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问题的再思考

2012-08-15毕本弓

中小学电教 2012年2期
关键词:社长课件多媒体

☆ 毕本弓

(浙江省台州中学,浙江台州 317000)

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听了74岁高龄的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公开课后有感而连发四条有关语文教学建议的微博。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类媒体纷纷转载王社长的微博,很多专家老师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仔细阅读王社长的微博,很多说法非常真确,引人深思。

“真诚的教学和逻辑严谨的环环相扣以及对学生实实在在的引导,都令人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真诚的教学”这四个字。语文老师要真诚,没有真诚是不可能上出感人的课,学生就不可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有震撼心灵的收获。可现在很多课缺少真诚,虚假成分太多。曾听一位非常有名的语文老师上《与妻书》,竟然在课堂上多次引发学生哄堂大笑。《与妻书》,那是何等感人的文章,字字含血,句句渗泪,不用老师上,学生自读都要哭出声来,这老师竟然为了所谓营造课堂气氛,用低俗的语言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这就是不真诚。

“真实真情真心真意呼吁:全国人民学语文,语文教师也要学语文,优秀语文教师更该学语文!”王老师用四个“真”字来呼吁,实际上道出了非常严重的一个现象:中学语文教师不爱学习。很多教师只知做题,缺乏较高的文学修养,缺乏新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眼光只盯住分数,甘愿做一个教书匠。书真到了非读不可的程度。

“当下优秀多了,专家更多,含金量真的少了,不可信名头!”名副其实的一句话。专家满天飞,不小心与谁撞个满怀,刚想有所责怪,抬头一看却是个“专家”,只能作罢。很多人挂着专家的名头到处宣讲,在很大程度上却把人引入歧途。

但对以下这条微博不敢苟同:“受贾老师启发,郑重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

媒体恰恰对这条微博最感兴趣,大肆宣扬,再加上王社长的身份地位,影响十分广泛。笔者上课常用PPT等辅助媒体,看了王社长的微博后,也连续几天不敢用PPT,怕“时髦误国误教误人”。但冷静下来分析这句话,笔者觉得有商榷余地。

先看王社长说这句话的背景。王社长听了贾志敏老师的课后,归结为三个老:人老(74岁)、手段老(一支粉笔一张嘴)、方式老(老师讲学生听和练)。这在媒体辅助极为普遍的今天这“三老”确实是“耳目一新”。贾老师凭借老方法也上出了一节“表达真诚、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引导实在”的好课,但不是说用了其他一些辅助媒体就不能上出精彩的语文课。所以,不能由此就“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

(4)其他项目需要根据GB50201—2014《防洪标准》的规定,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及移民工程数据采集过程中建立的应数据库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其次,十几年用下来的PPT似乎没有到误人这样严重的地步,它一直在发展,应该在教学中发挥着应有作用的。何况省内很多重点学校马上要投巨资引进更先进的教学媒体设备,那就是电子白板。

但王社长之所以这么“深恶痛绝”PPT及各种录音录像和道具,不惜用“不用”、“只用”这样的字眼,可能是他看到了课件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和不正常现象,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必要对这些现象做一些反思。

一、展示精美课件,作秀课堂教学

上文提到的特级教师贾志敏就说:“制作过分精美的PPT,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老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而是下面听课的教师,整个课堂忽略了学生的参与。”

把课件的使用当做作秀的工具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为数不少。现代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已经有十几年了,如果到现在还是停留在吸引师生关注表面美丽的东西,那真的是教学的悲哀,它不是课件本身的错,而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

其实,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长处,让它们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对。有些环节是需要传统模式,例如朗读,不能用现存的视频朗读来代替学生自己的诵读,教师的范读也不可缺少,因为在学生的心里教师的行为的榜样性、蛊惑性是任何名家都替代不了的。

但在扩大课堂容量上,课件的使用就有其突出的优点,可以使教师有条件简便快捷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辅助性教学内容。例如:讲苏洵的《六国论》,可顺便把苏辙的《六国论》也做成课件,课堂上比较学习。讲现代新诗,可找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臧克家的《老马》、余光中的《乡愁》等不同风格的诗作补充到教学中,以增强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这些在传统教学中就显得捉襟见肘。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学中能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是否有必要使用课件,做到优势互补,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媒体的使用自然就不会成为作秀的工具。

二、滥用视觉形象,忽略文本感悟

媒体原本应是个好东西,可以把学生带进现场,身临其境;给学生放一些视频,也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但贾志敏老师也说:“这样的好东西毕竟是工具,不是目的。多媒体中都是光、电、色彩,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注意到的是画面,忽略了文字。”

如教学《雷雨》,很多教师在没有讲课之前就放电影或舞台片段给学生看,然后再带领学生阅读文章。因为先入为主,学生的一切见解就可能全来自于电影感悟而不是文本阅读得来的。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先根据文本让学生揣摩鲁侍萍无意之中来到周朴园家看见熟悉的家具,面对二十年前把她抛弃的旧情人周朴园时,她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理,以及周朴园从怀疑到确定眼前的这个老妈子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日思夜想的鲁侍萍时又有怎样的一种心理变化。这就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感悟。在此基础上,放映电影或话剧《雷雨》,让他们体会一下知名演员是怎样把握人物的心理世界,通过这样的对比,适当的媒体使用必定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在这里,适当调动一下教学程序,视频的使用就由坏事变成好事。

所以,并不是用了视频就说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怎样用、什么情况下用才是重点要考虑的事。

三、重视了课件完美,束缚了课堂灵性

目前,很多课件的设计采用单线流程的模式,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往下演示,但我们知道,一节课除了既定目标还应有生成目标,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会碰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从这个角度讲,多媒体技术似乎不如粉笔那样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也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因噎废食。

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改变课件制作的观念。在制作课件时,不要太考虑精美,也不要在细节上不惜工本,更不要求大求全,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等要求,留一些空间。例如:板书部分就不适宜在PPT上设计好自己的词句和流程,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与PPT的使用形成互补。

另外,提高课件技术,制作出动态性、交互性强的课件。它能为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潜在的可能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在相互的交流、碰撞甚至是争辩中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显得真实、充满灵性的了。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PPT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一个安全、开放的心理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投入PPT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只有真正做到灵活运用才能真正地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

四、演示课件内容,取代启发教学

应该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能启发学生的智慧。现在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大多是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有时会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对这些学生无法体验的内容适当地利用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

但要引起注意的是,要避免把多媒体只是作为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多媒体的应用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授演示的工具。这种披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外衣进行着的传统模式的翻版的、换汤不换药的教法缺乏教学的启发性。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件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所以,要注意教学实际效果,反对“杀鸡用牛刀”,该用则用,不必用的坚决舍弃。如真能这样就不会存在多媒体课件取代启发式教学问题了。

五、使用录音录像,破坏完整思维

一般来说,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多媒体教学提供了这样的条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去年发生在温州的“甬温线7.23特大事故”受到了全国网民的高度关注,新闻媒体也对动车追尾事故发出一连串追问。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不但没有解除媒体公众的疑问,反而更激起全国网友的愤怒,“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还成了网络流行语。我觉得这事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嘛。于是我下载了王勇平讲话的视频和动车事故的一些图片等,整合成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了解动车事故的一些情况,再呈现剪辑过的王勇平讲话的视频,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找找王勇平讲话存在的问题。课堂效果很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地开发、挖掘,迸发出很多思想火花。然后我又把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发表在他博客上的一篇文章《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的要点插进PPT,看看同是新闻发言人、现是语文出版社社长的王旭明是怎样从发言人的角色意识、内容、开场白、语态、神态、体态、语言的准确度精炼等等方面对王勇平的讲话作逐一点评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化和提升。所以,录像录音资料的使用,只要恰当是不会破坏学生思维的完整性的,反而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系统训练。

六、滥用课件与媒体,教学艺术变匮乏

并不是说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说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反过来,也不是用了多媒体,教学艺术就会变得匮乏。

持否定态度的观点的依据是:在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则变成了以“读”“念”的形式把课件上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大大弱化了授课的实际意义,教学效果无从谈起,进入了以“读”代“讲”的误区。

以“读”代“讲”的行为发生完全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所致。其实,课件只是教学内容的一种载体,目的是使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它只是起到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并不能改变教学本身的含义。就是没有课件,照本宣科的教师也可以读教材读教案呀。所以,以“读”代“讲”也好还是一讲到底也好,实际上都是教学观念落后的反映。

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多样性选择,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则可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高三复习枯燥乏味,往往是学生做题教师讲解,无任何乐趣。教师也很难想出什么特别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如适当利用一下课件,就会其乐无穷。

复习字形时,把街上的广告牌上的错别字拍摄下来或剪辑热门影视剧视频上字幕的错别字或搜集报刊上出现的错别字做成课件,教师讲起来会有故事性会眉飞色舞,学生也会跃跃欲试有兴趣去判别。复习语言表达专题,从网络上寻找热点制成课件,如把去年轰动全国的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视频做成课件,让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把今年轰动全球的林书豪编成了语言连贯题。

每次批完作文,可以把审题、立意、语言运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或范例制成课件,供学生揣摩学习。利用课件换一种方式进行作文集体批改:将学生作文事先输入电脑,上课时投影到屏幕,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问题,教师当即用键盘改正,所有学生马上就从屏幕上看到了修改前后的差异,学生比较兴奋,效果能立竿见影,一张嘴一支粉笔是无法企及的。

综上,笔者对课件的看法是,让它对课堂教学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既不要迷信也不要丢弃,努力寻找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媒体的运用的最佳契合点,适时、适度、适量、按需地使用多媒体,使它最大限度地为语文课堂服务。如真能做到这样,会更好地实现王旭明社长所呼唤的“真语文课,真语文人,真学语文,真爱语文”。

猜你喜欢

社长课件多媒体
《中国出版》理事会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Flash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研究
多媒体高考招生宣传平台
移动云计算中多媒体工作流的节能计算卸载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酬道平社长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