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声传情读起来

2012-08-15山东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情境情感语言

山东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相信但凡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肯定对这段描写印象深刻。

这是传统的私塾里先生带孩子朗读的教学方式,老先生的读书方式给鲁迅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这也是古人读书的方式。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书声朗朗。古代语文教育家认为,书非诵不能得。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这种方式由于本身的生动、鲜活从古传至今,而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就是“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中传承的。

时至今日,我们的课堂也有早读、晚读,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考试是根指挥棒,一切围绕考试转。因此在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这种观念严重制约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对阅读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所以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轻。我们强调的“读”大多受制于高考,即背诵些“名言名句”,是用于考试的,是有限的,是急功近利型的。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人士呼吁要重视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但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又过于夸大朗读教学的效果,于是又出现了“满堂读”的现象。这不仅不是加强朗读教学,反而会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厌烦情绪。由最先的兴趣盎然变成最后的索然无味,最终使朗读教学变得事倍功半了。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六不”现象:

第一、时间不多。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课程排得满满的,作业多,课时多,学生课业负担重,早上六点钟左右起床,晚上十一点多钟睡觉,根本没有时间读。

第二,兴趣不浓。由于学生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又认为朗读是学习任务之外的事,因此对阅读根本没有兴趣。

第三、范围不广。学生书包里装的是课本、辅导资料和考试试卷,其他读物特别是适合朗读的读物极少。

第四、意图不明。即使一部分学生手里有些适合朗读的读物,也是凭兴趣出发,喜欢的就看看,不喜欢的就不看。或者是“抓到什么读什么”,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第五、方法不当,其主要表现为:只是照章念字、照字读音“念字式”朗读;声音缺乏变化,只求速度,不求表达的“念经式”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的“八股式”朗读;混淆了朗读与表演的“表演式”朗读。

第六,效果不佳。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其效果可想而知。

从本质上讲,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过程。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大大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的直观感受,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最基本方式。学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更容易体验到语言的魅力,体味到语言运用的奥妙和精髓,感悟到语文学科的语言美、节奏美、色彩美给人的美妙的境界和无穷的想象力。朗读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朗读教学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重视指导学生朗读,又是阅读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可喜的是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也把教学中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1.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能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在把书面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进行再创造时,情感是灵魂,是动力,是有声语言创作的不竭源泉,声音只是外在的形式。只有当其能够沉浸于作品情感中,学生主体的独特感受、体验,才可以充分获得。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美好的情境中品味语言美和情感美,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动情范读,以情激情

朗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重要保障,也是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热情的有效手段。一个语文老师,一定不要忽视自己对课文的朗读。好的范读不仅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给学生一种美的精神享受,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威信。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声音清晰响亮,语速舒缓流畅,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轻重缓急,富有节奏感,表情手势恰如其分,很容易让学生快速地全身心地进入到文章的情境,而且声情并茂的范读会给学生提供最直接的模仿“样板”。即便教师本身不擅长朗读,只要在课堂上认真读了,也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何况我们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而且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教师范读。

3.精读见理,以理促情

叶圣陶说:“在教导学生读文时,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语文教学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只有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才能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才能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的变化,生动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才能基本上做到以言动人,以情动人。必须指导学生,把他们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让学生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只有见得了“理”的、领会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朗读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才算是真正领悟了语言艺术魅力。真正的朗读需要做到:理解作品——具体感受——以声传情——及于听众。由此看来,朗读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与精读讲解结合起来,做到“精读见理,以理促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使学生在文章的学习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这是真正读好一篇课文的关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着读。

4.指点到位,以技传情

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必须注意诵读的要领。中国古代最具形式和规模的语言形式是诗词歌赋,最早是用来唱的,中国的语言天生就具备音律的特质。因此唯有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得出中国语言的妙处,感受到其中作者情感的妙处,朗读者也才能欣然接受自己所学的语言。“朗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摇头晃脑,生吞活剥”,也不是所谓“齐刷刷,一刀切”式的整齐划一,只有“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继而达到“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那么究竟怎样读才能读出最佳效果来?

首先要读准字音和句读,读懂词义,读出语气来,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朗读流利、节奏抑扬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其次要读出感情来,读出精神来,与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入境又入情。这种情感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

最后要读懂文义,领悟技巧,读出文气来,并且把作者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

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就能真正做到“以读为本”,把自己从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菁菁校园中,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响起那琅琅读书声,让我们的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语文的无穷魅力吧!

猜你喜欢

情境情感语言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语言是刀
情感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