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被写作”到“要写作”:创办“E周刊”提升学生自主习作能力

2012-08-15浙江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习作班级文章

浙江

一、“被写作”:当前习作教学的瓶颈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老大难。

作文教学总是处于封闭的不自由状态:写作内容总是被死死规定,不容越雷池半步;教师命题总是板着面孔,居高临下;写作方式总是机械刻板,循规蹈矩;写作时间总是紧迫十分,难以从容;阅读对象总是那样单一、狭隘(只有老师);作文评价总是单方处于话语霸权地位(老师说几分就是几分)……凡此种种,人为地“将写作本质是一种公众的言说”(管建刚语)这一理念扭曲了。甚至可以说,在不可抗拒的应试教育的今天,已经鲜有学生明白“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

因此,我们说,习作教学难以突破瓶颈的根源,就是“被写作”——学生不是为了表达,而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对习作教学进行改革,也涌现了不少流派,出现了不少成果。但是,静心思索,大部分的所谓改革,还是停留在“应试”这一“被写作”的层面上。学生写文章始终被认为是作业,为了完成任务才做的练习,作文从来不被看作是有价值的事情,自然就缺乏自主作文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一点点地减退,直至消失。而发表,是作文最本质的功能,具有召唤人写作冲动的激励功能。传统的习作教学,恰恰忽略了人的写作冲动与本能。

当下,网络已深入人心,它以便捷性、高效性、交互性、开放性成了主流媒体。学生不再受到时空的束缚,不论是课内课外,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上传新作文,阅读自己或同学的作文,浏览评语,评价他人的作文。可以查询有关资料,解决写作中的疑难问题,还可以用QQ、电子邮件等形式联系教师,或与同学交换意见,交流思想等等。

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呼声如此强烈,而现实中又是问题多多,积重难返。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形态,让学生爱上写作,会写作,进而由“被写作”变为“要写作”呢?

实践表明,创办“E周刊”能初步解决这些问题。

二、“E周刊”:网络与纸媒的完美融合

所谓的“E周刊”有两层含义:首先,随着E时代的到来(即E-MAIL;ELECTRONIC),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下以计算机网络为作文活动的平台和环境,实现作文在计算机网络上的无纸化递交、无纸化表现,以及在网上交流、评改和反馈。其次,“E”与“一”谐音,“E周刊”即“一周一刊”,意味着我们办的班级刊物是每周一刊。

创办“E周刊”基于这样的一些思考: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在“阶段目标”中,从第一学段的“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到第二学段“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再到第三学段进一步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些论述其实从根本上回答了作文的本质是一种言说、表达的需要。

第二,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这样阐述道: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资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特级教师张祖庆也认为,在学生中培植“作文,为了生命的发展”的习作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三、“要写作”:主动习作的初步实践

(一)习作理念的重塑:为了生命的发展

由于作文教学长期处于不自由的封闭状态,“习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观念在学生心里已根深蒂固。要想彻底改变这一观念,教师首先要在学生心中培植“作文,为了生命的发展”的习作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1.引导学生认识“习作是生命的言说”。我们知道,很多文学作品里都有着作者的生活经历,有些甚至就如自传。尤其是日记与随笔,就是为了生命的言说,留住正在逝去的日子。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付诸实施,他们才有可能认识到,习作是生命旋律中不可或缺的乐章。

2.引导学生体验“习作是生命的交流”。语言具有交际性,书面语言是以文字为符号的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如果能为学生搭建一个能表现文字的舞台,让作品有广大的读者,习作就能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要。

(二)创设“E周刊”两部曲:报纸——博客

两年来,笔者一直在尝试寻求一个平台——班级E周刊,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尽情抒写。抒写着童年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在抒写着生命的传说。而实践了两年,发现借着班级E周刊,学生笔耕不断,在这个不大的“舞台”上,每个学生都用文字演绎着自己人生中的童年。

第一部曲:纸质版“E周刊”——《作文周报》

自从创办班级E周刊以来,我们探索出从写稿、投稿、修改至打稿、发行的相关方法,整个过程中,作者都是自主自由的:自主选材,自主选稿,自主投稿,自主修改,自主评价,而学生就在近乎游戏般的文章投稿中和文章的发表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快慰与满足,大大激发了习作兴趣,进而又产生再次习作、认真修改、积极投稿的自主愿望。

我们办刊的宗旨是:让每一位学生施展自己的写作才华,得到发表的机会。我们选习作的理念是:我手写我心,不拘一格选作文。就是说,只要叙写小学生的真实生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作文,都可以作为入选的对象。征文时,好中差三类文按比例入选:A版35%,选取质量高的文章,B版35%,选取质量较高的文章,C版30%,质量上可以次于以上两个版面的。投稿时由学生自由选择版面,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在E周刊上亮相,尤其是一向处于十分被动的学生对习作不再惧怕,不再“谈文色变”,改变了以往“徒有羡鱼情”的尴尬局面。

实践中,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习作不再只是语文课的一项“硬性任务”,而是自己表达倾诉的需要,交流互动的需要:有的文章便是学习、生活的重现,如以学校运动会为题材的《紧张的接力赛》、《输的不是比赛,而是勇气》、《输得好惨的跳绳比赛》等及时报道屡见不鲜,除了报道比赛的经过,有更多的学生流露出自己对比赛的看法与认识,有剖析成败原因的,有认为“重在参与,只要过程努力了,不该计较结果的得与失”的;再如《营救叶子大行动》、《养蚕的乐趣》、《生命是什么》、《参观蟋蟀之家》、《春游山寺》、《奇怪的雨》等文章都是在生活中亲身实践后的体验。“实话实说”栏目中的文章展现的是心灵的世界,如《“公平”的遭遇》中的小作者是学校里的纪律部的干事,一天检查时,发现自己班的教室里有一两张金黄色的大纸片,而当时其他两位检查人员一概不知,于是,“公平”与“光荣”在心中打了一场殊死战。最后,她选择了“公平”,班级卫生扣了分,却得到组长深深的敬佩。《老师,我给您当见证人》、《如果我是法官多好》、《男子汉,就该敢作敢当》、《被遗忘的角落》、《勇者?威风?》等真诚地表达内心对自己、对同学,甚至对老师的想法……

E周刊上的文章笑语如珠、爱恨交加。学生习惯在“每日素材”里一吐为快,用文字还原生活,生活用文字针砭利弊。用文字表达心声,用文字倾诉真情,成为令作者引以为荣的平台,成为一个心灵的寓所。每一处文字,都涌动着学生心灵深处最真实、最诚挚的情感,每一篇文章,都留下学生成长中最深刻的痕迹!

第二部曲:网络版“E周刊”——习作博客

建立网络版的“E周刊”——班级博客,以博客为阵地,使学生更自主、更方便、更快捷地投稿,并产生评价。在时空上,将比纸质版的E周刊来得更快更广,同时会吸引更多的家长与同龄人参与,增加更多的阅读对象,也产生更多的评价。

1.鼓励海量化的阅读,激发灵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充足的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自创办E周刊以来,学生强烈要求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就必须大量增加阅读量。而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作品和书籍,在网上阅读一来解决了“寻书难”的问题,二来也让一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不再觉得买书贵,何况我们学校就有十几万本电子书呢!互联网上海量的阅读资源,为学生开阔作文视野,拓展作文思路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获取丰富、生动的作文素材提供了机会。信息课上,安排部分学生打稿之时,可让其余学生阅读自己的作品和网上其他同学的作品。阅读的同时,有些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借鉴“他山之石”,选择写作素材,触发创作灵感。学生作品的内容将不再空洞,语言将不再贫乏,真正实现了个性写作,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2.在多层“跟帖”沟通中,分享快乐

“课标”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教会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一段真诚的情感流露,或是一两句精彩的心情描述,只要一在博客上发布,所有能上网的读者都能浏览,还可以针对这篇文章进行评论和回复。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小练笔不仅仅是作业,还是与读者沟通的媒介,自己不是在为老师写作,而是在为许多读者写作时,就会焕发出巨大的写作热情,读者意识大大增强。有些小作者看了读者的评价后会继续跟帖,读者又与作者进行“舌战”,如果加以整理的话,一次次评价,一条条跟帖,还可以形成若干篇文章!而在“唇枪舌剑”中,作者与读者们在文字上的互动会促进情感上的交流。当文章的作者意识到文章为自己带来关注、带来期待、带来友谊时,便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一种自信,一种快乐,参与热情更为高涨。与此同时,还提高了读者的分析鉴赏和批评能力。

3.进行随性写作,促进互动

在E周刊——班级博客里发表的文章,长篇大论的固然好,但是有感随性而发的随笔,个性化的留言等更受欢迎。以“感受生活,展示个性”为原则,自选素材,自拟题目,自定写作时间和地点,所以说,班级博客里习作的创作更具自由化。再者,网络以其便捷性、高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独特优势使学生不必拘泥于时间、空间,可随时随地上传作品,随心所欲地与同学、家长、老师以及陌生的读者们讨论,因而,班级博客里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更具互动性。

4.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便交流

网络是个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在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发表自己的文章时,还拓展习作的途径。让他们阅读自己或同伴的网上作文后,进行一番点评。开放的网络也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的评价:

首先,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习作的阅读对象从老师一人扩展到同学、同龄人,以及学生家长、其他素不相识的网民。在博客里,每个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言论是自由的,他们既是作者也是读者,既评判他人或自己也接受他人的评判;教师只是读者中的一员,不再是最后的裁定者。

其次,体现在评价角度的多元化:

(1)文章内容上。大部分学生都会关注文章的内容是否详尽,是否详略得当,是否属实。王雨婷这样评《班会》一文:本文详细地描写了班会课上的每个节目,看起来都很精彩,让人身临其境,但是却觉得各个节目的描述上平均用力,没有重点。建议你有详有略地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网名是萧峰的同学对于《小淘气》给出这样的评价:这是一篇比较好的作文,作者围绕“淘气”写出了童真童趣,尤其是结尾处的感受,很真实,很感人。让我回忆起来了自己的童年,也是那样有趣,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一定要好好“玩过童年”!

(2)文章结构上。有些学生会关注文章的结构是否完整,前后呼应。如王静宜评《只要风度不要温度》时说,从内容上看,小作者写得很好,围绕题目有详有略地展开描述,但是形式上,有点“头重脚轻”,结尾的脚步太匆忙。

(3)文章的表达上。有些写作技巧较高的学生则会关注文章的立意是否有创新,语言是否优美。网名是小雨点的同学这样评价《把爱——寄给母亲》:我第一次看到同学写的诗,这真是一首很有感情的诗歌,押韵押得很整齐,将一位慈母清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浓浓母爱,绵绵如溪啊!网名是西子湖畔的同学评:诗歌,就是用凝炼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你是个细心的同学,懂得感恩。有你这样的孩子,你的妈妈肯定很幸福!

再次,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是老师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以书面的文字符号进行简单的评价,形式单一。而网络的巨大功能使评价方式变得“五彩缤纷”,可以以文字形式留言,可以以超级的、魔法的、涂鸦的表情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以图像、照片、动画等传给作者,还可以录音,以有声文件进行评价,甚至可以将评价的过程予以视频录像……网络的评价具有这样的优势:时间上,只要网页存在,评价都可以进行;空间上,即使远隔千里,依然能变得“天涯若比邻”!

创办两年来,运用班级E周刊这个发表平台,结合网络时代特质,积极尝试着融发表写作和自由写作为一体的作文教学机制,在自我对话以及和他人的对话中使写作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动,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与表达的需要!我们还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周刊上发表,尤其照顾后进生,在“约稿”、“选稿”、“打稿”与“评价”几个环节上适度倾斜,让他们在周刊上重拾自信,使学生变“被写作”为“要写作”,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真正爱上习作!

[1]李得贤.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实验研究[J].西北师大文学院.2003.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4)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教育出版社,

[4]张祖庆.原生态:作文教学的迷人境界[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习作班级文章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习作展示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