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策略的实践研究
2012-10-10陈文翀
☆ 陈文翀
(温州二中黄龙校区,浙江温州 325000)
课程实施是最能体现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堂导入策略也日渐广泛地运用在课堂教学当中。课堂导入即指在授课前运用各种手段顺理成章地引出新内容,从而使课堂生动有趣,以达到吸引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设置精彩的课堂导入环节,对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导入对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当前多数的课堂导入,就是教师直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导入”其实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其有效功能,是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当堂求知欲的。因此,课堂导入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合理的导入能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兴奋感,能将学生带入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状态,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导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收获丰收的喜悦。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兴趣。”通过导入,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就能明确学习的方向,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地接近目标。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2.创造学习情绪气氛,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良好的导入是接通师生信息的“电键”。教学伊始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如果一下子博得学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通行证,为教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情绪反馈打开了通路,铺平了道路,使教师的教学建筑在学生对你的期待、尊重的基础上。朴实亲切的导语会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师生的情感会在导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交流和升华。
3.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
导入是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先前教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开始。巧妙地导入,可以在复习巩固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为深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运用课堂导入的基本策略
1.新闻热点导入法的实施策略
近期国内外出现的新闻是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也都迫切想了解其内容和事态的发展。利用学生关注热点新闻的心理,也就是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地利用新闻导入新课,以新闻的轰动效应来渲染课堂教学气氛,容易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实例:“Excel数据排序”一课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榜上,其中美国队虽然不及中国队的金牌数量多,但奖牌总数还是超越了中国队,于是我们在排名上就有了争议。在统计数据时,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排列的顺序呢?
学生:先看金牌数,在相同的情况下,再考虑银牌、铜牌、总奖牌等情况。
教师:咱们学校开运动会时,又是采用什么方式来比较每班的名次?
学生:计分……
由于北京奥运会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关注的新闻话题,他们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探索新的知识点。而运动会这个热点是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2.设置悬疑导入法的实施策略
悬念可以使人产生急切期待的心态,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急切期待的心态,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实例:“Word的自动更正”知识点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说话快,还是打字快?
学生自然认为说话比打字快。
教师:我们来比赛,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例。
在比赛前,教师先利用Word软件将“中华”自动更正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很快,教师就会在学生的惊奇中赢得了比赛。这样在学生的渴望中,自然地开始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制造悬念可以激发兴趣,可以启动思维。悬念出乎学生的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下子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思、去探、去说,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3.情境导入法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在其中蕴含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让学生带着急切解决问题的心理进入新课学习,使课堂气氛很快进入高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
实例:“网页设计”一课导入。
在学习网页制作时,就“乌镇印象”这一专题提出任务:乌镇的悠久历史、乌镇的地理位置、乌镇的景点、乌镇的地方特产、乌镇的民风民俗、有关乌镇的名家名作。然后教师提供一些学生设计的景点网页,要求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素材,完成“乌镇印象”的网页。
学生通过与以往作品的比较,查阅了相关的素材资料后,便投入到学习中。
创设情境必须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情境枯燥无味,缺乏新意,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利用观察往届学生制作的网页,使学生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性,情境设计中将学生分组进行素材搜集,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最终实现团队的合作学习,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范例操作导入法的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在课堂上可以演示或操作完成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或常见的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使他们产生学习欲望。
实例:“图像的简单合成”一课导入。
教师展示效果图(如图1)。
图1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原图是怎样的,是由哪些图片合成的(如图2)?
图2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进行图像合成,以及老师加了哪些特效?
上课时,教师将一幅处理好的范画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到内容直观、形象,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范画与原图之间的对比,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导入新课,然后在任务驱动下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5.承上启下导入法的实施策略
新旧知识之间常常存在着逻辑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渡,引出新知识,是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这种承前启后的导课既要简单明了,又要衔接自然。
实例:“Excel的选择性粘贴”知识点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知道Excel是一种可以拥有强大数据统计功能的软件,那么,如果要将Excel中的数据复制到其他电子表中,再进行其他利用,该怎么做?
学生:复制呗。
学生马上开始操作,可发现不对劲,老师提供的某些数据是不能单独拷贝的,从而引出“选择性粘贴”的知识点。
知识是连贯的、系统的,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复习旧的相关知识,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学生当然会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并使之系统连贯起来。由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复制粘贴功能印象深刻,却没发现Excel中某些数据因为公式计算而得,是无法单独粘贴的,必须借用选择性粘贴,以及涉及选择粘贴数据、公式、格式等具体内容。学生对比二者的异同,既学习了新课,又有效地巩固加深了对旧有知识点的认识。
总之,课堂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新课改环境下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运用何种方式,营造怎样的课堂氛围,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在往后的教学中发挥出课堂导入的真正作用,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快乐,成为学生永不枯竭的知识海洋。
[1]赵余好.课堂导入的教学情景创设[J].教育艺术,2010.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邹桂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授课的导入策略例谈[J].中国教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