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比较高等教育著作研究60年:1949—2009

2012-08-24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著作研究教育

李 薇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中国比较高等教育著作研究60年:1949—2009

李 薇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以著作研究为例,从研究阶段、内容、视角等角度,对这些发展进行回顾与反思,将有助于今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获得更大的支持和关注。

中国;比较高等教育;著作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分析是促进研究继续发展的必要步骤。与其他研究成果形式相比,著作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更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更便于收集和考察。为此,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的相关著作,对其进行分析,以获得对60年来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认识。

利用关键词(见表1)在“国家图书馆中文馆藏”中搜索,并结合曲恒昌、洪成文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中所列出的近50年比较高等教育著作[1],共得到建国以来出版的比较高等教育相关著作406部。对这些著作进行分析后发现,60年来我国比较高等教育著作研究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存在着明显的数量差异(见图1),可按此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1949—1978年我国比较高等教育著作研究的发展

1949—197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但与之不符的是,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的著作研究发展却十分缓慢,甚至一度出现停滞。

图1 1949—2009年我国比较高等教育著作数量变化

表2 1949—1978年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相关著作

对该阶段我国的9部比较高等教育著作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在研究对象上,苏联和日本占绝对主要地位。其中,前者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时间段中的唯一研究对象,后者在“文化大革命”后至改革开放前后的时间段中占主导地位(4部中占3部)。在研究队伍上,教育资料丛刊社、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高等教育通讯编辑室、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外国问题研究所外国教育研究室是有关苏联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室以及吉林师范大学外研所日本教育研究室是有关日本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在研究内容上,这些著作对宏观层面问题(如高等教育概况)以及微观层面(如课程与教学)均有涉及。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唯一一部比较高等教育著作来自于美国巴巴拉·伯恩等编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翻译的《九国高等教育》。该书选取了法国、英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苏联和印度等9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就它们的高等教育组成部分、任务、入学人数趋势、行政管理、经费、计划以及学生补助等方面进行论述。

根据以上论述分析,该阶段,在比较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形式上,专著比译著的数量多(9部中含6部)。但研究对象明显地集中于苏联和日本,这与特殊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全盘接受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并对欧美高等教育模式加以排斥深刻地影响了该阶段的研究。研究方法以宏观介绍和论述为主。研究视角集中于高等教育的概况、课程与教学、法令等方面。区别于以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力量的壮大和研究机构的建立。一批相继成立的外国教育研究机构,为更好地开展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1979—2009年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而言,开放的环境和迫切的对外学习和交流的需求使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阶段出产著作近400部。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创新和深化、研究视角不断扩大、研究队伍和力量不断壮大,研究方法不断丰富。可以从研究阶段和研究类型(区域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两方面对阶段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研究阶段分析

改革开放初至2009年,我国比较高等教育著作研究处于大发展时期。若依据成果数量及研究特色分,这一时期存在着细微的阶段变化。

依据成果数量分:1979—1999年,我国比较高等教育著作研究的数量增长迅猛。而2000—2009年,比较高等教育著作研究的势头并不如前,成果数量与1990—1999年的数量持平。由此可以看出,1979—2009的发展期可以分为迅猛发展期(1979—1999年)和平缓发展期(2000—2009年)两部分。出现这一变化可能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内部组织化和制度化的相对欠缺以及外部对比较高教的需求和重视的相对减弱有关。

依据研究特色:改革开放后的十年内,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仍以翻译和概况介绍为主。在译著方面,选取的对象主要为苏联、美国和英国。代表性著作有英国阿什比的《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美国阿特巴赫的《比较高等教育》和科贝利亚茨的《高等学校教学原理》等,苏联达一诺夫斯基的《高等教育经济学》和日利佐夫的《苏联、保加利亚、民主德国的高等教育与科技革命》等。在编著方面,研究的对象更为广泛,参与的机构也更多。197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编写了一批介绍外国高等教育的著作,包括《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趋势》《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六国著名大学:美、英、法、日、西德、苏联》。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编著了《外国高等教育参考资料》(上下两册)。1981年和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编著了《国外学位制度》和编译了《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法令汇编》。随着外国高等教育资料的日益丰富,我国学者开始针对性地、较为系统性对外国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开启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历程。第一部以“比较高等教育”作为书名的专著出版于198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符娟明、迟恩莲和周蕖主编。该书选取了苏联、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和法国为研究对象,以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招生、管理、教学、研究、师资等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进行研究。该书为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开创了新局面,发挥了先锋作用。由此,可将1979—2009的发展期分为“外国引介”研究阶段(1979—1986)和“中国特色”研究阶段(1987—2009)。

(二)研究类型分析

1.区域研究:特点与变化

这一阶段比较高等教育的区域研究主要包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识教育、学位制度、法规政策、教师教育等,特点如下:首先,各大洲中亚洲和欧洲研究占主要地位,前者有7部,后者有6部。其次,新兴区域如非洲开始受关注,《非洲的大学:稳定与复兴的策略》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育政策:调整、复兴和扩充》均在2008年出版。再次,对一些重要区域性组织进行研究,如《东盟教育》《欧盟的高等教育》等。

在搜索所得的比较高等教育著作中,标题中明显带有一个具体国家或区域的著作①共165部,涉及的国别达17个。居前三位的国家是美国、日本、苏联(见图2)。

图2 1979—2009年国别比较高等教育著作统计

如图2所示,通过对国别(地区)的研究分析,可以发现:首先,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占据最重要地位,占了国别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著作总数的49.3%。日本和苏联分别占11.3%和4.9%。这三个国家占了30年来我国国别高等教育研究著作数量的65.5%。其次,在研究的国别集中于发达国家(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少;对北美和欧洲国家(地区)研究的数量多,对亚洲和非洲国家(地区)研究的数量少。再次,就具体的国别研究而言,也存在着变化。以美国为例,在1979—2009年的30年间,发生了以下变化:(1)专著和编著的比重越来越大,学者自己的观点表述越来越多。改革开放前期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多以译著为主,在1979—1988年的7部著作中,3部为译著。此后,编著和专著越来越多,在1989—2009年的63部著作中,45部为专著和编著。(2)研究的成果类型不仅包括学术性的科学研究,还包括服务性文献,符合市场需求、服务于社会大众。例如,留学热潮的需求推动了一批以留学介绍为主旨的著作出版,从1988年第一部的《留美须知:财政资助问题》到后来的《留美广角镜:留学生活经验谈》和《留美成功之路:最新赴美留学奖学金资助大全》等,内容不断细化,所涵盖的方面也越来越多。(3)研究的视角越来越广泛,针对高等教育某些具体方面的专题研究越来越多。1990前的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代表性专著有袁仲孚的《今日美国高等教育》、马骥雄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顾宝炎的《美国大学管理》等。这些专著均为较宏观性的研究。而后来,尤其是2000年后,专题研究不断增多,主题涉及美国社区学院、高等教育法治、大学后勤管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杰出领导人思想。同时也出现了关于院校发展的个案研究,以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等为主。(4)研究方法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描述”,发展到“因素分析”,如今的美国高等教育著作中体现出了“方法多样化”的特点,著作中既有质的研究,也有量的研究。(5)研究队伍逐渐壮大。以出版社为例,美国高等教育著作的出版社不仅包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等传统型高教研究出版社,还包括了各类大学的出版社如浙江大学出版社、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一些商业出版社如中国城市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

从区域研究的分析中说明,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的著作研究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同我国与对象区域的地理位置、政治关系以及其自身的教育水平、经济文化水平存在联系。

2.专题研究:特点与变化

表3 1979—2009年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著作专题分类

根据表3的主题将所搜集的文献进行归类后发现:

第一,著作专题较集中于“高教改革与发展”“高教结构与管理”“高校课程与教学”“世界一流大学”“高校科研与社会参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私立高等教育”方面,这些共占1979—2009年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著作总数的52.3%。这些著作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一些值得研究的内容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如“关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专题,相较于其他专题而言,数量较少且在搜索所得的8部著作中有2部著作是在谈论比较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此外,在8部著作中,只有2部出版于2000年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者对该专题关注度的下降。

第三,就具体的专题研究而言,也存在着发展变化。例如,“高校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著作,研究对象从以苏、美、英多国研究转变为以美国为主。1979—1989的7部中,关于苏联的有3部,关于美国和英国的各2部。而在1990—2009年的21部中,关注美国的占13部,其中8部来自于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国外大学教学与改革译丛》。在“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著作的整体学术水平不高,多为介绍性质的“概览”和“名录”,但也有如陶爱珠的《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等学术著作。个案选取的对象,以哈佛大学为多(3部),也包括了新加坡国立大学(1部)、加拿大劳伦琴大学(1部)等。在“高教改革与发展”方面的著作中,研究的学术水平较高,研究内容包括高教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理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克拉克·克尔的高教系统分类和改革思想(见著作《大学的功用》)和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发展理论(见《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以及《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等;实践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王英杰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于富增的《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以及陈永明的《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该专题研究所涉及的国别也较为广泛,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的《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以及国家教育发展中心编的《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丛书显示出国家对于了解和掌握世界(尤其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情况以满足国内高教改革的需求。与以上这些专题相比,高等教育国际化、女子高等教育、新世纪高等教育和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等领域著作较少,需要更多的研究投入。已有的一些专题如世界一流大学、高校科研与社会参与、招生和考试等,也需要扩大研究对象范围,进一步提升学术价值。

3.比较研究:特点与变化

在搜索所得的著作研究中,含有“比较”字样的著作有52部,占该阶段比较高等教育著作总量的13.4%。这一事实反映出我国比较研究的相对薄弱。针对两国比较的著作有10部,针对三国比较的著作有3部,搜索未得标题中含四国和五国比较字样的著作;其他著作进行的比较则较为笼统,包括中外比较、多国比较以及某专题比较,共39部。由此可见,就数量而言,国别比较的著作数量还是较少的,尤其应加强三国以上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

就具体内容而言,在两国比较的10部著作中,含中国在内的比较占8部,对比的国家为中日(4部)、中美(3部)和中韩(1部)。除此之外的两部分别为《英德两国职业教育比较》和《马来西亚与菲律宾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针对三国比较的3部著作中,对象全部为中、美、日,比较内容为高等教育概况、女子高等教育以及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美日法人才选拔与考试方法》是唯一的一部不含有中国在内的比较著作,但其内容并非完全是高等教育。在笼统比较的41部著作中,专题比较的占25部。专题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具体课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师范教育改革、高校财政与学生资助与贷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政策等等。从成果分布看,呈现分散性的特点。以上可见,在比较研究中,在国别上应进一步对外扩大比较对象范围,不仅要拓宽与我国的比较对象,更要加强对非我国在内的多国比较研究;同时在内容上应进一步开拓新的比较研究领域,并深化已有的比较研究成果。

就阶段变化而言,1990年以前出版的含有“比较”的高等教育著作只有2部,而1990年后出版的则有50部。这反映出比较性质的研究在1990年后得到发展。此外,在1990年后出版的50部比较性质的著作中,1990—1999年出版了25部,2000—2009年出版了26部。

三、成就与不足

综观比较高等教育著作研究60周年,可以发现,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的成果数量在不断增加,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良好的环境为比较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力量不断增强:从最初的学者个别研究行为发展到后来的有特定学者群体和学科专业的研究行为;从少数的国家出版社的出版发展到后来的各类院校出版社、商业出版社的多主体出版;从零散的学术研究成果形式发展到集中的比较高等教育丛书形式与零散的学术研究成果形式相结合。研究内容不断丰富,无论是区域研究、专题研究还是比较研究,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对象不断增多,既包括了发达国家还包括发展中国家,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

但同时,需要改进的是:

(1)比较高等教育著作研究的对象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以及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的著作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值得欣喜的是,已有部分学者和机构意识到并开始着手于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比较高等教育的著作还须进一步提高学术性。在搜索所得的文献中,概况介绍性的著作很多,而学术性的研究虽然逐步增多,但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高教发展与改革的需求相比,仍是不足的。这需要研究力量的进一步加强,稳定的、制度化的组织保证也很重要。

(3)比较高等教育的著作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视角。虽然研究内容和视角在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大部分仍侧重于对宏观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而缺乏对微观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时俱进,抓住新的生长点是提高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水平、扩大比较高等教育研究应用价值的重要条件。

注释:

①其它也有一些区域研究的著作,但标题中含有多个国别(地区)与区域,如《美国和德国的大学发展史》《各国大学手册: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分册》等等。为便于归类,并未将这些著作统计在内。

[1]曲恒昌,洪成文.比较高等教育[C]//陈学飞.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744-1749.

[2]洪成文,曲恒昌.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五十年回顾[J].比较教育研究,1999(5):1-6.

Studies on the Publications of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60 Years:1949—2009

LI Wei
(College of Education,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Chinese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To review and reflect on the progress,by analyzing its development phases,content and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 publications in the field,will help get more peoples’support and attention in the future.

China;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publications

G640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2074(2012)04-0063-06

2012-05-23

李薇(1986-),女,满族,辽宁北宁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著作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李帆著作系列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