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
2012-08-15惠杉
惠 杉
新课标版高考大纲在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部分提出了“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较高要求,那么,什么是“个性化阅读”?如何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体现读者鲜明个性特征的阅读。它是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高扬学习主体能动性的阅读,它有别于以往学生被动的注入式阅读。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理论、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潮。接受美学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基于个人的体验发现的也正是这一特性。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丰富作品意蕴的过程。
既然“个性化阅读”是一种高蹈智慧的审美活动,那么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怎样进行指导呢?
一、读出“身份特点”
西方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东西方的哲言表述不同,但却道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读者的身份不同,则对同一文学文本的解读亦不同。《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个寓言故事,文惠君听出了养生之道。而今天呢?有的人听出了19年的“恒”,有的人听出了“进乎技矣”的“道”,有的人听出了“目无全牛”的“境”,有的人则听出了治国安邦的“政”。《种树郭驼橐传》是柳宗元的一篇寓言,本用来讽喻政治的,但今天,园艺师从中看到了种树要领,教育家从中学到了教育艺术,做父母的,从中借鉴了育儿心经。
读者身份不同,感触不同,悟到的内容不同,学到的“用处”自然也不同。
二、读出“时代特点”
寓言《滥竽充数》旨在讽刺不学无术而原形毕露的人,但这个故事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异常走红。为什么?因为这个故事,换个角度,它被解读成了对落后体制的批判。故事中的齐宣王喜欢“大锅饭”的体制,弊端很大,被人钻了空子。改革开放了,要向齐湣王学习,改革“大锅饭”体制,实行单干,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激发所有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相同际遇的还有《红楼梦》中“探春理财”的故事。
改革需要借鉴,改革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经验,于是人们又想到了另外两个故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经典重读,旧作新读,往往会让经典在和时代精神的碰撞中闪耀出夺目的璀璨之光。这种旧瓶装新酒、借尸来还魂的方法,文学上称为“借古喻(讽)今”。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才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古为今用并不是难事。高明的读者应当学会发掘经典著作的时代内涵。
三、读出“年龄特点”
电视剧《西游记》老少皆宜,百看不厌。但是,儿童和成人的欣赏视角肯定不同。儿童着眼于故事娱乐,成人着眼于社会批判,学者着眼于文化反思。一部《红楼梦》,青年人热衷爱情,中年人学习管理,老年人着眼养生。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认知结构,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阅读文学作品,要学会“移步换景”,从不同年龄的读者的角度,来审视、来发掘、来建构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四、读出“性别特点”
西方女权主义文艺思潮被引介到我国,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它给我们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很多艺术作品,如果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来观照,会有非常震撼的效果。比如,《花木兰》可以读出中国古代女性在历史情境中的“缺席”;《红楼梦》可以读出“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水浒传》可以读出女性的低微与卑贱;《祝福》可以读出女性身上那根无形的夫权绳索;《边城》可以读出女性的寂寞;《荷花淀》可以读出女性的解放。
反之,从男权角度,一部封建史可以看成一部男性压迫欺凌女性的历史,一部民主革命史可以看成一部女性颠覆男性霸权的历史。
五、读出“性格特点”
同是半瓶水,乐观者说,还有半瓶来;悲观者说,只有半瓶了。读者的性格不同,所领略到的文学旨趣也就不同。悲观者为马丝洛娃的命运落泪;乐观者为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欣慰。宽厚者同情孔乙己,刻薄者嘲讽孔乙己。急躁者浏览情节,从容者品味细节。贾府里面,焦大不爱林妹妹,而宝玉,则非林妹妹不娶。这除了鲁迅所强调的阶级因素以外,我想性格差异也是重要因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个性化阅读,换个角度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