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从改变阅读开始
2012-08-15陈华
陈 华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有重要作用,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阅读能力常被认为是“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基础和悟性”而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以致于课内的阅读教学沉闷低效,课外的阅读缺少必要的干预指导,结果就是学生日复一日地读,语文水平却没有相应的提高。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从阅读中获益,从而全面带动语文能力的提升,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引导。
一、阅读要有效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年代,所能选择的阅读资料也是五花八门,洋洋大观,事实上,学生读的东西也确实不少。但事实上,学生虽然似乎读了不少东西,却很少从中受益。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的阅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消遣式的无效阅读——文字在眼前掠过,心里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有鉴于此,切实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方法有三:一是朗读,二是摘抄,三是背诵。宋人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口到”就是要读出来,但有口无心肯定无补于事,所以我说的朗读还要加上一个限制语,就是要“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调动眼、耳、口、心的多感官合作,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如此,读书不妨再加上一到,即“手到”。何为手到,徐特立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名言即是手到的科学解释。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这就需要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甚至把一些好的文段整段摘抄下来,便于随时翻阅。读书须经过“手到”,方可将阅读带入崭新的境界,使读者“见得亲切,知古人之用心处”。至于背诵,则是对前二者的进一步深化,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乃至背诵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意义的深刻理解。这三者虽不是什么新鲜方法,但如果真能加以落实,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定将大有改善。
二、阅读要有“用”
但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还不是我们阅读的全部目的,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则很难有持续下去的动力。读而致用,既是对所读内容的巩固与深化,同时也能激起新的阅读兴趣与需求。笔者认为,对于高中生而言,阅读至少可以有三“用”,即:思考,交流,写作。
十几岁的中学生,身心都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于学习、人生、社会都有许多的困惑,迫切需要得到解答,而通过阅读,则相当于结识了无数良师益友,用他人的智慧启迪自己的思考,当常有豁然开朗的惊喜。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智慧,指导人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是指给了学生一处终身受用的宝藏,善莫大焉。
阅读还应该用于交流。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萧伯纳也曾经说过:“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比如成立课外研究性阅读小组、举办专题的读书交流会,或让学生互相推荐好书美文,都是对他们阅读成果的一种肯定,也可以很好调动他们进行有效阅读的积极性。
写作则是对阅读的一种全面检阅,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地把阅读的收获用于写作,可以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好的篇章结构或是一个自己认同的观点,一种自己喜欢的文风,等等。任何的创新总是从模仿开始的,作文也是如此。现学现卖,虽然可能稚嫩、笨拙,却是对阅读的一种最有效的巩固,同时也是提升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
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朗读、摘抄、背诵上下“死”工夫,扎扎实实地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再通过思考、交流、写作激“活”思维,使阅读能够学以致用,提高语文能力就一定能够化虚为实,不再只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