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导 教中求变:怎样上好小学语文第一课时
2012-08-15浙江
浙江
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现在我们很多教师不是害怕上一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而是怕上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很简洁、很明确:解决生字词——朗读好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可往往是,越简单的课反而越难上。老师总是存在这样的矛盾心理,希望能够把课上扎实了,可又怕落入俗套,吞噬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变着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往往是兴趣浓了,拓展多了,却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能完成。一节课下来往往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如何上好第一教时,引起了我们的反思。
【反思】咬定青山不放松
1.第一课时的教学基本目标是什么?
2.第一课时的教学是否需要一定的程序?如果不需要,如何打破?
3.第一课时中如何赋予读以真实的意义?
【定位】立根只在破岩中
让我们来看看专家对第一课时的定位问题的描述:
1.总体原则:顺学而导,课堂生成。
2.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年段目标特点。
低年段:主要是识字学词(课文学习以识字学词为主,内容上略知大意,情感上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中年段:识字学词,通过朗读把握课文内容,掌握(了解、运用)关键词句和段落层次。(了解课文内容情感,与关键词、句、段结合起来)
高年段:读通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在此基础上把握语言文字的感情基调、表达方式以及运用迁移)
3.课时目标设置的灵活性。
①给第二课时留出空间。
②根据学生需要,调整重点。
③教学环节具有递进性、层次性,层层推进。
【探索】千磨万击还坚劲
对第一课时的定位早有概念,但如何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摆脱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是模式化、僵硬化的问题,经过近几年教学实践探索,我认为:只要我们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明确第一课时目标,顺学而导,教中求变,机智地预设每一个教学细节,巧妙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去精致雕琢每一节语文课,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因,相信第一课时必定精彩。
1.模式求变——灵活运用去界限
所谓“教学模式化”,就是按照一定的套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有时我们老师认为:破题激趣,扫清字词障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等是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是需要补充的是:这不应该是第一课时的全部。第一课时不是只能进行字词教学的,它也是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些课文根本就没有直接的词句障碍,许多的词句障碍往往发生在进一步的理解课文之后。我们需要打破关于第一课时划分界限的僵化认识。
例如:我在执教《尊严》一课时,课文中有个词是“狼吞虎咽”,这个词出现时,学生并未感到困难,意思也都明白,但是在深入阅读中体会“逃难的人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和“他没有先吃,而是在干完活的情况下,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两个句中的狼吞虎咽,需要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同样是狼吞虎咽,情况一样吗?学生体会到年轻人用劳动换取食物的那份坚定,那份执著,感受到了他那自强、自立的精神。此时对“狼吞虎咽”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词的表面上,而是借助这个词对文中的主题思想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个例子充分证明,我们在教学中,既可以先进行字词教学再进行阅读教学,也可以先进行阅读教学再进行字词教学,还可以将字词教学随阅读教学进行,使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更灵活一些。
2.目标求变——合理选择显高效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上好一节课的保障,阅读课也不例外。有时我们觉得第一课时“没上头”,其实都是目标定位出现偏差所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可能是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而要做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①因教学对象而变。第一课时的目标不是僵化不变的,它应随学生理解程度的不同而变。比如,我在反复试教《尊严》一课时,发现甲班学生预习遇到的词句障碍比较多,他们在第一课时的字词学习时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而同年级的乙班学生语言能力更强一些,他们遇到的词句障碍不多,初步理解不是大问题。那么我在第一课时目标设定上就不把字词教学作为唯一目标,而把传统意义上属于第二课时的课文理解探究活动放到第一课时来。
②因年段高低而变。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在不同年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第一学段,学生语文知识能力有限,第一课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字词教学,所以字词教学是第一学段的重点。而第二、三学段,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渐提升,字词教学的要求更高一些,而花字词教学上的力气却不一定大。
③因课文类型而变。同样的年段,同样的学习对象,如果课型不同,我们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不应该相同。
④因学习过程而变。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第一课时应该随着课堂生成状态去调整教学目标。也就是我们要处理好预设与生存的关系。
在确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基本要素的达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有所侧重地考虑其他要素,然后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3.“读”法求变——花样百变达目标
第一课时的读同样要读出语文味,反复地读,思考地读,美美地读。我们应该辩证地把握第一课时中“读”的落实,既要有书声朗朗,也要会默默读思。应该努力达到每一遍读都有明确的目的,采用最恰当的阅读方式。每一堂课的读都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性,真正引导学生从读会到会读,从浅层次的阅读迈向深层次的阅读。
【案例举隅】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课时教学,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以三种不同的读题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了解文章大意,并相机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一个少于把最弱小的重读了。讨论:从他的朗读中你听到了什么?(还有人比我弱小,我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中还有谁比“我”弱小。引导学生说出“我”是萨沙,正音,课文中没有注音,学生查字典。分析字形,并在书上摹写。
讨论问题:谁比萨沙弱小?再读课文,找出野蔷薇。出示野蔷薇,指导书写“蔷薇”,学生摹写。从哪看出野蔷薇比萨沙弱小?指导读第七节。要求读通读顺。指导书写:“掀”、正音:纤,两个读音。提问野蔷薇美吗?指名读课文第二节,要求同上。学生齐读第二节和第七节。
【第一次的初读中,学生不仅读课文至少两次,而且学习了两个新词,在朗读中正音,帮助学生读通课文。】
(2)再读课题目
师:刚才我们听了L同学读了课题,让我们知道了“我”不是最弱小的,还有野蔷薇比“我”弱小。现在老师来读课题,大家好好听听,看看你听到了什么?
师范读。我不是最弱小的。突出“不是”。
生:老师突出了“不是”,也就是说萨沙不是最弱小的。
生:我听出了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弱小的。
师:好,那我们到课文中去读读,看看哪些内容说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最弱小?
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内容。
三、四、五、六、八节。
指名读通课文,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读好对话。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的重点段落,为下节课理解文章的内容打下基础。】
(3)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了课题的两种读法,听到了不同的意思,想想,还有别的读法吗?
引导学生练读。
而后指名读。
生:我不是最弱小的。重点突出了“我”。
师:读得好,我们一齐读一读,想一想,你读到了什么?
齐读,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一遍的读突出了“我”——萨沙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师:自由再读课文,好好体会这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归纳出主要内容。萨沙用自己的行动向妈妈证明“我”不是最弱小的。
生齐读课文。
如此紧抓课题,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味道,一次次朗读全文,或部分段落。在不断地咀嚼中,学生切切实实地读通了课文,而且读得饶有兴趣。同时在读中正音,读中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步步深入,这样的初读就扎实有效又有味了。
4.方法求变——细细品悟语文味
我们知道,第一课时不是僵化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也可以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如果阅读与字词教学结合,第一课时的教学无疑会更加生动丰富。
①让第一课时充满“趣味”
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例如教学《尊严》一课,我设计了一个小小的“噱头”:我先展示一幅画面在学生面前,以形象的语言描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漫天大雪,刺骨的寒风无情地吹向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一个个面呈菜色,饥肠辘辘,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前进着……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知道这群逃难人最需要什么呢?”通过语言的描述,为同学们创设了情境,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渲染了课堂气氛,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探究课文奥秘的欲望。
②让第一课时充满“实味”
第一课时我们要重视并深化词句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字词教学板块的教学套路就那么几样,没什么好讲的,也没什么好上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合理地采用教学方法。
【案例举隅】我们不妨来学学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板块教学中对字词这一块的教学。例如《番茄太阳》一课中——
第一环节字词教学,教师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分成两组:
第一组是对“蔬菜、亲戚、捐献”三个词语的深入理解,第二组是通过填空认识两对音近字:盲童 忙碌,清脆 青翠。
让学生当场写写,可以加深记忆,特别是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容易写错的生字。清脆、青翠容易用错,老师提供了一个语境让学生当场用一用。这样教学生字词语,非常扎实,非常有效。
③让第一课时充满“悬味”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语文第一课时留给学生的不单单是“趣味”、“ 读味”、“悬味”,还有很多“味”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好好营造,让我们的学生在第一课时中真正品尝到语文的“本味”。
【自我感悟】——任尔东西南北风
其实第一课时的教学并不简单。因为简单是一种智慧,而智慧效果的达成取决于教师的智慧。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练就一双慧眼,在语文教材的密林深处,准确确定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方法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兴趣盎然,学有所获,真正成长。这样即使是第一课时也照样可以化平淡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