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旅游的存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析
2012-08-15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邓宏涛
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 邓宏涛
1 体育旅游概述
1.1 概念
狭义上的体育旅游的概念指的就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对于体育运动的各种需求,以达到发展旅游者的身心为目的从而借助于各种体育活动,同时这些活动也起到了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以及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社会意义。从社会本质上来讲,无论是狭义的体育旅游也好,还是广义的体育旅游也罢,所体现出来的均是社会活动,都是体育产业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说,体育旅游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就是集体育资源和设施于一身,同时又以旅游商品的形式来为旅游者提供一项集娱乐、健身、交际和休闲等服务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从而达到了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体育旅游本身所具备的本质及内涵也就于此。
1.2 功能
体育旅游所包含的内容广泛,其所具备的功能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健身功能是体育旅游的基本功能。相对于传统的观光旅游来讲,体育旅游可谓是一项更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对自身所喜欢的体育项目的参与,以达到健美强身、增强体质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仅能够大力提高全民素质,还能够强有力地振奋民族精神。
其次,体育旅游的另一大功能就是经济功能。投资环境的改善、就业机会的扩大无不与体育旅游紧密联系着,同时还能增加国家创汇,促进对外的合作与交流。
1.3 特征
1.3.1 健身性与娱乐性
轻松愉快是人们进行体育旅游的总体感受,同时体育旅游还能够陶冶身心、增进强康,也是人们回归自然和获取新的文化积累的一项重要旅游方式。因此,体育旅游也就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热衷项目了。
1.3.2 观赏性与参与性
通过举办极具观赏性的体育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和民族体育表演及其他极具传统特色的体育竞赛,使旅游者能够切身地感受到此项运动的独特魅力。另外,体育旅游还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参与性指的是利用当地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充分地调动起来旅游者的积极性,尽量满足旅游者在体育活动方面的需求,并以此来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与自我情感的体验过程。
实施标准化堤防建设,加大防洪除涝能力建设,提高防洪除涝标准,改善农业基本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减轻洪涝灾害损失,改变洪涝多灾的面貌,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发挥淮河流域防洪体系整体效益的需要,也是标准化堤防建设流域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3.3 教育性与互动性
体育旅游的教育性是指人们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学到的一些简单的运动技巧和其他相关知识以达到增强体能和培养竞争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寓教于乐、完善自我,实现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旅游具有较多互动性的运动项目,观众于运动员、表演者、对手之间都会形成一定的互动,这一互动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和参与者的兴致。
2 体育旅游的现状
人们参与体育的意识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在逐步增强,其中,健身、娱乐、探险等体育活动成为人们选择的主要方式。同时,我国丰富的地理和气候特征以及多民族特点都为体育旅游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也是作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如今,我国的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和规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健身类旅游悄然兴起
近年来,在我国主要大城市周边地区,建立起了一系列的主题公园,如北京的十渡、深圳的欢乐谷等,并配有齐全的体育娱乐设施,在时间、内容、交通和消费档次上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2.2 尝试刺激类旅游有待开发
尝试刺激类体育旅游也就意味着含有一定的冒险因素在里面,其往往路途遥远、目标明确、过程艰苦、路线较长、参与人数较多、挑战性也非常大,对于体力和毅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例如蹦极、悬崖跳水、登山、穿越、漂流,探险等等。 目前来看,冒险类体育旅游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少数的像西藏以登山为主题的体育旅游这一市场规模在国内还是较少的。
另外,观战类体育旅游在我国的旅游市场上已初见端倪,呈现出上升的势头,但在资源定位、组织、宣传、安全、票务等相关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虽然,目前我国的体育旅游发展势头很好很强,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力。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极为适合发展体育旅游。但目前来看,我国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上还远远不够,项目和内容均很单一,也缺乏一定的特色。对于地貌资源的开发,仅仅是集中在对名山大川的开发上面,真正地适合开展特色休闲型体育旅游的项目严重缺乏。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面,也是呈现出了观赏性多于表演性的局面,参与性极少。也正是这种忽视了参与性的体育旅游,使得城市居民的休闲健身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发展后劲。
第二,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人才是体育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说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人才的存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影响其发展的障碍。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体育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短缺。体育旅游开发需要极为专业的科学论证,以便整体规划和布局各种体育活动项目。正是这方面人才的短缺,致使我国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得不到科学的开发,形不成富有特色的旅游胜地。其次表现出来的就是体育旅游营销人才的缺乏了。体育旅游资源除了开发之外, 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营销宣传才能开拓其潜在的体育市场。因此,需要通晓旅游、体育、营销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就是我国缺少的人才。体育旅游专业营销人才的缺乏,导致了我国很多的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也就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体育旅游的需求。
第三,缺乏完善的体育旅游法规政策。要想体育旅游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还需要相应的法规政策来作为保障和管理措施。当前,我国体育旅游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还没有出台,这也就导致了体育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经营单位的混乱,各种防范措施不到位,这就极容易造成体育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指的就是在与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几者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开展体育旅游活动,实现体育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体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具体实施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树立环境观念,保持生态平衡
以前那种认为旅游资源是非耗竭性资源,不必考虑其可持续性发展和利用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发展体育旅游的过程中,由于旅游人口的急剧增加,资源的相对短缺,给交通、能源、住宿等基础设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往往因为旅游目的地人满为患,超出了其所具有的承载能力,从而影响了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到旅游环境的承载力规律,纠正环境观念,保持生态平衡,把生态环境与人口发展规律相互结合起来,以做到对体育旅游资源不衰竭性开发、不掠夺性利用。
3.2 客观评价,合理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根据体育旅游的功能、结构和特点,对其进行可持续评价及综合规划。同时也就是要根据体育旅游所产生出来的人文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方面的效益来做出一个综合决策,对其整个的功能区域来进行一个有序的规划。对于体育旅游项目要合理地开发,遵循旅游的发展规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对其造成破坏或者是进行无效益的盲目的开发,最终实现人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赢。
3.3 加强设施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体育旅游作为一项特殊商品,对其项目中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要求很高,这些高要求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满足现代化体育竞赛设施的要求,以能够达到承办较高水平的体育竞赛来增加旅游客源的目的;二是要不断地完善住宿、餐饮、购物和交通等各项辅助设施建设,并以此来完善体育旅游专项设施的配备。同时,体育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做到把体育健身的方式方法以运动处方的形式传授给旅游者,使其身体上得到锻炼,获得一定的锻炼手段; 还要做到寓教于乐,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健身效果和内心的愉悦。这些条件都需要医疗康复诊断、生理机能评价以及娱乐等专业性旅游设施的建设,也就对懂得体育、健身、精于旅游的复合型的专业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使得体育旅游功能得以真正的发挥。
3.4 创立品牌,扩大效应
做为边缘产业的旅游业,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就是不可异地消费、不可储存性、不可实用性。体育旅游是以旅游主体对旅游地的感知和参与为实现主体的,而这一主体的实现是旅游者在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都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得到的陶冶情操、身心愉悦的行为。因此,要想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应从单纯的利用旅游资源转向开发经营体育旅游品牌上面来。做好旅游产品的规划工作,在努力提高旅游地设施、资源等硬件的同时,还要提高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针对旅游地的资源特色,在人力、物力、时间获得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为当地旅游做好形象规划,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体育旅游的品牌特色。例如我国很成功的西藏登山旅游、黑龙江的冰雪旅游、潍坊的风筝旅游、海南的“3S”旅游,都使旅游者对当地产生了未见其形先领其意的效果。这样一来,既提高了自身的效益,也提升了体育旅游地的品牌形象。
3.5 建立产业观,加强效益观
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体育旅游已经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因此,应尽快树立起体育旅游的产业观,以加快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政策上也要加快制定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指导其协调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更要注重树立体育旅游的效益观。积极对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包装,及时开拓新的旅游产品,以适应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可开发诸如冰雪旅游、探险旅游、空中旅游、水上旅游等专项化地旅游,在旅游产业经营中求效益,促进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体育旅游在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方面的功能已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成为了旅游度假的首选。在地方经济的振兴方面,体育旅游也是功不可没的。但对于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在人才培养以及政策的制定上面下大力气。
[1]陈峰.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1.
[2]王桂忠.关于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2.
[3]于素梅.体育旅游的内涵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8.
[4]杨丽娟.体育旅游及其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5]杨弢.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
[6]周永松.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回顾以及问题思考[J].读与写,2010.
[7]张丰涛.影响体育旅游发展的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