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冷思考

2012-08-15湖北省孝感高中

中学数学杂志 2012年7期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程教材

☉湖北省孝感高中 张 伟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这个我国新世纪高中数学教育发展蓝图的纲领性文献,从课程理念到课程框架,再到课程内容,无不透溢出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变化之大令人震撼.自实施新课程已来,广大教师在努力推进新课改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现实教学生活中笔者发现依然有许多现象有悖于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去冷静思考.

一、虽然换了课本,很多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表现在授课模式上依然一讲到底,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主张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重视知识的预设与生成.毫不夸张地说,不少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其实是备课不够充分的表现,他们害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课堂上牢牢把握住话语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丧失了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课堂上应倡导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创造民主氛围,教师要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点拨者、尝试者和点评者,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构建师生互动、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合作交流的教学平台,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预设”是必要的,这是教师的责任心,但“生成”更重要,这是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不少教学内容新教材明显弱化,部分教师还凭经验在给学生补充讲解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是考试的成绩,很多领导对教师的要求就是: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领导在乎的是学生的成绩,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对学生作为“人”的培养,而学生的进步未必能完全及时通过分数体现出来,于是很多教师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压力,最后不得不重新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来,毕竟这样的老路自己走过多年,有过一些经验!还有部分教师对新教材钻研不够,对高考要求掌握不明,害怕讲少了知识点不到位,影响学生的成绩,这样导致该删减的不放弃(如反函数),降低了要求的还人为拔高(如映射).为此,教师要熟悉教材的结构体系,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师要了解学生,懂得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过程,教学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相适应,对教材教学要把握好“分步”与螺旋上升的原则.

三、新教材教学容量大,教师们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于是经常挤占学生自习时间加班加点

出现课时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课堂效率低下,详略处理不当,害怕自己讲少了学生不知道,教师缺乏自信.又如,有些问题不相信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为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明确教材是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编排内容的,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全面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抓住核心知识,充分利用课堂前沿时间,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具体说来要做到:认真研读教材和《课标》,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精心组织每堂课,不随意加深和拓展;其次,要大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情况要有预案,要做全面的考虑,要大胆放手,给学生暴露问题的机会;再次,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答,答疑时要有针对性,集中解答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

四、很多教师花在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内容上的时间严重不足,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大搞 “题海战术”

目前很多教师热衷于短平快,极力追求短时间的效果,大量的重复训练,搞得师生都很疲惫,这样获得的成绩看似光鲜,实则危害不小,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这个题目讲过多次学生还是不会做”,“题目稍微变了一点就不知如何动手”,所有这些充分暴露出我们的教学没有深入数学问题的本质,我们的教学活动是肤浅的.李邦河院士说过:“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以解题代替概念教学的做法严重偏离了教学的正轨.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理解概念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白,发展数学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核心,暴露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对概念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短期的不断重复达到理解和掌握,但是数学思想和方法需要学生自己长期的感悟才能获得,学生没有细嚼慢咽是体会不到的.

《新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更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真心希望我们广大教师,以新课改为契机,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让我们广大教师与新课程携手同行,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新教材新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教材精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