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领域”与“窄表达”①:关于管理学及其原理的讨论
2012-08-15临沂大学物流学院陈令军
临沂大学物流学院 陈令军
管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近百余年来,许多管理学理论相继产生,其数量甚至让人惊羡,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在这块土地上得以快速传播开来。源自西方的管理理论明显占据了管理学的主导,但从近些年关于“中国式管理”等相关探讨来看,也似乎要表明这种已形成的“西方式”管理理论的不足。也许诸多学人并非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观点,但在管理学的发展上的确应该有不同的声音。
1 管理学——戴错的帽子
管理学的名称由来已久,从汉语的角度令人感觉庄重严谨有内涵,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重要性也孕育在字里行间。但从其名称的设计到对现实的体察却不免令人产生一些疑问。
1.1 管理的指向性
管理理论的出现与工业革命不无关联,正是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对管理活动的探讨与总结发端了管理学。一脉相承,现行管理学理论基本上是围绕企业或组织加以展开的,深深打上了企业尤其工业企业的烙印,所以许多人认为管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的。但众所周知,从个体、群体到组织都离不开管理,古往今来人类有着有共同的活动——管理活动。正如保罗·伯特(2002)所说,管理不是一个纯粹的企业现象。亨利·明茨伯格(2007)也提出,管理是这个世界上最司空见惯的事情之一,而西方的Management 一词包含了经营与管理的多重意思,经营的成分杂于其中,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翻开孔茨等人(1982)的《管理学》著作,可以看出该书明确指出:目的是阐明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因此就西方现行的一些《管理学》著作其实质而言只能称为企业经营管理学。德鲁克(2006)在指出“management”这个词是极难理解的同时,也提出了“任何讨论管理的书籍,都必须以工商管理为中心”的论断,尽管德鲁克(2007)后来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也给予了系统的关注,但德鲁克的这一概括及引导,无疑在人们心目中突出并强化了管理是工商管理的色彩。
企业仅仅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时间短,从管理学内容设计与援引案例来看,甚至未充分进入到宽广的组织领域,基本上是围绕企业打转转,亦即虽然认同管理无处不在,但却基本上未走出企业的圈子,因而“管理学”的称谓必然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对于西方管理学的演进,谭劲松(2006)曾指出管理学的定位和发展一直笼罩在经济学的影子下。这种偏经济的思想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副作用是很大的,当发展经济成为一切的根本时,就会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及涸泽而渔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经济仅是管理导向的一个维度,除此之外,还有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众多价值维度,尽管近些年来西方管理学在内容上也不断添加社会责任等有关话题,但仍给人以在原定框架下添加与调适的感觉。长期以来,经营为管理套上了紧箍咒,形成了外在引领,但管理就其价值而言应为经营之本之基。
1.2 管理课程的设置
目前在高校有众多管理类专业分别关注于不同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与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差别很大的专业如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管理专业等,在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管理学或管理学基础(原理)课程。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问题是现有管理学理论是以企业为蓝本的,以企业管理的思维与内容指导公共管理、教育管理等领域显然不合适,学生在这样课堂上能否学到东西不说,起码思想上易于走偏。
1.3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用意
关于“中国式管理”、“中国特色管理”的探讨由来已久,前呼后应,成果众多。我想学者们之所以乐此不疲,甚至醉心于此,其目的不在于一定要有凌驾于西方管理学之上的中国管理学,与现有的西方管理理论一决高下,而是源自西方的管理学虽已得到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但其有效性也受到一定质疑。管理是涉及每一个人的,面对管理,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提出若干观点与看法,为何要仅仅重复异域的并不确定的理论呢?中国特色管理研究提炼出许多理论,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管理学的空白,更从中感受到中国学人的辛勤探索。
管理活动是如此普遍,事实上确实需要管理学,“管理学”的出现撷取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未满足人们的期待,人们期待能从中获得必要的帮助与指导,然而现有理论致力于对企业管理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了企业,降低了给予程度,引发了种种疑问。现有管理学或名为管理学原理(或基础)的课程,其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对管理的代表性不足,并未像名字揭示的那样,不可避免地造成某种混淆,致使在高校课程设置上也带来一定问题。席酉民(2006)认为真正的管理应涉及哲学(智慧)、知识(科学)、艺术(技巧)和经验(实务)四个方面。大师们以其创造性成果发现了许多管理的真谛,但其一定无意遮挡我们对管理的再探索,其认识不能成为对管理自身的框定。在客观与主观上均需充实管理内容或进一步提升打造,对广为存在的管理有一个全景揭示、基本呈现,使人们读后或学后真正有领会觉悟提升,如同“道德经”、“易经”这些内容一样,历久弥新,始终充满着价值,才使人不至于产生对管理学有效性的疑问。
2 管理学要强调原理
管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人们与事物间的联系上,寻找内在规律与必然联系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加强管理基本层面的认识,相关专家与学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关注。陈春花(2007)表示如果对管理的基本理解不够,后面所有的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并产生是否真的在做管理的疑问,进而提出管理需要回归本源的主张;项保华(2009)提出管理就是管得有“理”,能在现实管理中持续通行的“理”,必须是能够得到众人认可的“公理”,为此展开了对管理之理的相关探讨。之所以要突出管理学原理(或基础)的打造与构建,主要在于管理本身的宽广与复杂,原理则是对管理的基本呈现。
2.1 无边界的管理世界
管理是无比宽广的领域,可谓无处不管理,由此在管理一词前面可以填上无数个空,比如从大的领域有企业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管理等;单从企业来看,有各部门管理,也有分项目管理如工程管理、品牌管理、产品管理等;再以学校为例来看,有部门职能管理,还有系院管理、班级管理、宿舍管理、卫生管理、考研管理等等,总体上只要有人有事就需要管理。管理理论仅是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的理论化表述,其内容之多之广之杂,恐无几学科能与之相比。
可以设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现已存在大量的管理专业、课程外,许多新的管理话题与领域必将大量出现,管理理论势必愈来愈丰富。不仅是中国管理学,还可以有印度管理学、非洲管理学等,作为对管理理论合理的补充及管理学原理的具体体现与深化。在这种意义上在特定领域对管理的探讨是应予以支持的。同时还应看到诸如经济学、物理学、心理学、机械学、生物学、建筑学等学科尽管不是管理,但其包含了对一般规律的认识,具有管理的内涵与蕴意,在管理理论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2.2 原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管理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出现的学科,其形成有历史原因,但从学科命名上却不见得必须如此,尽管现有管理学内容也很多,但涉及领域还明显偏窄,未能体现管理学博大精深的一面。但可以理解的是,把所有相关内容都融入管理学,一是内容太多,交错混杂,另外也不利于自身发展。事物均有自身的特性,人类活动需要综合的把握。一方面人类需要管理学作为思想与行动的指南,另一方面理论构建确实充满着巨大的挑战。其学科纵横性强,知识领域跨度大,人们既需要局部关注,更需要一般的整体的认知。
研究管理必须跳出企业管理的视野看管理,企业管理只能属于管理学的应用分支。既然管理这一词汇能够用于许多方面和领域,那实际上就意味着有许多共通之处,在管理背后有着共同的规律与特性,管理学应立足于对人类各种基本活动的认识与揭示,对其认识就是普遍管理、基本管理,姑且称之为管理学原理。这种管理学超越专门的领域,并不受某种具体限制。管理学原理将管理当中最一般的特性、基本原理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其特定领域与研究对象发展各领域的管理学,如针对企业进行研究的,就称之企业管理学,其他诸如教育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等,这样管理学原理相当于大树的树干部分,在此基础上大片的树枝树叶是具体的专门管理学,由此还管理学以本来面目。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把管理学原理即普遍及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加以研究明晰。只有一般意义的管理学原理得以建立,其它专门的管理学如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学科才可能会更好地发展,使之既受到管理学的滋养,又不偏离管理的航道。
3 管理学原理的内涵表达
管理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管理从根本上不同于经营,充分认识管理的基本内涵有助于对企业经营等问题的理解及管理学自身的发展。管理是以活动为体现,以目标为导向,管理探寻主要是寻找其背后的规律与本质。尽管管理学原理经过人们多年的总结提炼,已具有较多内容,但正如前面论述,自身尚存在一定不足,为了更好加以呈现,需要尽可能在一些方面予以完善。非常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管理是什么,管理的本义是尤其要着重回答的问题,对它的认识关系到相关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对此,杨志勇(2010)也提出对“管理”含义的准确理解是管理学讨论的基础。也许受企业层面认识及传统理论的影响,一些有关管理概念的表述明显简单、内涵不足,未能揭示管理的真谛。此外在构建管理学原理方面还有一些需要考虑。
3.1 关联分析
管理处于各种关系中,管理与人类社会、自然、历史、宗教等若干领域的关联分析,实有必要,而不是仅仅设为一章内容加以体现,这样既弱化了相关事物的作用,又降低了管理的味道。管理离不开对规律的掌握,但对规律的认识往往来自于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管理学与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应予广泛衔接。此外,管理是一种活动,不可避免带有文化的烙印,文化左右着人们的观念与思维,所以有关管理与文化的分析也是必要的内容。
3.2 性质判断
管理无处不在,所以管理学所揭示的管理本身应该是中性的。现代管理学兴盛的背后是以人类大力度的创造为判定基础,某种程度上现代管理学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当以效率或效益为宗旨,此时的管理只能是属于特定时空与特定观念下的管理,而不应推广看来,否则就是对管理的人为干预。试想当人类一旦对大力度甚至盲目发展经济以反思以否定,对于一味强调效率以质疑的时候,那么管理的价值又在哪里、管理的思维又该怎样评定呢?因而管理应该侧重于揭示基本的事实与道理,探讨管理活动自身的规律。
3.3 管理的精髓
长期以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往往被看作管理的职能,作为一条主线让人理解为这就是管理的基本内容之所在。应该说,通过职能来理解管理不是对其本质的揭示。管理内涵之丰富远非这几个字所能概括,这种阐释便于组织相关内容,但局限性很大。管理的核心内容一定建立在对管理的本义正确理解基础上。
3.4 管理的特性、原则
管理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很难用单一尺寸加以衡量,对管理的认识其实是对事物特性及规律的认识。对管理特性的揭示才能使人们对管理有基本的了解,这当然尤其具有挑战性。此外通过一些原则给人们带来行动的指导,令管理的学习者也能受益于此。
3.5 生成思想
在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哲学更应该发挥其作用,管理学在内容体系上尤其应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众多,《易经》、《道德经》及诸子百家众学说对人、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都有高深的解读,提供了对人对事最为本质性的认识,直到今天社会发展并没有否定其内在逻辑,即使企业这种组织其主体仍是由人构成,再庞大的组织也是人的功能的分解,部门及其它构成都是个人的功能合理延伸而已,因而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管理学原理探讨的重要思想基础。
总体上,管理学原理是对管理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其综合能让人看到管理的全貌,其丰富能让人理解管理的精神。对理解管理而言,大师的声音是有价值的,平民百姓的理解也可能值得借鉴。在这一领域也许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每个人都处在管理的链条上,每个人都是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思考者。
4 对管理学及其原理的未来期待
管理是针对人类活动的一个大概念,不专属于哪类人。现阶段,对管理的学习与研究有一种画地为牢的倾向,似乎管理只存在企业中,来自西方的管理名词、术语及相关理论成为研习的对象与标准,许多科研选题与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流行有很大关联。按汉语表达的习惯出发,现在的管理学就应称其“管理学原理(或一般管理学之类)”,将特定领域的管理活动研究称为专门管理学,这种管理学科学的成分会更浓,对实践更具指导性。而不同领域人所要致力的是共同打造好管理学原理的新篇章。无论是否探讨管理,管理都始终是客观存在,人们所走过的任何一条道路都有管理的痕迹,管理体现的是人们在与外界与内部以及与自我相互协调过程中的信息集成和行动汇总,以管理的普遍性还管理认知与研究的广泛性和大众性是尤为必要的。无论社会怎样变化,只有原理是依旧的,而各色人等在生命历程中所谋求与希望的就是相当于管理学原理的东西——能够焕发持久价值。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应仅因泰罗的科学管理的出现,而是与存在了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有很大关系,在人类实践与认知领域形成新的结点。围绕管理学形式与内容的探讨应该持续进行下去。陈劲等(2010)在对管理学经典体系评述后,提出了构建管理学的新体系的主张与思路。管理学能够呈现出跨越时空的内容方为管理学的真正贡献,管理学(原理)应该成为一门名实相符、真正使人景仰与受益的学科,不然人们对管理的问询与疑虑将始终进行下去。
[1](英)保罗·伯特.即时领导[M].杨世伟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加)亨利·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质[M].方海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4]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M].吴振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讨论[J].管理世界,2006(2).
[7]席酉民.以大师之道学管理,见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使命篇)[M]序言,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陈春花.管理需要回归本源[J].人力资本,2007(Z1).
[9]项保华.管理之理——困惑与出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10]杨志勇.“管理”辨析[J].管理学报,2010(09).
[11]陈劲,王鹏飞.管理学的新体系[J].管理学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