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后不同按压方法对皮下瘀血的作用研究
2012-08-15钟春玲
钟春玲
皮下瘀血是无偿献血者献血后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1],严重时采血侧前臂出现大块青紫或瘀斑,采血针眼周围肿胀、疼痛明显,并且可能影响肢体活动,不仅给献血者带来身心痛苦,而且增加献血者对献血的恐惧,最终导致献血人员的流失。研究表明拔针后按压不当是导致采血后皮下瘀血的重要原因。为了稳定和扩大无偿献血队伍,以便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故探讨最佳的按压法以减少采血后皮下瘀血的发生,对于减轻献血者痛苦、确保献血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我们比较了两种不同的按压法对皮下瘀血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160名,其中女70例,男80例;年龄18~36岁,平均(45±9.2)岁。本组病例均无出血性或凝血功能异常疾病,出凝血时间无异常。采血部位均为肘部的浅静脉,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所有献血者均采用一次性塑料血袋(T 200/T 400ml)和去白细胞滤器采血,按操作规程采集200ml或400ml全血。采血针均采用一次性7号真空采血针头(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产品)。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160名无偿献血者采用随机配对方法分组,其中对照组80例,采用传统屈肘棉签横压迫法;实验组80例,采用改良伸肘棉签直压迫法。
1.2.2 按压方法[2]①改良伸肘棉签直压迫法:采血完毕后,当针尖离开皮肤后立即使用消毒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迫血管,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 cm,使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被按压,患者肘部处于伸展状态,按压时间为5~10min。②传统屈肘棉签横压法:护士采血拔针后立即用棉签与血管垂直横压迫皮肤针眼,并嘱患者肘部屈曲,利用自身肘关节夹角力量按压5min。
1.2.3 出血判断标准 皮肤出血:拔针按压后,皮肤针眼可见血液渗出;皮下出血:拔针按压后,皮下形成血肿或皮下瘀斑[3]。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按压总有效率,实验组为91.6%,对照组为76.4%;瘀血直径<1 cm,实验组为5.8%,对照组为11.6%;瘀血直径>1 cm,实验组为2.6%,对照组为9.1%。结果证明伸肘棉签直压法皮下瘀血的发生明显少于屈肘棉签横压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献血后针眼按压方法不正确、献血者精神过度紧张、衣服袖口太紧、采血者的专业技术欠佳、献血者血管等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血液流入组织间隙造成皮下瘀血[2],其中由于按压方法不当是常导致拔针后皮下瘀血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充分了解各种静脉采血拔针按压方法及其优缺点,不仅有利于献血工作中选择适宜的按压方法,而且减轻患者痛苦以提高护理质量。
由于护士个人操作习惯、皮肤脂肪厚度和进针角度的不同,不能保证所有的穿刺在进入皮肤的时也同时进到血管。有些穿刺在进入皮肤后,需在血管上方平行移动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这可能使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不在同一位置[3-4],且有一定的距离,最长的距离甚至达2.5 cm左右(几乎为整个7号头皮针长度)。这种穿刺技术无疑加大了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不在同一点的几率,即纵向基本在一条线上,而横向则不在一条线上。因此,采血拔针后采用何种按压方法才能同时兼顾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并不至于出现皮下瘀血或瘀斑,就显得至关重要。
传统的屈肘棉签横压法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压力长度最大不超过2 cm。若以皮肤穿刺点为中心平分的话,也就是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仍然有超过1 cm的空间距离,这就不能压迫住部分血管针眼,所以通常是按压住了皮肤针眼,却不能兼顾到血管针眼,使血液可能沿血管针眼流向皮下形成皮下瘀血或瘀斑[5]。而改良的纵向大面积按压方法因拇指的长度足够长,一般都长度均大于2.5 cm,所以采用改良纵向大面积按压时可以很好的兼顾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而不至于因按压不到引起血管针眼出血。有研究报道采用无名指、中指、食指沿血管走行按压,可以增加穿刺血管壁针眼的按压点,可显著降低拔针后瘀血率[6]。此法的目的也是按压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双穿刺点,达到真正止血的作用。本研究中,对照组中传统的棉签横压法因棉签直径小,按压面积较小,故血管针眼不能得到很好的按压,引起血液从血管针眼外流,形成局部皮下出血或瘀血。而实验组采用的改良伸肘棉签直压法,由于按压时棉签与血管平行,能够同时按压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故减少了皮肤针眼出血和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另有研究认为前臂伸展按压止血法效果优于屈曲肘部止血法[7],其原因可能因为前臂伸展按压法更能有效按压血管穿刺点。同时实验组为肘部处伸展状态时按压局部,使肢体末梢静脉压力降低,尤其是处于坐位采血时,降低静脉采血后按压时血管内压力,可有效减少血液自血管壁针眼渗漏导致皮下瘀血。而对照组屈肘时,尤其是处于坐位采血的患者屈肘时阻碍了肘部静脉回流,故增加了肘部静脉的静脉压力,同时还受到重力影响,肘静脉压力又有所增加,故血液极易从血管壁针眼渗出,增加静脉采血后皮下瘀血的发生。
我们还注意到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有较低的皮肤出血现象。其原因可能是:①因拇指的旋转使按压皮肤针眼的棉球出现偏移,使压力重心转移导致针眼出血。②按压的力度和按压时间不当有关。前一个原因有采血人员穿刺技术有一定关系。如果采血者操作技能熟练是可以避免的[8]。因此必须提高采血员的静脉穿刺技术和无菌操作意识,增强责任心。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掌握正确的采血和拔针方法,并可能针对献血者血管的个体差异,分析总结不同个体血管的穿刺技术,通过提高采血员的操作技术,确保穿刺采血一次成功,将献血者的痛苦减少到最低。后一种情况,就必须要求采血人员在采血结束后告知献血者,尤其是初次献血者按压时要保证足够的压迫力度和按压时间。很多表面看似针眼不流血而实际上皮下静脉针眼却还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导致皮下瘀血。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按压力度要以患者觉得施加的压力能忍受为宜,但也有些患者对施加的压力的忍受力相对较低,故压力不够而导致皮下出血;在按压时间上,目前对拔针后按压的具体时间尚无明确统一的规定,一般认为是3~5min。有人认为,至少5~10min才能有效地防止皮下出血。但在临床上有时按压时因为献血者采血完毕后有事急于离开或其他原因,导致按压时间不够引起出血。同时还必须告诉献血者不要过大用力刚采血的前臂,以避免针眼再次出血。
通过比较改良的伸肘棉签直压迫法与传统的屈肘棉签横压法对皮下瘀血和瘀斑的影响,我们认为伸肘棉签直压迫法能有效地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是无偿献血后比较理想的按压方法,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皮下瘀血,保护静脉血管,减少患者痛苦。
[1]欧少青,钟妹,刘培娟.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再探.护理学杂志,2000,15(6):378.
[2]房东慧.关于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两个常见问题的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7,13(9):153.
[3]赵庆英,纪英连.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2,17(11):842-843.
[4]李晓惠,黄晓梅.静脉输液拔针按压方法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3.
[5]白继荣.护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15-226.
[6]兀丽仙,赵玉兰,赵素峰.血小板减少病人两种静脉拔针法的研究.护理研究,2003,17(1A):31.
[7]蒋婉英.肘窝部静脉穿刺后按压止血时不宜屈肘.护士进修杂志,2001,16(5):391.
[8]黄琳.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