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写作教学检讨

2012-08-15江苏刘艳丽

作文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教材阅读教学文章

江苏 刘艳丽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能看到中学写作教学的总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明确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按理,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心中有了目标,手中有了方法,应该说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学写作教学肯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请让我们冷静地看看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吧。

一、初中写作教学的现状

1.无专用教材

似乎《语文课程标准》中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就只提到如何编写阅读教材,而根本没有提如何编写作教材。阅读教学固然重要,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作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更应该有专门的教材。而目前使用的几种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一律是阅读和写作教学混合编写的,这样的教材编排在使用上的最直接的问题便是重阅读教学轻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实际沦为阅读教学的附庸。更可怕的是写作教学缺乏系统的完整的教学体系,语文教师的教学的主观随意性大,要么使写作教学支离破碎,要么是不同年级的写作教学重复劳动,高耗低效。放眼目前的初中作文教学,有几个学校几位老师的教学是有目的有序列地进行的?无写作的专用教材,必然导致写作教学的主观随意性和无序性。东一榔头西一棒,写作教学只能徘徊不前,焉能奢谈大面积丰收?

2.无课时保证,训练量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样的写作训练量是远远不够的。古语讲: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想下笔成文,单凭每两周一次的作文课的写作训练是不行的。就拿中考语文试卷中写作所占的比分来判断,阅读教学训练远远超过其试题分值所占的比重。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强到不需要花大力气来训练了吗?从历年试卷答题情况抽样调查的结果可知,写作的失分率远高于阅读题的失分率。怎样解决这个难题,我看首先得从训练时间上予以保证,以每周5节语文课时,用于写作教学与训练的应该占2课时上并且确实用于写作教学。

3.学生怕写、无东西可写

学生普遍感觉到,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榨”出来的。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根源之一是教师的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在学生看来,每每用心写出来的作文交给老师总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而是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批评。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信心,对写作没了兴趣。根源之二是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生活又太单调,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成了他们怕写的最根本的原因。教育资源的整合带来的结果是学校越来越少、越大、越集中,导致住校生多,而在校住宿,接触的人就是那些人,学校是不可能允许学生看电视的,哪怕是国内外的新闻;也是不会安排或很少安排学生听收音机、听广播、上网、读书报杂志的(那么多功课的作业还没做好呢)。开明的学校领导和老师还可能会让学生读点杂志包括小说等文学刊物,否则就是读课本、做作业、考试,如此反复。3年初中再加3年高中,学生其实已经是“井底之蛙”了(语文学科不同于理科类学科的学习,人文学科不同于自然学科的学习)。学校开展的活动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学生越是无东西可写还越是要写,只能是老调重弹,陈芝麻烂谷子反复炒作,又何来作文的兴趣,又怎能写出好文章呢?

4.教师怕改、批改不够及时

目前来看,各校的语文老师的课务都比较重,一般一人双班100多学生,即使每篇花6分钟批改,那也得要600分钟约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加上备课、上课、辅导,有的还要做班主任,处理班级事务又要耗去一些时间,再加上早读课和晚自修,有老师形象地描述教师的紧张与辛苦:“两头(指早晚)黑通通,中间紧绷绷。”多数学校的作文批改要求又是“精批细改”,要求篇篇有眉批和总批。另外,一个大学中文本科毕业的语文老师,看初中生的作文,更多的时候是需要耐心的,毕竟,学生作文不是什么高品位的作品。批改一个班学生的作文时,尚有积极性,到批改第二个班学生作文时就味同嚼蜡。这些共同决定了作文批改不会很快,等到学生拿到作文本时,早已时过境迁,重拾当初写作时的感觉已经难了。

5.评价标准难以界定,主观随意性大,学生无所适从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的优劣通常从3个方面去综合评价,即文章的语言、结构、立意。而因教师的喜好不一,往往突出其中一点,而不进行综合评价,就是中考、高考作文阅卷也常常受学生卷面书写质量的影响,甚至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章的档次和分数。甲老师喜欢语言华丽有文采的作文,乙老师更喜欢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作文;初一时的老师喜欢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初二时的老师更喜欢平铺直叙的结构;平时老师还看好那些在古人堆里打滚的文章,到考试时(因为换了阅卷老师)同样的文章却只得了个低分。这种评价标准的不定使学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因而当然地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6.写作训练的内容不全面

当前中学阶段写作教学的误区之一是重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忽略了说明文、大量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这也难怪,因为语文教师大多毕业于大学中文系,很多是偏爱文学作品的,所以重视文学作品的写作训练,或潜意识里就拿文学作品的要求来衡量和评判学生作文就很自然。至于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那都是“小儿科”了,不足挂齿。这就必然导致学生不会写请假条、借条、收条、申请书、倡议书、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祝词、应聘书等。如果这些都靠学生自己去摸索,到需要用时才去自学,那还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干什么呢?语文课为什么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得益于课内”,而非得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呢?语文课的“少慢差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我们的学科教学理念本身。

7.训练不到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我们的学生数理化学科的作业有了错误,老师都会让学生订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但对学生的不合格作文又有几位语文老师要求学生重写直到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的呢?实际情形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基本不要求学生重作或很少要求重作。我们教学生写作文,就像打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个题目还没写好,又换了写另一篇,就像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是总在外围忙乎,而不能深入究底,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得很慢。写作教学为什么就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掌握某个知识点或某个原理、公理、定理就要求落到实处,而写一篇作文就像一篇作文,写一类文章就像一类文章,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呢?

8.程式化教学使学生失去写作兴趣,作文疲于应付

作文课的全部教学流程完全程式化:布置作文题目——教师简单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讲评。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统一要求。至于学生怎样留心观察生活,怎样表达,老师指导得很少,或者根本就不指导。学生无材料可写时不能让他们很快找到材料,学生有材料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时不能指导他们如何表达,作文评讲时就读几篇好习作或者有问题的文章,最后反正也不用重写,好作文大多数同学也学不来,差作文依然差着。学生不可能在修改和重作中领悟到写作的真谛。这样的教学套路使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很多学生拿作文不当回事,写就写吧,只要到时候交一篇作文给老师就行了。从内心想把每一篇文章都写好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同学都在疲于应付。

写作教学的上述现状实在令有识之士忧心忡忡,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二、对策

1.尽快建立与阅读教学教材相分离的独立的写作教材训练体系

大学英语有口语、听力教材,有精读和泛读教材和写作教材的区别,中学语文为什么就不能有专门的语文阅读教材和语文写作教材?只有建立起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贯的系列写作教材,我们的写作教学才会克服无序性和盲目性、随意性,我们的写作教学才不会沦为阅读教学的附庸,才不会“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遇到问题就不要”。也才能为语文教学从根本上改变“高耗低效”的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阅历,拓宽视野,使学生作文“有米下锅”

学语文不应该只是在教室里读课本或听老师侃侃而谈,“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广阔,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来源。上到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学校领导和老师都应该认识到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比单纯在学校课堂学语文要有效得多。为什么伟人要说“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什么作家还要出去采风?到生活中学语文,在用语文时学语文是最快最有效的。要想学生作文好,首先要有材料可写,材料从哪里来,学生必须有生活经历,再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做“井底之蛙”了!

3.建立多元作文评价体系

作文评价标准明确但不唯一,是一个一主多辅的体系,允许并倡导作文的“百花齐放”。如《荷塘月色》一样的语言的文章是好文章,如《背影》一样的语言的文章也是好文章。好文章总该是有公论的,而不应该标准模糊。不妨作些标准的细化、量化,随教材分布并分步学习,最终求完美。

4.给语文教师松绑

从课务安排上,作文批改的要求上,解放语文教师。课务安排上可实行单人单班或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授。作文批改的要求观念要更新,并不只是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而应要求教师在作文指导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如何写和如何自改,比教师整天捧着学生的作文本“精批细改”更重要。

猜你喜欢

教材阅读教学文章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