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中的医学教育发展
2012-08-15成明祥
成明祥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论高职院校中的医学教育发展
成明祥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合并到高职院校中的医学教育如何发展,已引起有关专家和学者的重视。文章在总结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发展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医学教育被边缘化等问题,针对问题,从提高思想认识、转换教育模式、强化校企合作、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医学教育;对策
10.3969/j.issn.100221701.2012.01.005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中专卫校相继合并组建为职业技术学院。院校的合并升格,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职业院校中的医学教育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医学教育的发展。面对这一现状,需要我们理性分析,探讨研究,提出改进措施,以推动医学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全国合并组建的高职院校中,大都由325所不同类型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统一思想,强调维持学校的整体性,加强医学教育与非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保障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统一的前提下,我们却忽略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教育研究、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这是医学教育与非医学教育的根本区别。用非医学专业的教育理念认识医学教育,以一般的教育规律指导医学教育办学,拿普及化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医学生,显然是有误区的。合并后,目前在医学教育中出现的优秀传统文化弱化和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下滑等令人担忧的现象[1],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培养模式有待商榷。
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历史阶段。在这种大众化培养模式的影响下,无论是独立设置的高、中职卫生院校,还是合并升格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医学教育,其医学生的招生规模都很大,且生源质量在下降。以山西省为例,合并升格后的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忻州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招收医学生的规模占到全校招生人数的一半,再从每年山西省专科招生录取的批次来看,地方高职院校排在第三批,也就是专科的最后一批录取,这样就使得第一志愿报考医学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生源大减,半数以上的被录取者由其他专业调剂而来。
3.校企合作在弱化。
合并前或者说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大都属于当地的卫生部门管理,学校、医院同属一个系统,在卫生部门的领导下,各安其位,共同担负着医学人才的培养任务。然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和学校的合并升格,医学院校从卫生系统“剥离”,学校和教学医院分隔。原本由卫生部门主导、医院参与的校企合作,转变为学校主导,校企合作变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校企合作的弱化,使医学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临床教学、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更加举步维艰。
4.管理模式共性化。
合并后的高职院校在管理上,基本上借鉴的是普通大学的管理模式,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并未体现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医学教育在高职院校中占到半壁江山,管理上的不到位不仅制约了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将会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
5.医学教育优势在丧失。
合并前,中专卫校大都办学条件优越,在当地的中职教育中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合并后的医学教育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仍处于领先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合并后医学教育被边缘化等因素影响,医学教育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如护理专业,一直是医学教育的传统骨干专业,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大专业和支柱专业,理应在大的基础上做“强”做“优”,创出品牌,但大而不“强”,至今尚未走出校门,成为精品。优势专业无优势,弱势专业扶不起,如不尽快调整,将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
二、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按照医学教育规律发展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既有其它自然科学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特殊性,医学研究及服务的对象是人,事关人最宝贵的生命和健康,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二是规律性,医学的特殊性和职业的高要求,需要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来学习和从业,医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医学人才应按照精英教育模式来培养;三是完整性,医学教育从在校学习、临床实习、执业考试、从业上岗到毕业后继续教育,都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和严格要求;四是独立性,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一门包涵众多前沿学科、还存在无数未知领域等待探索的学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医学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规律性、完整性和独立性,全校上下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学习、研究、把握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严格按照医学教育规律办学,科学制定医学教育管理制度和发展战略,指导医学教育健康发展;其次是教职工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关心支持医学教育按照自身规律办出特色;三是学校在人事、经费、招生、管理等方面向医学教育倾斜,为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2.转换模式,高职医学教育模式要与国际接轨。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几乎都秉承精英教育的模式[2]。一方面,医学教育管理严,入学门槛高。医学院校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小,每年招生数量都不多,只有极少数学业优秀并且具备奉献精神的学生才有可能被医学院校录取。另一方面,医学教育资源优越,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硬件设施建设都很高。所以这些国家的医学教育生源质量非常高,医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也普遍得到社会认可,医生护士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也相当高。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就太大了。要使目前国内医学教育大众化的培养模式回归到精英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当务之急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从制度层面和顶层设计上统筹规划。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全国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出发,按照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组织专门的调查,了解全国医学院校的布局和招生规模,研究分析大众化培养模式和精英教育模式的利弊,制定全国医学教育发展规划,从制度上限制医学院校的数量和招生规模,从财力上加大对医学教育的投入,从政策上指导医学教育健康发展。二是严格按照医学教育规律办学。学校要从大局出发,冲破利益驱动的束缚,大力调整医学教育规模,严把招生入口关,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学习医学;抓好教育过程关,按照精英模式培养医学生;确保人才出口关,综合考核学生的素质;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成为老百姓认可的“精英”。
3.以“四个合作”为主线,强化校企深度融合。
2010年9月,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3]。这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确定了路径。要落实“四个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目前需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建立以依法依规办事为主的深度合作机制[4]。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5]。”实践证明,只有从制度层面和顶层设计上进行改革创新,由国家层面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方可破解校企合作难题。二是固化以感情联络为副的常态合作机制。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医学教育单位与卫生主管部门以及医院已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发挥院校学生实习管理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发挥校友工作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探索院校理事会管理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多模式的合作,从而形成“校企共办,利益共享,人才共育”的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
4.创新制度,建立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既然医学教育有它的特殊性、规律性、完整性和独立性,那么在管理上也应考虑它的这些特点。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维持医学教育完整性和充分独立性为基本原则,制定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逐步建设支撑医学教育科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执行机制。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有123个校区,结合高校实行的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把医学教育放在一个校区,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在组织机构上,可成立校区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小组),结合校区管理的岗位特点,选派乐于奉献、开拓创新、工作责任心强、管理经验丰富,具有驾驭全局能力的干部到校区管理主要岗位上担任领导,承担责任,创新工作;在管理模式上,可采取“学院领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方法;在管理制度上,实行二级管理,明确学院与校区、部门与校区之间的职责权利,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等工作交给校区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保持医学教育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使医学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使两个校区各自发挥优势,相互促进,进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5.发挥优势,使护理专业在高职教育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护理专业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大专业,也是医学教育中的传统骨干专业。护理专业生源好,市场需求量大,就业率较高,而且在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已具备一定优势,学校应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扶持护理专业建设。首先要抓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力争223年,使护理专业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名师队伍、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其次要打造科研品牌。引导科研融入护理人才培养,服务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鼓励教师从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校企合作、双师型队伍等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入手,深入研究护理专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护理专业竞争力;聚焦科研优势,支持教师和医院临床护理专家组建科研团队,开展课题申报和护理新知识新技术项目的推广和应用,服务于行业企业发展,打造校企合作新亮点;紧紧围绕当地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与卫生部门、医院和护理学会合
从期刊分布看,占2.03%的前5位的期刊(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版)、山西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登载了452篇论文,占论文总数1092篇的41.4%。表现出少数期刊发表大量论文的集中效应,其余的58.6%论文分散在241种期刊,即我国PBL医学文献在各种期刊中的分布符合布拉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的集中与分散的规律[4]。
三、结 论
文章通过对17年来国内PBL医学论文的计量分析,论述了国内PBL医学论文的增长特征、期刊分布和学科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具体结论:
1.增长性。
主要表现在表1的发文量逐年增长,说明PBL在医学教学中逐步得到尝试与应用,但年发文量尚未超过300篇,尚需进一步发展。
2.集中性。
首先,作者机构比较集中,在表2发文量前30名机构发表了54.03%的PBL医学论文;其次,发文期刊比较集中,每种期刊发文量超过29篇的前5位期刊发表了41.4%的PBL医学论文。
3.规律性。
发文累积量呈现普赖斯指数增长规律y=3e0.3417t,期刊分布的布拉德福规律y=160.35Ln(x)+172.67。
[1]Neville AJ.Problem2based learning and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on. A review of its effects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performance[J].Med Princ Pract,2009,18(1):129.
[2]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DB/OL].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201121220.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5255,1922 202.
[4]Goffman W,Morris TG.Bradford’s law and library acquisitions[J].Na2 ture,1970,226(5249):9222923.
G64
A
100221701(2012)0120009203
2011202
马 青,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生理学教学。
●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