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基于“参与”理念的“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途径——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

2012-08-15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学工参与育人

吴 勇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1 问题的提出

人才培养工作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从目前国内各高校育人模式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传授所处的重要地位,人才培养工作主要由教学部门牵头负责,学生工作及其他部门承担协作或配合任务,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和不足。同时,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属于不同的系统,在实际工作运行中,无论是组织结构、职能分配、资源配置都会发生交叉、重叠、脱节等不协调现象,这些都会对育人的成效产生影响。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复合能力,这种复合能力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具备构建运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第二次技术开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单纯靠传统的高校育人培养模式是难以完成的,迫切需要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参与”理念的“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行“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与教学相融合,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参与,服务学生参与,不断为学生搭建参与平台,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具体参与途径。通过构建“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开展一系列项目实践活动,为学工部门和在校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环节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为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支持。这种创新模式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具备了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综上所述,寻求学工、教学和学生三方主动参与的人才培养新举措是高校提升育人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

2 “参与”理念下的“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参与,是个体或组织主动性的直接体现。高校在“参与”理念下对“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基于参与的人本理念,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其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挥学生工作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积极优势,实现学生部门直接参与学校教学环节,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二是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服务学生参与、激励学生参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主动姿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

3 “参与”理念下探索“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全面推进

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堂内外联动,当前国内高校重课堂而轻课余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人格品质的熏陶,使得人才培养不能得到全面推进。在“参与”理念的主导下,实行学工和教学的融合,可以进一步发挥第二课堂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相互转化的平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有利于学校育人工作增强合力

教学和学生工作作为高校育人的两个主要方面,目前从大多数学校实际情况来看,在育人合力的打造上还有机制上的不全、目标上的不统一,存在“两张皮”现象。而加强教工和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各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工人员的参与有助于把学生的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可以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通过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

3.3 有利于学校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性任务,需要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人员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参与,但目前还缺少平台让非教学人员直接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缺少措施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而加强学工和教学的融合,可以带动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线部门和人员直接参与相关育人工作,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类提升综合素质的实践和学习平台。

4 基于“参与”理念的“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途径

4.1 加强参与理念下学工和教学相融合的措施

4.1.1 提升学工部门在教学育人环节的参与度

(1)确立学工人员听课制度,参与辅助课堂秩序管理

目前的大学授课形式主要为大班化、小班化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实际上课堂教学中,由于当前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手机功能的日新月异,致使许多学生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睡觉、聊天、旷课等。而任课教师更为着重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整个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略显力不从心。相比之下,辅导员、班主任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又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学生管理上更有经验与身份威信,因此设立辅导员、班主任听课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目前宁波大红鹰学院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每月听课至少四次,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也有利于辅导员、班主任更加熟悉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以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搭建学工人员授课平台,直接承担思政课程教学

构建学工人员直接参与教学的平台,是让学生工作部门能够直接负责一部分学校公共选修和必修课的教学任务,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目前很多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在进行学工队伍和教学工作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缺少一线学生工作经验,对学生特点了解不深入,这影响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开展高校“两课”教学改革,可以通过鼓励学校专职学生政治辅导员承担两课课程、加大实践教学等途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向课外延伸,推动理论与实践、专职教师主导与政工干部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阵地育人三结合,不断增强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4.1.2 加大教学人员在学生第二课堂的投入度

由于高校教学老师一般为弹性上班,多数教师仅是有课来校,使得他们在课堂以外与学生的接触较少,尽管各学校均设立了评教系统,以及学生代表座谈会制度,但教师对学生对学习目标、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都不够及时。因此加强学工队伍和教师的联系是当务之急。因此,各级高校要突破教学本位的思想,改变学生工作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将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活动纳入培养方案,规定学时学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规划校园活动项目,将专业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育人功能;二要在社会实践中贯穿专业实习、见习,达到既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又有利于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的目的。例如: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社会实践活动、创业设计大赛等。这样让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都能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以整体发挥教育活动的教学功能和教学活动的教育功能,提升其育人价值。

4.1.3 培育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度

高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缺失,是当前阻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原因。学工部门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引导学生参与,并不断为学生搭建参与平台,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具体参与途径。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优化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学有所成,才能成长成才。学生可参与教学过程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知情、教学选择、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教学决策等环节。

4.1.4 建立“学工—教学”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1)加强统筹领导全面协调

高校要以育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招生为目标。因此要想实现“学工-教学”融合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各级高校领导应提高重视,加强领导,加强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各院系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在内的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的联系,以做到统筹安排,提高学工部门和教学工作的全面协调性。

(2)实现及时沟通信息共享

高校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信息平台,以实现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的的沟通机制。例如要定期召开教学和学工部门会议,形成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一体化工作例会,在学生管理上将教学工作信息系统与学生工作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各相关部门和部属院系也要积极参与,以便于“学工—教学”联席会议的进一步落实。

(3)建鼓励合作的评价体系

以生为本是高校办学的宗旨,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体现。实施“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部分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完善对学工和教学部门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以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推手,实现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功能互补。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表彰先进、挖掘典型,从而建立学工-教学融合式培养人才的工作体系。

4.2 实施“参与”理念下的“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分析

4.2.1 逐步形成学工——教学联动机制

建立两周一次的“学工—教学”联系会议制度,通过构建有效的机制,学生工作部门不仅只是在课堂外围为教学提供保障,而是能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到学校教学环节中来。对于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学双方能够及时沟通、共同解决,有效克服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等问题,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为在共同育人目标指向下,学工与教学两系统深入融合提供了保障。

4.2.2 “参与型”教育管理模式得到深入推进

“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要在尊重学生教育管理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提供多样化选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参与教学过程是大红鹰学院“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构建“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开展一系列项目实践活动,为学工部门和在校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环节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为“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支持。

4.2.3 课程改革成效凸显

通过对特色班、军训教导队和《学会学习》课程等三个“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试点项目的实践,初步显现出丰硕的育人成效:全体2010 和2011 级本科学生都开展了一年小组团队式学习活动,培养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更好适应大学生活奠定基础;学校自2009 级开始所有的新生军训教学任务主要由学生军训教导队承担,更深层次地挖掘军训的育人功能和长期效应,培养了一支学校教育管理的骨干队伍;特色班选课规模达到近700 人,体系化的课程设计,让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转化提升为竞争优势,在创业实践、创新发明、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共获得各类专利近50 项,发表论文30 余篇,学生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2 项,形成了屡获省级及国家竞赛大奖的鹰雁团队等优秀团体。

4.2.4 师生满意的和谐课堂初见效果

“学工—教学”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以前,任课教师普遍认为课堂管理是班主任、辅导员等学工人员的事情,教师只须将课上好就行。通过学工-教学联动,明确了任课教师作为课堂管理第一责任人,改变了以往任课教师课堂上不愿管理、不敢管理、不会管理,只教书不育人的状况,教师的育人意识普遍增强。由于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普遍能做到严格课堂考勤,严格课堂纪律,严格作业要求,加之学工人员辅助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上课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的管理,同时将学生课堂表现直接纳入学生德育素质测评,并及时做好相关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的课堂纪律明显好转,无论是学生评教还是教师评学,满意率都得到提高,师生满意的和谐课堂初见效果。

总之,“以学生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高校的根本要求,而“参与”则是高校育人工作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重要保障,是学生在育人工作中主体地位的生动体现。在“参与”理念下探索“学工—教学”融合式育人的实现举措,能够实现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联动机制,有效克服学生培养中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相互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限,有效形成高校育人合力。同时,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参与热情,提升学生参与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育教学的主体,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李定清.关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7-160.

[2]周霞.构建教学与学生工作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5):63-65.

[3]余子鹏,陈叶玲.浅谈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5):99-100.

[4]王豪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有效途径[J].企业导报,2012,(4):192-193.

[5]苏志刚.“学工交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30-33.

[6]郑颖君,刘大健,陈剑启.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良性互动平台的建构[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8,(1):35-38.

猜你喜欢

学工参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工团队自省:解决校园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研究
学工—教务联动育人管理模式探究
“教学+学工”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参与”北约军演的UFO
关于有效思品课堂的几点思考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