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方言的使用现状及保护
2012-08-15邵健朱雷
邵 健 朱 雷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宁波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甬江小片(侯精一,2002),起源于吴郡、吴兴郡、会稽郡等“三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宁波方言作为本土居民日常生活和交际所使用的最有效手段,其中承载着本地的历史和文化,并且成为地域特征最重要的外在标志之一,因此,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本土文化。但是,方言目前所处的地位却不容乐观。以宁波为例,近年来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海港经济,吸引和吸收了各地人才和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同时,外来人口和外来文化也对宁波方言的延续和传承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本地方言实际使用空间和时间的衰减、与非本地人群交流的实际需要等诸多现实因素进一步压缩了方言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宁波年轻一代方言表达能力低下,甚至出现了土生土长的宁波儿童不会说宁波话的现象。长此以往,方言的传承必将出现断层,而方言,也将成为历史。本文着眼于宁波方言所处的困境,从宁波方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入手,探讨了宁波方言传承与保护的策略。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宁波方言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方面,外来人口的比重日益增长。根据《宁波市人口发展报告(2012)》示,截至2011 年底,本市户籍人口576.4 万人,登记的外来人口429.84 万人,总量居全省首位,与户籍人口之比已达74.57∶100。方言的使用“影响着外来人口吸纳、融入本地文化。因此,解决好语言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屠国平,2008:51),因此,大力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但是,普通话的强势地位必然对方言的生存环境提出了外在挑战。另一方面,根据徐蓉(2003)的调查,宁波本地人口中,40 岁以上人群对本地方言感情较深,而年轻人群则母语观念淡薄,不少女性已经意识到在正式场合下“使用方言则显得太土、太俗气”(第364 页)。陈燕玲、陈华东(2011)通过闽南方言的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这种以普通话、英语外来词为时髦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使方言的使用常常限定在家庭或私密小群体这一层面上,伤害了方言生存的社会土壤,从内部对方言的传承提出了挑战。综合以上两点,方言的日渐式微是不可避免的,在其背后,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和认知层面上的多重原因。
1.1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所带来的大融合是挑战方言地位的最根本因素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地区之间,还体现在国与国之间,既有经济上的,又有文化上的。在这大背景下,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日益拓宽,传媒的介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作为共同语的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在媒体上、教学上和公共场合运用普通话,甚至在很多私人领域也大量使用,根据陈章太(2005)的调查,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有些地方,普通话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普遍使用的家庭用语,在语言生活中基本取代了原有的地域方言”(第50 页)。当方言使用领域的独立性无法保证的时候,其生存和发展就岌岌可危了(Fishman,1972:135-152)。而国际化进程的加剧,使地域性方言又多了外语这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在经济发达地区,英语在不少公务和商务类交际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此外,网络语言和大众流行语言的存在和入侵也使方言的地域性特征和文化特征越来越淡薄。
1.2 对方言认识上的偏误造成了方言地位的尴尬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了普通话在公共场合和正式社交场合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着眼于当时特殊的语言环境,为了消除不同方言区之间的交流隔阂,促进社会进步和人际交往,当时的推普工作是以缩小方言的使用范围为目标的。但是,时至今日,却还有人片面地将推普工作和方言保护对立起来,认为方言保护和提高方言地位即是地方主义盛行的表现,方言的推行会阻碍社会间不同地域群体的交流,以牺牲方言多样性为前提推广普通话。甚至有一种意见认为要“推广普通话,贬抑方言”(游汝杰,2010),这就有失偏颇了。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曾多次强调,即便是推广普通话,也不是以消灭方言为最终目标。前任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1998:2)指出,“尊重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语言文字主体化和多样化之间的关系。……推普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在不少场合具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这是贯彻多样化原则”,前教育部语用司司长杨光则认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它还有使用价值(如老乡之间,亲朋好友之间要用家乡话)、文化价值甚至是情感价值等。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方言要继续保留”①http://news.sina.com.cn/o/2004-09-15/11183672961s.shtml
1.3 专业的方言教学和传播推广不够
方言历来是语言学家关注的重点之一,对于各种方言的音、形、义的研究成果斐然,但是,专业研究成果却鲜有服务于方言教学、传播和推广的。以宁波为例,没有一个专门的方言培训机构或组织,市面上仅有几本借字注音方式的方言速成读物,虽然有宁波老话的书面记载(如周时奋的《活色生香宁波话》等),但能活学活用的并不多。因此,方言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家庭层面的言传身教,但问题在于,即便是由土生土长的宁波人组成的家庭中,祖辈和父辈也会尽量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不少本地的俗语、白话濒临消失。
2 方言保护的措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方言既是非物质文化的主要承载者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成分,保护方言即是保护文化和历史。从宁波特有的“宁波商帮”文化看,宁波话是维系海内外宁波人情感和血脉的纽带;从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看,宁波话又是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重要手段。甬剧、宁波走书等民间曲艺形式,如果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对于文化的传承是不利的。而且,加强宁波话的保护和推广,不仅有助于传承本土文化,而且还有助于加快外来人口吸纳、融入本地文化的进程,从而增强外来群体的的社会认同感和从属感,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2.1 已有的做法
近年来,不少文化界和语言界的有识之士日益注意到方言问题,开始倡议对方言进行保护。2004年杭州政协提出了《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的议案;2005 年上海政协提出了《保护本土文化之一:沪语的规范与推行》的议案;2010年,广州市民开展“保卫粤语”运动;2011 年末上海语文学会学术年会上,钱乃荣教授等82 名学者联名发布了《关于科学保护上海话的倡议书》,提倡幼儿园、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说上海话或其他方言;宁波电视台自2005 年以来开播多档方言类节目,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辐射面和影响力。这些倡议和改变都预示着方言生存环境的改善。但是,将方言保护落到实处,首先要做的还是方言常用词汇的书面化。一旦口头方言有了标准、规范的形式表达,便可以被传诵、被传承,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粤语早在上个世纪初在白话文运动中发展出一套相对完备的口语书面化体系,联合国甚至将粤语列为工作语言(language),而不是将其看作是一种方言。上海方言目前也有了一套手机输入软件(沪语手机输入法)。嘉兴、五台等多个地区也正开展口语的书面化运动。
方言保护也并不是中国所特有,国外也一样有方言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 年成立了国际濒危语言情报交流中心,致力于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根据王健(2011)介绍,不少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和专门拨款等形式对方言的使用、教学、保护和推广提供便利和支持。比如美国和澳大利亚有专门的法律支持地方语种的保护和教学,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则有专门的方言课程和方言节目,确保了阿尔萨斯语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
通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可以发现方言,或者说方言所代表的地域性文化的重要地位日益得到了凸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出现了文化多样化、区域化的苗头。我们认为保护方言可以通过以下的手段和策略。
2.2 保持方言使用领域的独立性
方言是某个地理、文化区域日常交际的主要媒介,在普通话推广之前,它贯穿了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随着推普工作的进行,方言的使用空间和时间必然会受到压缩,因此,保护方言的一个重要手段即是保证方言在一定领域内的主导作用。宫同喜(2011:17)认为,“一种弱势语言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其使用领域的大小,更取决于其使用领域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其使用领域是否有强势语言的广泛进入”,当方言的使用领域不再具备独立性,它的衰颓也就无可避免。因此,他提出从维护方言在私人领域的独立性入手保护方言。这一观点是准确的,方言和普通话虽然有一定的竞争,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不可调和,而是可以引导,可以并存。一方面,推普不应以消灭方言为目的,另一方面,保护方言也不是意味着逆势而动,彻底抵制普通话的推广。这就要求在认识上理清思想,明白两者共存的关系和地位,在公共场合、重要政务、商务活动、教育领域中使用普通话,而在非公共领域、私人社交场合、家庭内部鼓励使用方言,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加拿大、新加坡、卢森堡、瑞士等双语国家或地区的做法,努力创造双语并存的社会语言环境。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介入和引导。目前,普通话的法律地位已载入宪法第十九条(1982 年修改),而保障方言地位和使用的法律条文还属空白,仅有杭州、上海等少数几个地方政协提出了议案,或者是某些语言学术团体的倡议,缺乏地方性甚至全国性的政策法规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和引导。当然,也并不意味着需要短期内盲目地出台相关法律条文,这毕竟也不现实,但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上加强宣传,改变年轻群体对方言“太土、太俗气”的认知和感观,倡导语言文化多样性还是可能的。事实上,不少方言词汇极具感染力,,它们或者生动活泼,艺术张力十足,或者言简意赅,凝练了历代宁波人的生活体验,《宁波晚报》专门开辟了宁波老话的版面,宁波电视台目前也有数档方言类谈话、互动、新闻、电视剧节目,这些媒体的做法无形中树立了方言保护的风向标,对鼓励和支持方言在非公共场合、小群体、家庭等场合中的主导使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2.3 强化方言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方言是区域文化的具体承载者之一,不少非物质文化,如地方戏剧,更是与方言密切相关。以宁波地区为例,宁波走书、甬剧(旧称宁波滩簧)、宁海平调①宁海平调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编号IV-9,甬剧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等都是基于方言的民间艺术,但这些曲艺形式的受众面和传播面都比较狭小,根本无法和京剧、越剧、昆剧等大剧种相比。因此,保护方言还可以从保护民间艺术形式做起,一方面对这些艺术形式进行录音、录像,对唱词、曲谱等做好书面化整理,比如,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启动了“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通过走访宁波、上海的甬剧老艺人,完成文字整理,最终编印《甬剧老艺人史料汇编》,开办甬剧博物馆(顾嘉懿,2012)。另一方面,对于有志于传承和保护甬剧、走书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则予以资助。同时,在下一代中扩大甬剧的影响力,培养本地孩童对甬剧的兴趣。比如宁波已有两所小学和幼儿园和市甬剧院开展合作,设立了甬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梅薇、陈莉,2012),这一做法不仅丰富了学龄孩童的课余生活,使甬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群众基础更加广泛,而且,对于方言的保护也具有一定作用。在专门的曲艺形式之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以方言为主题的大众文化活动,比如方言歌曲大赛(2008 年的浙江省“种文化”原创方言歌曲比赛就是此例)、宁波老话比赛、方言小品大赛等,将方言保护融入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扩大方言的影响。
方言还具有极强的社会联系功能。钱乃荣(2005)认为方言是大多数汉族人最早学会的语言,而最能自如表达思想的语言也是方言。方言伴随着使用者成长的整个过程,其中凝聚着最为基本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包含了情感和认知层面的诸多体验,这对于老一辈的宁波人尤为如此,祖辈相传的宁波老话就是老底子宁波生活的鲜活表现。作为宁波商帮文化的发源地,宁波商人遍布世界,百多年以来,不变的唯有浓浓乡音。因此,保护方言,保护方言所赖以生存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加强海内外宁波人的血脉联系,维护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团结全体宁波人,增强宁波经济的软实力,为全球化格局下的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契机。从这一点看,在媒体上加强乡土观念和区域文化的宣传,对于保护方言无疑是有益的。
2.4 专业研究、教学和传播推广
对于宁波方言的研究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层面,研究成果不甚枚举,阮桂君(2009)和周志峰(2010)都有详细的总结和回顾,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有些成果具有非常强的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比如朱彰年等编纂的《宁波方言词典》和李荣等主编的《宁波方言词典》,收录整理了大量的方言词汇,对于保存现有的宁波方言词汇可谓是意义重大。另外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方言教学类的书籍(如《贾军教你说宁波话》系列),以汉字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的方式对宁波方言进行标注和解释,对推广宁波方言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目前方言研究的绝多数成果专业性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换工作尚不到位,而同音或近音字注音的方法又特别依赖注音者自身的语感和语音,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因此,这些成果的社会效应和普及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从语言学专业的角度看,方言保护应该从三个角度入手,即记音、正字(包括词汇和语义)、语法,也就是对方言的本体进行研究保护。语音方面,一方面借鉴传统音韵学的方法,重点关注宁波方言的音、韵、调、变异,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历史语音变化,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宁波方言和其他地域方言或者普通话的异同。另一方面,以现有的科技手段,对方言进行录音,尽可能采集宁波各个区域发音的音频资料并归类存档。在此基础上,引进实验语音学的仪器、程序,考察宁波方言语音的物理属性与特征,这样,既可以和理论成果进行验证,又可以促进成果的转换,比如,开发宁波方言的输入系统、宁波方言的人机对话界面等。方言的字形方面,已有的成果比较多,上文提到的各类方言词典就是很好的证明。但是,方言正字还面临着一个问题。方言的字符到底是借用现有的汉字体系,还是如粤语一样,创造新的词汇和语符呢? 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 这也是亟待学界解决的重大问题。语法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零碎,系统性、整体性的不多,目前比较完整的有阮桂君(2009)。
除了方言本体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到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转换,使之具有社会效应。比如,可以通过编纂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形式,将宁波老话(包括俗语、俚语、谚语等)、方言知识、文化背景(比如宁波地名、街名的来历)编入教材,作为选修课程在中小学校进行推广。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强化宁波本地学龄儿童的方言意识,吸引调动他们对于本地方言的兴趣,鼓励他们在家庭、在课间使用方言,从而保证方言的传承。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小范围内开设方言培训,培训群体主要为需要在工作中使用方言的外来人员以及对方言感兴趣的人群。这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而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也可以开辟专门的方言节目和版面,或者开展宁波方言培训。宁波电视台一套目前新推出了全新的节目Ningbo Focus,其中就有“学说宁波话”的环节,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总之,方言和普通话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完全可以共存共发展。本文提出传承和保护方言,也并不是为了排斥统一,排斥推广普通话,只有在认识上厘清这一点,才能真正地保护和传承宁波方言及其中蕴含的文化。而保护方言是一个系统性、立体性、全方位的工程,只有保证方言使用领域的独立性,扩展方言的文化影响和社会影响,做好方言本体研究和成果推广,才能使古老的宁波方言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带有历史和地域印记的宁波方言在宁波这块土地上继续延绵流传下去。
[1]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宫同喜.语言领域、语言能力与方言保护[J].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
[3]顾嘉懿.我市启动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N].宁波晚报,2012-8-14.
[4]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梅薇,陈莉.甬剧传承基地昨在望江小学落成[N].宁波晚报,2012-11-3.
[6]钱乃荣.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7]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屠国平.宁波市外来人口语言生活状况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8,(1).
[9]王健.西方国家方言保护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5).
[10]徐蓉.宁波城区大众语码转换之调查[J].中国语文,2003,(4).
[11]游汝杰.推广普通话 善待方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8-10.
[12]周志锋.百年宁波方言研究综述[J].浙江学刊,2010,(1).
[13]Fishman J A.Societal Bilingualism:Stable and Transitional.In J A Fishman Language in Sociocultural Change [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