大成、朱珏等将领,在主战场上英勇杀敌,战功累累。他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训练戚家军的实际需要,撰写了《纪效新书》等著名军事著作,成为一代名将和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明史》公正评论:“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不敢不用命,与(俞)大猷均为名将。……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在大猷上。”他一生在南征北战和戍守边疆中度过,但“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事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事实(文注:应是练兵实纪),谈兵者遂用。……赞曰:……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5]2260-2268谭纶曾对戚俞(大猷)作过评价:“节制精略公(俞)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5]2258

戚继光一生最辉煌最惬意的是在台州任职期间,这也是他一生最有成就的两年(嘉靖三十九至四十年)。这时他年仅33-34岁,就创造出辉煌战绩,并著成《纪效新书》。除了天赋外,更多的是他努力的实战经验,也与得到上司胡宗宪和唐、赵等文臣的帮助分不开。台州人民永远怀念戚继光的功绩,为之立碑建祠,表彰他的功劳。南塘戚公继光的英名,将万古流芳!

注释:

①台州大捷是戚继光在东南抗倭的丰功伟绩之一。过去学者凡论述戚继光在浙抗倭都会自然有所涉及,如龚剑锋、郑慧日《论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戚继光研究论集》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范中义、仝晰纲《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第三章第三节《戚继光的御倭斗争》,范中义《戚继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章第二节《取得台州大捷》等都已充分注意到该次大捷。特别是董郁奎在1990年写了《戚继光与台州大捷》(《戚继光研究论集》)、蔡俊士《戚继光在浙江台州抗倭斗争述论》(《杭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两篇专文,详细评述了戚继光在台州抗倭的战略战术,论述了取得歼灭倭寇胜利的原因,都有很好的学术价值。本文从台州大捷在戚继光战斗一生的重要地位进行研究,从军民互动和文武臣密切配合的新视角出发,并以台州人民用树碑立传建祠(庙)为表彰戚的战功的碑铭实物来见证军民的密切关系。军民互动是取得御倭胜利的重要保证。同时戚继光在台州实战中及时总结战斗经验,以及如何训练新建的以义乌兵为主体的戚家军,著成《纪效新书》,把实战与著述结合起来,多视角并以实物文献来评论戚的战功,展示了一代军事家的风采,这是本文的立意和主旨。

②胡宗宪,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九《大捷记》,收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2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二,53页。

③按:关于戚继光首招义乌兵人数问题,多数史籍记为3千人,但实为4千人。据《止止堂集·横槊稿》下《祭王参将》:“惟四千良家耳。”中华书局,2001年,页234。又见《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秋九月,往募义乌兵》:“得四千余人。”中华书局,2003年,31页。这是他本人及儿子的著作应视为第一手最可靠的史料。又据军事史专家范中义考证亦记为4000人(见范中义《戚继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9页)。拙文《明代抗倭戚家军组建》,刊于《浙江学刊》2009第6期。

④崇祯《义乌县志》卷二《方舆考》,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刻本。

⑤《止止堂集·横槊稿》中,中华书局,2001年,124页,《戚少保年谱耆编》卷六190页;卷一,30页。

⑥戚继光《纪效新书》·《自叙》:“夫曰纪效,所以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拘于法,合时措之宜也。”十八卷本,中华书局,2001年,2页。按:有关《纪效新书》十八卷和十四卷本的成书时间和不同价值的论述,可参见范中义校释《纪效新书》十四卷本的前言(中华书局2001),曹文明、吕颖慧校释《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的《前言》(中华书局,2001)。而范中义《戚继光传》第8章《现存著作,光彩夺目》更有详细的考释、评论(中华书局,2003年)。

[1]戚祚国.戚少保年谱耆编[M].李克,郝教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戚继光.上应诏陈言乞普恩赏疏[M]//明经世文编:347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3738.

[4]范中义.戚继光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戚继光本传[M]//明史:212卷.缩印百衲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猜你喜欢

戚继光倭寇台州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远洲墅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戚继光开发的抗倭神器,让清朝受益二百年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
“乞丐王”——记感动台州十大人物之一王曰崇
戚继光创建的快速后勤保障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