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法到策略——略谈网络时代阅读教学观念的转变
2012-08-15丁亚明
丁亚明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八公洞校区,江苏 镇江 212011)
传统阅读教学体现了一种技能观的阅读,即对教材选文从培养学生识字、断句、概括段意、主题、分析写法开始,将获得的技能自行扩展到其他文章,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这便是当下语文教学中流行的技能教学或称方法论的教学,目的是掌握经典文本的观点。网络时代(Net Generation)开启了网络学习(Online learning),面对网海中的知识性文章和文学性作品爆炸式的递增,必须提倡批判性阅读,即基于认知论,把读者看作意义的建构者,去确定目的,筛选信息,质疑分析。不只是运用分项技能达成一般性领悟、理解,更强调能灵活运用技能,达成主体与文本的互动,建构、创造新的意义,换言之,语文阅读教学要从具体的技能教授转到策略的运用。特别是定向策略、质疑策略、监控策略和激活策略的教学,是基于网络的、以批判建构为核心的网络阅读的四大基石。超出有形的技能,在形而上的层面,突出策略意识,才能提升网络阅读的效率和品质。
1 网络时代的阅读策略
1.1 定向策略
定向策略是根据阅读需求确定阅读方向和阅读内容的实际指向的策略。互联网浩瀚无边,有经验的学生,个人电脑的收藏夹中都会有各类学习、锻炼、休闲甚至娱乐、网购、游戏等不同的分类,他们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人爱好建立分类,以帮助阅读目标的完成。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则只是把网络阅读作为一种寻求新奇刺激的解码译码,意义的获得甚浅,不能立于网上冲浪而是随波逐流。
阅读定向能帮助读者快速、准确撷取重要信息,这重要信息可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意思”[1]297。更包含读者根据阅读目的确定的重要信息。
从作者的角度说,他所要阐述、介绍的信息总是依据作者自身的体验、思考而产生,因此学生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的成长经历,从而知人论事,准确深入地理解文本。而对于网络文本阅读,除了需要文体学的一般知识,还需要借助他们关于网站结构的知识帮助确定重要信息。网站往往有自己的架构,作者的文章往往都经过了编者的加工。文章会按页面或者栏目分栏设置,配以文字、图片、音乐等众多附加信息。读者要善于理解网站地图,寻找作者、编者的思路和文本的主题。某些网络编辑为求新求奇,标新立异,甚至用文章中某一片断为题,或者用过程中的一个细节作标题,而最后往往呈现非重点的信息甚至相悖的信息。如果匆促浏览,就会歪曲文本,曲解作者的意图。
从建构学习的角度来说,更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目的定向阅读,把握自己所需要的网文重点。课堂的讲授往往强化作者认为重要的部分,而忽略确定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不利于其人格及创造力的产生。在网海中没有定向,随波漂流的结果比在真正的大海上游泳更容易迷失方向。要善于从面上分类概括网站、网文的类型,收藏重点网站地址,准确运用关键字搜索,学会快速去芜存真。把握建构知识的核心,真正汲取网络营养。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和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学习网络阅读的定向策略。
1.2 激活策略
除了根据阅读目的确定信息的范围、把握重点外,网络阅读中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同化加工,“这是读者利用原有知识去解释、消化文章的信息”[1]302的过程,也就是要善于运用“图式”的建构与激活。图式是所有的知识在人的头脑中的一种组合样式。“除了包含知识本身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外,还包括这些知识如何得到运用的信息,”[2]170即兼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小说阅读总有一般的认知图式,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到运用形象反映何种社会现实,已有的图式都在阅读过程中指导我们去解构、同化具体的作品,在阅读中产生预期差异、选择差异和补充差异。
根据图式,“阅读前激活原有知识,能使人们产生阅读期望或图式。”[2]179
比如阅读《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现在的独生子女除了对大家族的复杂姻亲关系难以理解外,对于贾府上下的建筑架构也是满心不解。如果能走访附近的文化遗迹,如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落,了解厅、堂、室、廊等的布局则阅读即可轻车熟路,“一路杏花村”地浏览下来。
而阅读中以及阅读之后激活已有知识,则不仅可以借助有关知识来补足、丰富文章信息。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阅读有关刘邦项羽的小说,对于作者的虚构加工,有相关阅读经历的学生能作出相应补充,甚至比对。
如果不能激活原有的知识背景,并进行整合重构,在网海中就找不到参照物,不能激活也就不能建构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仅不能掌握所读内容,对于所读知识的运用也异常困难。当然也要分辨新旧知识的真伪利弊,防止处于优势地位的原有信息抵触、歪曲新信息;宜把新旧信息对照利用下文提到的监控策略不断完善原有知识,接纳新的信息,因此还需要反复施行激活策略并扩大阅读领域。
1.3 质疑策略
网络信息的芜杂浩繁,网络社区的鱼龙混杂,虚拟世界中作者的随心所欲,特别是当前网络高速发展中相关规章制度远没有传统媒体规范、周全,因此必须在浏览中时时注意质证、存疑、解疑。
除了网站需要辨别信息来源的真伪外,具体阅读中也需要质疑,这种质疑可借鉴传统文章阅读的质疑方法。如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的意义的质证、推敲。网络中的生词、新词出现几率高,如这些年出现的“感冒”、“给力”等,网络的虚幻性又不能提供具体的情境寻找解释。这就要求我们多阅读、比较、质证其含义、语体意义、情感色彩,以准确把握文意。
网络世界的虚拟社区(Cyberspace),匿名特性之下,隐藏的ID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性别、年龄、国籍、种族浑然不知,至于其人格、品性、价值观更无从考察。加之交流中的去中心化、去权威性,对于良莠不齐、目的各异的各类文章,阅读中要时时注意指向其表达的观点与传统渠道特别是社会大众的价值观是否一致、材料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作者所用的材料能否支撑自己的观点,厘清文章的内在逻辑。目前以微博、空间等所代表的作者自由表达的文章林林总总,同一件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材料相同,解读各异。这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然而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的信息,往往也误导人生。
在网海冲浪游刃有余的学生,能够及时意识到潮起潮落,并且能主动地迎浪而上,化解质证的问题。而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很少发现问题,甘愿被动地接受网络中的新潮观点、词语,思维为其挟持,记忆力,特别是瞬时记忆力急剧下降,更严重的是导致思想、行为与现实社会的脱节与对立。
质疑可以是在阅读之后对某些疑难问题求解,也可以是在阅读之中,对先呈现的观点进行推理和想象,并逐步在阅读中印证或推翻相关情节、知识。即质疑要与推理、想象相结合。
阅读推想中除了运用逻辑推理,对于文学作品更多依靠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语言学的推理。一般有两种推想:一是横向推想——颇似网页中的相关链接,如按照时段、内容、作者等排列的一组文章。二是纵向推想——颇似网页中向下翻页。这是指通过推理把文章没有说出的内容顺势推导出来,或者没有明说的阐释清楚,理解更丰富、全面而深入。
实际阅读中,人们不可能对文章中的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某些重要内容作精细加工,对一些次要细节作粗略加工,或是推断。在长篇巨制中,转引摘抄变成简单的复制粘贴,推想能力是阅读效应的倍增器。
1.4 监控策略
好的读者能够在阅读时对注意力、记忆力加以控制,对各种策略综合调用,保证阅读按照既定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这便是阅读中知性的监控。
如概括文章内容经常用到三种策略:“一是从文章中直接找答案,二是综合文章内容,三是运用原有知识自己建构。”[1]301例如在文章没有提供概括语句的情况下,呆板地运用简单的字词,生搬硬套文章中的语句。
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水平的监控策略。
1)变化速度。易懂的或一般的章节可一目十行,而重点、难点章节则要放慢速度。速度可以调节理解的程度。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阅读时不知不觉以手的敲击或者脚的抖动匀速打节奏,这也是借助外部的方式提醒和控制阅读的内在速度。
2)暂停判断。这是一种聪明的决断,并非不要而是暂不形成准确的判断。如果某些内容未读懂,应继续读下去,作者可能会在后文填补这一空隙,增加更多的信息,或在下文中有明确说明,或有例证补充。
3)重读校正。学生根据一般的文章常识区分重要和非重要观点、段落后,获得内容的梗概或对文章浅层次的理解。而后回扫文章,并根据文章作者的意图和自己阅读文章的目的重新判断文章有价值的部分,这的确是很难进行也是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这时要与质疑推理等策略综合运用,通过精确扫描、尝试理解、检验推理与文章的描述一致与否,或解决或放弃,并利用其他语段信息进行补救。
除以上四类阅读策略,尚有其他许多阅读策略,此四种策略是网络阅读的四大基石。过去的课本阅读教学只围绕着方法,更侧重结果,即教师“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3],缺少灵活的策略导向与应用。这与网络阅读的现实要求远远脱节。
进入3G时代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移动上网和袖珍笔记本以及手机上网,结合手写技术的使用,使网络阅读信息容量更大,且能实时联系,交互学习,从功能上或可取代书面阅读。而且,网络已不仅是一种获取信息的学习手段,甚至逐步成为人们的生存手段。网络可以让人在网上办公、购物、炒股。作为获得资讯的重要一环,网络阅读以及其他多媒体信息的利用技巧也已进入各国大学甚至高中的教学之中,内化为人的“信息素养”。
日本早已在90年代开设高中必修的“信息科”,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韩国也实施信息素养认证考试;美国最早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上世纪80年代,信息素养教育在大学“已取代了图书馆的用户教育”[4],目前信息教育已延伸到幼教。
2 网络时代应具有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鼓励人们利用信息源,主要是网络阅读资源进行学习,促进人们跟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资讯发展的步伐,提升学习工作效率。
2.1 对信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
在网络海量的信息中,始终保持敏锐性,关联自己所学、所研究的领域,并形成一种信息素养,比如定期搜索,在一般阅读中不放过所研究或学习领域任何新资讯、新问题。
2.2 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
具有信息意识的人,习惯从兴趣及意志品质出发,持久关注,在接受信息和根据信息实践相互促动的过程中保持对信息的热度和持久的关注度。这些对信息的长久注意力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科研工作突发灵感的基础。
2.3 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判断真伪、新旧、可采用度是信息素养的又一重要环节。在信息的海洋中,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做出正确的识别和选择。
对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特别是注重实用人才培养,推行项目式教学的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要明白网络阅读必将成为今后阅读的主渠道,必须重视在传统书本阅读基础上对网络阅读策略的研究,引导学生迅疾准确地获取网络知识,形成“创新与创新之间的累积性反馈回路”[5]。从文以载道的角度说,当前网络已从最初一些电脑专业人员的信息交流平台,演变为集政治导向、经济交流、文化传播于一身的复合型信息产业,经营机制由媒体集团、利益集团联合操控,面临市场、资金的巨大诱惑,不可避免地要迎合、服从资金支持者、幕后操控者的意志。要让它成为真正的社会公器,“恐怕不是传统的讲授《拿来主义》后,即可让学生在网络‘拿来’所需要的东西了。”[6]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
[4]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5.
[5]何明升.叩开网络生存之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9.
[6]丁亚明.关注孩子的网络世界[N].镇江日报,2009-0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