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作文评改现状调查和参与式评改策略

2012-08-15江苏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作文教师教学

江苏

作文评改是作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写前准备、写中指导的继续,也是对学生作文能力进一步的提升,能客观及时地反映学生作文的优劣、得失。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评改这一环节的作用是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举措。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占据了“评改”这一舞台,独唱独演,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反而处于被动地位。目前,很多教师缺乏写作理论的有关知识,对学生作文指导随意性较强,基本没有序列,缺乏目标性,写出的评语大多是套话(中心突出、语言流畅、选材典型等),难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切中肯綮的指导,也造成了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要求作文评改把学生摆在主体性、能动性的位置上来。叶圣陶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情况:“打破精批细改的迷信很不容易,于是教师只好永远做这劳而少功甚至劳而无功的事了,老师辛苦,学生吃亏。”《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新要求,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经历、体验、学识,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中学作文评改现状调查

(一)调查缘起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则是制约作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总走不出“学生写,教师改”的固定圈子,学生、教师均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仅此而已。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反复改出来的。解除批改作文之苦,提高作文评改效益,是一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本调查就是为了寻找到科学高效的作文评改方式而设计的。

(二)调查内容及实施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作文评改现状,本次调查设计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象:作文教学系统中,师生是两个不可缺少而且彼此影响的对象,因此,调查要兼及双方,获得他们对自己、对方、作文教学尤其是对作文评改的中肯评价。本次调查按照学校级别分别选取四所学校,在一所江苏省四星级高中高二年级两个班、一所三星级高中高二年级两个班、一所省示范初中初二年级两个班和一所市级示范初中初二年级两个班级进行。参加调查的教师是这四所学校的语文教师。

2.形式:为了能收集大量并且便于处理的数据,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

3.题型:封闭型、半封闭型、开放型兼而有之,这样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地设计问卷。

4.内容:以作文评改活动为核心,学生问卷涉及相关的认识、知识、技能、态度、兴趣、喜好、过程、形式、评价等问题;教师问卷涉及评改观念、做法和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评价等。

5.实施方法:2011年6月初,四所学校都有两位教师向学生发放问卷,并维持秩序,同时负责收回问卷。填写过程中禁止讨论,禁止教师暗示,诱导。四所学校发放试卷410份,最后收回有效问卷378份。同时,我们调查组在四所学校的语文教师中发放问卷132份,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26份。

二、调查结果及归因分析

根据统计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当前中学作文评改走入了两大误区。

误区之一:忽视有效教学规律

1.主体错位。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而本次调查中82.6%的学生(312人)认为作文评改是教师的工作,72.2%的教师(91人)认为评改的主体是教师。持这种评改主体错位认识进行作文评改活动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的。教师轻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越俎代庖,教师虽然可以改出好的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却难以提升。教育学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批改的越位是一种漠视学生主体意识,不尊重学生,不尊重学生劳动的表现。学生缺乏主体意识,便游离于评议过程及修改活动之外,做作文评改的旁观者或无关者。

2.忽视反馈。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在作文指导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拥有评价的权力。但由于时间、精力乃至情绪、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对学生作文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语言、结构、技巧等方面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而许多教师却在每次作文讲评课上将自己的主观评价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反馈。作文讲评变成教师的独角戏,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3.过程不全。作文规则只有让学生在切身实践中,通过亲身感悟,加以指导点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科学完整的作文过程应该是:确定训练目标——作文——教师点拨——学生修改——教师再次批阅——作文评讲交流。传统的作文过程是写作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评改。比较这两种作文教学,差别最大的就是作文评改环节,前者强调反复修改,在多次反复评改中掌握作文规则,而传统方法缺乏双向交流,缺少促使学生感悟的教学活动。调查表明,只有25.4%的教师(32人)要求学生重写作文。正因如此,拿到批改好的作文后,86%的学生(325人)只是看看作文评语,便无所事事;评讲后只有12%的学生(45人)按照老师的建议,修改作文。

4.方式单一。调查显示,74.6%的教师(94人)采取的评价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即学生写好的作文统一交到教师手中,由教师进行批改、评价,学生上交作文就是写作过程的终结,其余的任务就是教师的了。教师耗费大量的精力为学生写的评语和批好的分数在学生那里已是熟视无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这样的写作和评改必然是十分低效的。

误区之二:远离写作本质

1.对写作的准备状态缺乏关注。写作的准备状态包括写作主体的心灵、认知结构、写作环境等。调查显示,有57.5%的学生(217人)厌恶作文,而写作内容贫乏、表达能力差是他们讨厌作文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作文评改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人生意义了吗?引导过他们要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吗?发挥评改对学生自改的影响与教育作用吗?学生表达时困难重重,大至立意构思,小至遣词造句,在需要帮助时,我们给过多少实质性指导?也许有过,但微乎其微。

2.读者意识的缺失。写作是一种表达。表达需要对象,作文需要读者。夏丏尊则说:“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离了读者,就可不必有文章的。”可以说,任何写作都是有读者的。调查发现,教师往往责任心太强,习惯把学生的习作改得红通通一片。文是改通了,可学生的信心改没了。教师往往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学生习作中稚嫩的文字,尽管颇有高屋建瓴之势,但由于彼此在学识、年龄、心理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批改未必能真正批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有时甚至无法理解老师的批语。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古之学者也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注意满足学生心中“被人欣赏的渴望”,从而激励他们,鼓舞他们,不断为获取新的成功而奋斗。

文章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工具,有活生生的真实读者,才能刺激学生的写作欲望。英国《国家写作计划》研究发现:“儿童在作文的过程中,如果其意见和观点能够和其他人一同讨论、研究和分享,那么其作文能力和写作满足感会大为提高,从而增强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协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们的作文评改教学要切实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采取各种形式、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评改活动。改变教师的话语霸权地位,把评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行参与式作文批改。

三、参与式作文评改策略

(一)转换角色,主体参与

作文评改到底应该由谁来完成?是教师,是学生,抑或需由师生双方合作去完成?这本来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从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在学生的观念当中,教师是作文评改的主角,是这副重担理所当然的承担者。而学生是配角,自我评改只是整个评改工作的一种补充,一种陪衬,甚至是一种点缀,由此错失了自我修正的大好机会,严重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朱光潜把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分为“不视”“仰视”“俯视”和“平视”四种,其中他最赞同“平视”,“因为这是人与人中间所应有的友谊和态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确实把自己当做学生的读者,并且长期坚持,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平视”老师的写作态度;如果教师总是高高在上,把自己当成学生作文的评判者,把自己塑造成“评分标准”,那么学生就会形成“仰视”老师的写作态度;如果老师对学生作文采取漠视、敷衍的态度,学生也就会形成“不视”老师的写作态度。

没有倾听者就没有倾诉者,没有欣赏者就没有表达者。我们认为作文评改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国外教育者提出:“对学生而言,老师在批改作文时做为一位读者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合作,比处处找语病的审阅者更有帮助,因为写作的目的在于交流。”学生作为习作的第一作者,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的首肯。教师作为学生作品的第一读者,也应该以读者的身份给学生写批语。作为一名读者,首先,应该以欣赏的态度看待每一篇习作,而不是以评论家的身份,对学生的作品吹毛求疵。其次,教师在撰写批语时,要尽量语气平和,态度真诚,而不该颐指气使地对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足。那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学生是评改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评改教学的主导者、引导者,评改任务由师生合作去完成。

叶圣陶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改,他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叶老还一再强调:“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事实也的确如此,自改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方式去体会批改的乐趣,从而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二)教师主导,循环参与

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互改这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引发作文批改的兴趣,并出示自己创作中的部分底稿,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这种作文批改方式要注意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学生作文,在一定的时间完成批改任务。数量不宜太多,否则学生无法完成,又影响批改的质量。这样的小组互批互改活动它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了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会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种角色互换,还可以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批改文章的甘苦,进而更加尊重教师的劳动。同时,也把教师从令人头疼的“劳役”中解脱出来。

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从理论方面讲,是对传统的“生生互批互改”的方法的改进。传统的学生互批互改作文完全是在教师“失控”的情况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批改。单向批改不符合信息反馈原则,不利于作文教学;单向批改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单向批改中学生的能力尚有欠缺,影响了批改的信度;单向批改作文不利教师的相机导写和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主导下学生互批互改作文,使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焕发了勃勃生机,使传统的教师单向批改变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三向循环批改,由静态的作文批改变为动态的作文批改。

(三)借助网络,多元参与

多元参与作文评改模式中的“多元”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指评改对象的多元化,作文评改的对象不仅是教师,还应该有学生(习作作者)、学习伙伴、家长等;二是指评改媒介的多元化,既有传统的作文本簿、讲义,也有现代化的网络平台等。

从目前来看,利用网站资源进行作文评改最便捷的莫过于论坛和博客。很多网站都设置了论坛,网民注册登录后,就可在论坛上自由发布信息,自由对话交流;只要登录该网站,任何人都可看到相关信息及交流情况,并参与其中。利用论坛的这一特点,学生把习作发送到论坛以后,老师、学生甚至其他毫不相干的人都可进入该论坛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改,发表自己的看法。

除了利用论坛外,网上作文评改也可在博客上进行。根据博客的工作原理,教师可先注册登录,拥有个人博客,然后指导学生用真实姓名在同一博客网站或频道注册登录,并互相添加为好友。教师、学生只要登录自己的个人博客就可不受时空限制在网上实现对话交流,点击姓名即可浏览同学发布的信息,品读评改他们上传的文章。在博客网站或频道上还可以班为单位创建“博客群”或“博客圈”。一个班的学生注册后都可加入到这个“群”(或“圈”)中来,同一个“群”(或“圈”)里的人直接输入网站提供的IP地址就可进入相关网站阅读并评论这个“群”(或“圈”)的任何成员发布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上的三教九流都可加入到作文评改中,组成一个声势浩大的作文评审团。评价主体的群体化,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一言堂”式的个人专制独断;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可以是语言、表情、点击率、人气指数等),可以弥补分数定终身的不足。这样的评价结果更能帮助学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写作现状,树立写作信心,看到优势,找出缺点,调动创作积极性,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借助网络这个快捷的交流平台,教师、学生可超越时空的限制,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这种互动既可在师生之间展开,又可在生生之间进行;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

综上所述,学生做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全程参与,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小组合作评改、多媒体评讲、多渠道发表、手机短信评比、亲友评审团评点等等,学生感到自己创造的信息被广泛关注,从而鼓舞了信心,从根本上调动了写作积极性。学生喜欢批改,喜欢作文,这为写作活动和语文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高效作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叶圣陶.叶圣陶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导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钟启泉.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林晨.谢兰荣.语文新课程与教学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6]万奇.写作技法实用指要[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作文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