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表现主题的手法
2012-08-15广西
广西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四大体裁文学作品都有其主题。作品主题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人物个体性与社会普遍性相结合,形象明显性与本质深刻性相结合。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我归纳出常见的六种文学作品表现主题的手法,同样,这六种手法也可以是指导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主题的方法。
一、典型揭示法
作者通过创设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主题,这样的主题具有深刻性、典型性和社会性。如在鲁迅小说《药》中,作者创设了以下两种环境。其一,自然环境。清朝末年的浙江绍兴城,一个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后“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华家屋子里弥漫“青白”的光、“黑沉沉”的街道、“明明白白横着”的悚然的丁字街。作者通过具有冷色调的景象为华老栓出场渲染了冷峭、阴森、令人窒息的氛围;而篇末则通过写清明时节“分外寒冷”的天气、“支支直立”的枯草、“愈颤愈细,细到没有”的声音和“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突出了静寂、悲凉、阴冷的坟场情景,为孤苦郁结的夏四奶奶的悲情期待创设了氛围。其二,社会环境。作者选取华家茶馆作为当时社会群众活动的小舞台,人员杂会的茶馆里出现这样的场景:“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语)的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等众茶客在耸起耳朵听康大叔炫耀地讲述关于人血馒头引出的夏瑜因“造反”被抓,因在监狱里劝牢头造反而被打,处死后被虐的情况,并评论夏瑜活该挨打。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典型环境中,作者塑造了华老栓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他善良、愚昧、胆小、老实,找不到生存的出路和希望。华老栓在丁字街口从凶狠蛮横的刽子手康大叔手中接过蘸着资产阶级革命者夏瑜鲜血的治病“妙方”人血馒头,甘心地付了辛苦积攒的血汗钱,无知而满怀希望地给儿子小栓治痨病,最后绝望无助地看着儿子悲惨地死去。作者由此深刻地揭示了小说主题:清朝末年,在封建传统观念愚弄和封建统治者血腥统治下,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孤独抗争的悲哀,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悲愤和同情。
二、结构突出法
作者行文中巧设情节,借助精妙的结构,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取得意想不到的突出效果,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如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女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并在结尾设计了一个合乎情理而又意味深长的巧遇情节。本文以项链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小资产阶级妇女马蒂尔德爱慕虚荣,一心想过奢华而风流的贵妇人生活,而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路瓦栽结婚的不幸婚姻使她“伤心、悔恨、失望、困苦”,使她陷入了人生的无休止的痛苦。这是逆境。但是丈夫路瓦栽费了好大力气“才弄到手”的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柬,给她打开了机会和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项链终于得到解决,舞会上,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处在“狂热”“兴奋”“陶醉”当中,她被所有的男宾注视和怀想,她得到了“成功”和“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这是顺境。短暂的幸福之后换来的是长期的痛苦。不料,“为了避免那些穿着珍贵皮衣的女人看见”而丢面子,在慌忙逃回家的路上意外丢失了项链,这使她陷入了人生的厄运,她和丈夫在愁苦惊恐之中,千方百计借来巨款,购得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名贵项链,赔给了朋友佛来斯节夫人,然后用十年时间过艰苦的劳动生活,偿完了所有的债务。这是逆境。接下来,作者巧妙布置了一个已成了粗壮耐劳的妇女的马蒂尔德与依旧年轻而美丽动人的佛来思节夫人一次偶遇情节,在交谈中,她明白了项链的真相。这个真相,使读者顿悟,作者在前文所有的伏笔如佛来思节夫人大方地借给项链、珠宝店老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和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等细节,原来都是为了在结尾揭示这挂“至多值五百法郎”的项链是假的这个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这样的结构设计,达到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的目的,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三、点睛突出法
作者在描述后进行抒情议论,或借助作品中人物具有鲜明感情倾向性的评议的句子,来突出其主题,这就是画龙点睛突出主题法。如李白的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述梦游和惊醒后,最后以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卒章显志,揭示了作者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这个主题。元代戏曲名作《窦娥冤》(节选)中,借助女主人公窦娥在临刑前的一句血泪痛斥“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即揭示了封建吏治残酷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一语道破了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同时又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又如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饱含深情地描述民居秋景、街面落蕊、残声秋蝉等故都秋景后,结尾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一句,揭示了主题: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四、对比彰显法
作者通过对比以及对比中形成的反衬等手法,刻画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表明作者情感态度,从而彰显作品的主题。如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章节,作者刻画了马谡、诸葛亮、王平等人物形象。其中,以王平的谨慎和严格执行战术安排反衬马谡的骄矜、刚愎自用和纸上谈兵;而以马谡的狂妄无知、麻痹轻敌和纸上谈兵来对比诸葛亮的精细谨慎、深谋远虑和干练从容。由此,该章节的主题已彰显,即文章通过对魏、蜀两国争夺街亭的战役的描述,赞扬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的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五、冲突体现法
指作者借助剧烈的矛盾冲突,塑造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体现深刻的主题。如现代剧作家曹禺名作《雷雨》的第二场戏中,鲁侍萍到周家找女儿四凤,偶遇三十年前玩弄并抛弃自己的周家少爷周朴园,三十年的恩怨产生的矛盾冲突由此展开。之后,为工潮事件来与周朴园谈判的儿子鲁大海也来到周家,阴辣残忍的周朴园与磊落刚直的鲁大海产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于是形成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鲁大海为代表的劳动人民之间的激烈矛盾冲突。由此塑造了鲁侍萍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和自尊的女性形象,塑造了周朴园残忍奸诈、自私虚伪的封建资本家的嘴脸,从而体现了主题。巴尔扎克《守财奴》中,“刚刚跨到七十六个年头”的葛朗台抢夺女儿欧也妮梳妆匣事件表现出的父女之间掠金者与守护爱情者的剧烈矛盾冲突,生动表现了葛朗台凶狠、贪婪、冷酷、虚伪、爱财如命的拜金主义者嘴脸,从而有助于揭露出拜金主义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个主题。
六、以小见大法
作者借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体现人物隐秘复杂的情感世界或崇高的精神境界,理性评价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如阿累的回忆性散文《一面》,作者描写了在1932年秋天在内山书店见到的鲁迅先生的外貌,突出鲁迅先生外貌的“瘦”这个特征,叙述先生送书给“我”(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这一件小事,由此体现了文章主题: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鲁迅先生始终如一的那种忧国忧民,爱护青年,辛苦操劳,勇于自我牺牲,愈挫愈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又如高晓声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作者描述了农民“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县城,因患重感冒,夜间被吴书记从车站送到招待所住宿。次日交了五元钱后,觉得很肉痛吃亏,于是狠心地糟蹋招待所房间里的皮凳、床上被巾等陈设用品。回家后,以坐过县委吴书记的车,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为神气炫耀的资本。通过这件小事,体现了以下主题:文章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慨叹。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主题的提炼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概括事件并揭示事件的本质;描述情境并揭示其寄寓的感情;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理性评价;分析结构对主题揭示的作用;抓住中心句、议论句、抒情句来提炼主题;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揭示作品蕴含的社会意义等。而这几个方面根据作品体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合运用。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只有在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结构和领会作品表现手法之后,才能更好地揭示作品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