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2012-08-15吴乔艳
吴乔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引言
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西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而翻译作为交际手段,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彭保良,1998)。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重中西文化差异,选择有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等效。
1 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
中华文化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倡导“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价值理念,并且具有强烈的家长制特点,强调集体主义,提倡“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际伦理关系。
西方文化以人本主义为基点,以理性和科学为核心,崇尚个人主义,重视个人奋斗,强调人与自然的斗争力量,注重个性展现和自我发展,推崇征服欲望和拜金主义。
1.1 地理环境的差异
中国西部高山,东临大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着“春天”,象征着“温暖”,它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因此中国人偏爱东风;而英国属于海洋季风气候,给英伦三岛送去暖意的是“西风”。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cries.”(那是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
1.2 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教、道教、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汉语表达中,三教思想更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死由命,富贵在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西方文化中基督文化占据主要地位。《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文献,在“创世纪”里就详细记载了上帝创造世间万物的过程,其中造人是这样描述的“The Lord God created man out of clay,and breathed into his nostrils the breath of life;and man became a living soul.”(上帝用泥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因此西方人信仰上帝,认为上帝主宰世间的一切。与上帝God有关的表达也多表示人们对上帝的崇拜与景仰。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God knows!”(上帝知道),“For god’s sake!”(看在上帝的份上)。
1.3 价值观念的差异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Value System)。西方核心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其具体表现是自我独立(Self-reliance)和自我实现(Selfachievement)。“American dream”正是对美国人不依赖世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依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最佳诠释。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是“忠孝两全”,即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重视整体利益和顾全大局。中国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长制文化,而英美人信奉“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1”的个人至上观念。
2 翻译策略
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语用意义的不同,使译文与原文在语用意义上出现不完全等同或完全不等同的状况,需要谨慎思量。选择恰到好处的翻译策略,既可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还可使译文读者在鉴赏作品时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内心感受。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其《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归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语带入译语文化”。而异化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面对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现象,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翻译实践,恰当地选用归化策略或异化策略,或将两种译法综合使用,取长补短,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的等值。
2.1 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
归化是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的影响下,使得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文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归化立足于两种文化的明显特异性,将原语形象转化成目的语的文化形象,力求译语和原语最大限度的等值,并使译语更加地道生动。这种翻译策略能够打破原文的文化束缚,在传达原文精神的基础上,使得译文语言通顺流畅,便于读者更深刻全面地了解原文作品。
例如: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在北京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里把“蘑菇般的涌现”归化为“雨后春笋般涌现”,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同样,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归化为“black tea”;“挥金如土”在英语中归化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
2.2 异化策略(foreignizing method)
异化是在文化价值观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译文读者带入外国情境。采用异化策略传达原文的意象,能够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直接跨越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这种原汁原味的翻译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异域风情和异国情调,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比如Criminals must be made to se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crimes and“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is the very basis of justice.(必须使犯罪分子看到自己犯罪的恶果,“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正是法律的基础)。“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这个表达源自《圣经》“The punishment is to be a life for a life,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a hand for a hand and a foot for a foot”,是讲人对他人造成伤害后应如何处置的问题。译成“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既保留了原文风貌,也译出了原句的意思,让中国读者了解圣经。
3 结语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经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要与文化差异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无法真正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面对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给语言翻译带来的种种障碍,译者不能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和语法结构,刻意追求词句的对等,而要力求跨越语言及文化鸿沟,把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挖掘并传达出来。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最终取决于翻译目的、读者对象和语言环境。在翻译过程中,无论译者运用哪种策略或是两者并用,都要与原文紧密结合,不能脱离原文的语境和语用含义,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把握好“度”。归化时要真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及精神,让读者易于接受;异化时保证译文的通顺流畅,给读者想象空间。归化与异化策略的争论不再是当今译坛的主题,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这两种策略搭建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才真正值得译者们思考。
[1]Nida,Euneg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1).
[3]肖琳.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交际中的异化和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