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词入手激发学生古诗鉴赏学习兴趣
2012-08-15李毓迎
李毓迎
高中诗歌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各级别考试诗歌鉴赏题都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道题,复习阶段诗歌鉴赏也是让老师们颇感吃力的一个部分。诗歌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们之所以对诗歌鉴赏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本中收录诗歌反映的生活与现代生活相隔甚远,再加上大多主题沉重,趣味性不强。所以要想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效率,最好着力于培养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而要想做到这些,就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诗歌和音乐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能抓住二者之间的关联,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入手,就能提高学生对诗歌鉴赏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诗歌是最凝炼的文学形式,要求在有限的诗行里用最简练的语言容纳尽可能丰富深刻的内容。这一点决定了诗歌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竭力删除次要部分和无用字句,在有限诗行中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等诗句之所以能够“著一字而境界全出”都是诗人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结果。好的歌词,同样胜在字句的凝炼。由古诗词翻新改写成的流行歌曲在这方面特别突出。
诗歌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地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藩篱,空间的鸿沟。劫后余生沦落江南的杜甫遇到了当年声动长安名噪一时的乐师李龟年,不禁抚今追昔回忆当年“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歌舞升平的景象,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这种时空的跳跃更让人心中怅恨,感慨万千。歌词的创作亦是如此。《她来听我的演唱会》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女人的恋爱轨迹。从“十七岁初恋的第一次约会”到“二十五岁恋爱是风光明媚”,再到“在三十三岁真爱那么可贵”,最后“在四十岁后听歌的女人很美”。场景的跳跃变换在二者那里是相通的。
抒情性是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事物相互渗透而构成和谐的统一体。情景交融的意境有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是景中藏情,虽不言情但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邹敬之的歌词《红叶》写到“夜雨霖霖,云遮晓月,白霜降红叶,月儿萧萧,雁已去了,长风送秋草”,营造了一种烟雾缭绕的迷茫氛围,刻画出一个孤傲凄清的形象。陆游的《示儿》虽不见景物描写,但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却呈现于每位读者眼前:奄奄一息的诗人谆谆告诫病榻前伤心垂泪的子孙勿忘国耻,如有收复中原的捷报则“家祭无忘告乃翁”。
许常德的 《婚礼的祝福》选取了一个特定的场景“你的喜帖是我的请帖,你邀我举杯,我只能回敬我的崩溃”。透过这些词句,仿佛能看到男主角在觥筹交错,喜气洋洋的婚礼上强颜欢笑。这一点也就如有的诗直抒胸臆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在各种文学形式中诗是最强调音乐性的。在R&B、HIP-HOP等音乐类型大行其道的今天,歌词是否押韵,是否有均匀的节奏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但无可否认押韵的歌词无论是读起来或者唱起来都更朗朗上口。林夕的《谢谢侬》是一首十分生活化的励志歌曲,每句话都押韵,足见词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也让歌曲更加流畅自然。
找到了很感兴趣的歌词与原本不感兴趣的古诗之间的联系,学生们都显得很激动,对于寻找二者之间更多的共同之处兴趣十足。我在课堂上出示周杰伦的《菊花台》,让学生思考讨论这首歌词的创作借鉴了哪些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学生找出的答案让人惊喜。如主题上是传统的“悲秋”“闺怨”题材,和王昌龄的《闺怨》、李白的《子夜吴歌》、金昌绪的《春怨》类似。运用了妻子与丈夫之间的视角转换法,这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里家人和游子的视角转换一样。《菊花台》中还运用了多个典故,这一点在古诗创作中比比皆是。歌词中最后几句: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天微微亮,你轻声地叹,一夜惆怅,如此委婉”讲到二人虽相隔万里却一样长夜无眠,思念对方,和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说是异曲同工。此外这首歌词中还有设问、夸张、拆字、通感的手法,在诗歌鉴赏中都能找到。经过几次练习之后学生们对古诗鉴赏的兴趣明显提高,一些学生还自发地创作了一些歌词和仿古诗,虽然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免幼稚,但学生已经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一点让人觉得很欣喜。
个体发展到青年期以后,思维表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青年期之前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在知识的获得上,而青年期之后的成人思维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的效果。我在古诗鉴赏教学中适当利用流行歌曲歌词,引导他们从熟悉的流行歌曲到陌生的古代诗歌,最终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