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低年级进行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
2012-08-15唐德才
唐德才
(遵义师范学院马列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2)
在我国仍围绕“高考指挥棒”运转的应试教育格局下,家庭和学校最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责任心的树立、纪律性的提高、自立性的加强、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和脚踏实地品德的养成均存在严重不足。所以对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低年级工科学生实行一定时段的工矿顶岗实习实践活动,有目的地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和丰富高校德育教育方式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工科生进行低年级顶岗实习在德育层面的必要性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1]对于大学生的德育而言主要是指高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其内涵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理论、公民道德、校纪校规、自立自强、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健康心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等诸多方面。
当前低年级学生比照大学生德育内涵要求存在诸多方面的缺陷。
其一,自由度强,自律性弱。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全球性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家庭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注重教育律已的传统正在逐步减弱,加上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庭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于用自己的观点来看问题,行为表现上更多地体现我行我素的特征,个性张扬,自律性差。
其二,自立性低,依赖性高。如果把“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受外部的干预、控制和支配,能够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能力”[2]看成是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则现在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大学生的自立能力是普遍堪忧的。不同生存环境影响不同人的自立性,但不同的中国人却有一个相同的大环境,这就是80年代以后在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上呈现出从小到大均受到父母和教师的一路呵护,一种对孩子的极度溺爱和娇惯成为了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孩子成为全社会的上帝。
其三,乐于享受,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没有经历过前辈们艰苦的生活,加上近十年来家庭经济条件普遍改善,现在的学生中存在着乐于享受,难以吃苦的现象。一方面在每年的新生入校时我们常常会看到父母替孩子掮着沉重的行礼,学生在军训时动辄晕倒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拥有轿车,部分学生长期不在学校餐厅就餐而是带着女友到校外餐馆高消费,贫困学生逼着父母借钱买高档手提电脑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其四,期望值高,行动力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财富效应使部分学生对富豪、明星产生倾慕情结。这种倾慕情结使其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均有过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自身却不愿从平时点滴做起,不愿或不能通过辛劳与勤奋奠定自己未来发展的基础。
基于低年级大学生的上述缺陷,在大学的四年培养过程中设立一个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的辛苦,实地了解物质财富创造的不易,切身感受生产过程的严谨有序,充分了解生产过程中每个岗位责任的实习实践环节就显得十分必要。所以利用提前顶岗实习来对学生的这些缺陷进行弥补就显得同样十分必要。
二、低年级工科生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
1.为学校德育教育增添了一种新方式
高校学校德育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校园媒体的辅助渠道、学生对校园学生活动的参与、校园文化氛围的潜在感染、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体验性认知等来实现。但以上诸种形式有如下特点:一是预设和被动,二是参与面小,三是部分活动具有优化性选择。课堂理论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均为预设,作为受体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校园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上,不但学生的参与面均较小且在活动的设计、实践内容及实践地的选择上组织者均会考虑安全、表现效果等方面。这就会使学校德育教育难以达到水到渠成之效。利用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活动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去理解劳动,在生产劳动中去明白纪律的重要性,在生产劳动中去增强责任感,在生产劳动中体会辛劳与成就,在生产劳动中去练就自立自强,其效果是传统学校教育方式所无法达到的。
2.使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更加突出
传统学校德育无论是哪种形式总难摆脱说教影子,对比说教式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行为当中去体验、感受和认知,其实效性无疑会更加突出。
(1)有效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的大学生均为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均受全方位、全过程的呵护,致使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弱,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低下。提前让他们走向工厂,在每一个岗位上承担责任、完成任务、处理事务、接受批评、体验失败与过错,感受成功与收获,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立能力,自立能力是人综合素质中最为核心的素质,也是德育的基本内容。
(2)感受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现状,拓展学生认识社会的视野。如前所述,现在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期望值高,而行动能力低,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和认识,会增加学生毕业后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和在基层建功立业的意识,同时增强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内在品质。
(3)了解社会发展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认识自身的不足。通过实习实践活动学生知道知识与运用的关系,能力与素质的重要,由于在现实中发现和认识到自己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劲头,也益于学生形成脚踏实地的品质。
(4)感受劳动创造价值,更加珍惜劳动成果,转变享乐主义思想。通过辛苦的顶岗实习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珍惜每一份劳动果实,因为自己顶岗劳动的辛苦是切身的体验,不是课堂的说教,才能深知每一粒粮食都浸含着辛勤的汗水。这样返校后会精心计划每一分钱的用处,因为知道了辛勤的劳动不是用来挥霍的。同时会加倍努力地学习知识和练就过硬技能,因为在实习实践中他们看到了劳动的差异,事实证明了人生的价值是靠知识和技能支撑的。
目前低年级工科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践活动已经在部分高校开展(遵义师范学院电子和电气专业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试行顶岗实习实践活动),实习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单纯理解为专业知识的验证和运用,如果将其很好地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相融合,其对学生所起作用将远远超出专业层面。
三、低年级工科生实行顶岗实习实践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低年级大学生实行顶岗实习实践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提前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由于缺乏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所以造成了“实习实践”这个重要教学环节出现了在人才培养的前后时间顺序上的逻辑错乱。对这个问题,可通过调整加以解决,一是调整时间,二是调整课程。调整时间可将实习实践活动的时间调整1至2个月到低年级。调整课程是将个别基础应用性课程调到大一下学期,使学生掌握专业的部分基础知识和技能以达到能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第二,学生有一种不受重视,学不到技术,甚至有一种“免费劳动力”心理。这极易造成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情绪波动,消极对待工作,动辄请假或装病等不好管理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一是要做实习前的思想教育与动员工作,二是要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与思想疏导。
第三,“在校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加上家长对学生的溺爱使得接纳实习实践的单位难于对学生进行管理。针对该问题首先要在实习之前向家长说明情况,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向实习单位派驻管理教师,配合好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1]郭丽敏.德育:教师的角色转变[J].教书育人,2012,(3).
[2]王玉祯.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