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小学生作文回归生活本真
2012-08-15浙江
浙江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翻开学生厚厚的一叠作文,总觉得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内容单调,空洞无物。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探究农村作文教学之路上,我和学生一起,努力开发本土作文题材资源,为作文回归生活本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看农村新貌 激发情感
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孩子。农村,天广地阔,处处有着“别样”的风光,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论艺术》)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浙南桃花源之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表真情。
松阳地处浙西南,“四塞无他虞,唯此桃花源”。这片古瓯越人繁衍生息的乐土,举目皆称奇,无处不成景。历一千八百年风雨,始终以其悠久历史,地灵人杰,秀山丽水和丰饶物产饮誉一方。有背山面水,泥墙青瓦,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石仓古民居;有美不胜收的箬寮原始林以及卯山景区;有号称“东方比萨斜塔”古朴肃穆的延庆寺塔;有无公害种植的农家菜园,及特色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清澈的小溪是游戏的乐园,山间的小径让人感受到神秘的气息……这些都是小学生笔下的好材料,有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学生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小作者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松阳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中国绿茶集散地。早在三国时期,松阳就盛产茶叶,唐代已成为贡品,1929年还在首届西湖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着实给松阳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指导学生要以小见大,要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乡富了、发了。独具风格的农家小洋楼,装饰豪华的农家小别墅,农家新房、厨房、房前屋后的花圃等等,包括新桥、水泥村道、葱葱草木,组成了花园式的现代茶农园。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的极好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茶叶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问村史家史 丰富情感
“知之愈深,爱之愈切。”通过调查,访问,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伯、大婶讲那过去的事情。了解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了解家乡以及家人的过去,收集这些值得记起的故事,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农村,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一幕幕苦难深重的历史画面,一个个含辛茹苦的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而感慨。记住过去,珍惜现在,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像《我家奶奶的“光辉史”》、《火烧叶氏宗祠》、《爷爷打工》等等选材都比较成功,写得也感人。
农家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刻下了祖祖辈辈农民的辛劳印记。他们修路、平地、造桥,一幢幢农舍,都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听听祖辈们的艰辛的创业史,激发小作者创业精神和对祖辈们的敬仰之情。通过走村串户,收集整理资料,不正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乡村志吗?学生通过取材、思考、表达,把敬重长辈,不忘历史的情感融于字里行间。
三、学农艺农技 交流情感
农艺农技是农家的传家宝。在开发作文题材时,老师通过拜师学艺,身体力行,让学生领悟劳动的辛苦和农民的聪明才智,丰富学生生活。在劳动中交流情感,获取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这样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假情假意等作文造假现象。
当今大多数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来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夙愿,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读书写字”,禁止孩子到田里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学生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无论是写别人的劳动,还是写自己的劳动,让人都感到空泛。老师通过让学生与农民师徒结对,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等,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哪怕脏了一身,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这样得到的劳动果实,学生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种番茄等等,学生会天天看,天天盼,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对这样的素材,学生饶有兴趣,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的同时,孩子们也学习了农民勤劳纯朴的好品质。
四、寻农家之乐 陶冶情感
农家自有农家乐。农村情浓、趣浓的题材很多,邻里的交往乐、纯情美、婚俗寿礼、造屋等等。小作者通过采集、整理而得的材料,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样也可避免照搬照抄、千篇一律的作文弊病,为孩子写出具有“特性”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家人纯朴、勤劳、善良,与邻里和睦相处的故事比比皆是:像赶农时、互帮抢农活,乡邻间的茶会,修建房屋出资出力等等,让学生在观察、采访中采集这些题材,并通过班内、校内信息交流,比较出村与村、户与户间的同中有异,感受农家人的纯情美。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农家人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多时的农民逢年过节往往会杀鸡宰羊,走亲访友,喝上两盅。农村还有更具农家特色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如端午节,家家户户除了吃粽子以外,人们多用木耳、香菇、金针菜、竹笋、豆芽、黄瓜、春分豆、豆腐干、煎鸡蛋、猪肉、田螺头等等切丝、切丁拌炒煮熟当馅,以面粉和水烙制成薄薄的圆皮,放上各种菜肴馅料,将饼皮卷包成竹筒形状作为食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农家旧俗在悄悄改革,许多风俗,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些反映当代农民新思想、新观念、新习俗的题材,也是学生值得去捕捉的。如农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风尚,他们捐资办学、修拓村道、扶贫帮困等等,让学生可以摄取这些时尚画面,留下美好的记忆,得到情感陶冶。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等艺术处理能力尚不具备,故而对于他们的习作主要是要求对生活的如实记录。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在生活中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孕育科学人文精神,把作文训练同培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生活与写作同在,处处留心,写出真情,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作文会因生活而精彩,生活会因作文而美妙。我想只有生活这一“源头活水”的力量,才能让农村小学生作文的天地更广阔、更精彩。回归生活本真,才能让作文教学呈现“柳暗花明”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