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渗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2-08-15周风祥马云霞
周风祥 马云霞
(伊犁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新疆 伊宁 835000)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高校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可以加强新疆各民族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团结,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可以培养各民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团结互助以及为社会做奉献等高尚情操,进一步提高各民族学生团结、友爱、勇敢、坚毅、不怕困难、拼搏奋斗、追求完美、进取向上的优良品质。体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物化或外化过程,它通过人们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把人体的潜在技能逐渐发展起来,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从而在生产力发展和变革过程中发挥其作用。体育的这一功能,可以概括为体育两个方面的社会作用,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社会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德育教育,对我区高校两个文明建设以及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新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体育与德育过程相互交融的理论基础
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教育者实施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德智体等几个方面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努力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树立胜不骄、败不馁、勇敢顽强、不畏强手、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优良体育道德作风。德育既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人类选择的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德育的功能,简单的说就是育德,既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学校体育是完整的教育活动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德、智、美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在一起,全面担负起培育人的职责。在历史上,最早是亚里士多德从促使人和谐发展的角度,将教育分解为德育、智育、体育;并认为和谐发展的人一定是受过和谐教育的人。这样,学校体育就不单纯是身体的运动和训练,它还渗透着德育、智育的因素,是和谐教育、全面发展人的教育必不可分的一部分。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经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深刻地揭示了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密切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大量的集体行动,有众多道德和意志行为为教师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宽广的时空阈限,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能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同时可以发挥德育资源优势,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思想素质和德育品质教育,使之渗透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渗透必须循德育原则
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不少教育工作者由于对德育的复杂性及其体现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往往采取了某些简单的、表面化的做法,影响了德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渗透,必须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德育原则对组织与开展德育,提高德育实效具有指导意义。要正确选择德育的内容,有效运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恰当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学生个人与集体、知识与生活、外界影响与自我构建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德育问题,都可以从德育原则中得到一些启示。德育来自德育实践,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学校德育实践的丰富和人们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深化而发展、充实。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不少德育的要求或原则,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仍值得我们继承。不过,今天的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许多新问题,学院我们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现阶段我国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德育教育,切实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必须遵循其德育的基本原则。
三、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渗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疆普通高校学生民族成分呈多样性,不同民族的学生都有着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性格特征,为了加强各民族学生间的团结。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各高校都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这些德育活动都为新疆各民族学生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良好平台。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是高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拓展,为使此项工作做的扎实有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洛杉机奥运会上许海峰金牌"零"的突破到北京奥运会赛场五星红旗的频频升起,“百年奥运,百枚金牌”中国体育实现百年的奥运梦想。这些历史见证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坎坷,也见证了中国的不断强大。通过介绍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为争夺祖国荣誉而奋力拼搏的事迹,从而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奋勇向上。用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迎来全世界人民的瞩目,用我国运动员高举五星红旗站在领奖台的历史瞬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注重安排协作性强的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的商品经济社会,未来社会是竞争更加激烈的多元化社会。因此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性格培养寓于协作性、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体育项目教学活动中,不但从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机制果断、团结协作、遵守纪律、不畏艰难、诚实、自控、拼搏奋进等优良品德,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以便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体育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无论参加哪一项体育活动的评比和竞赛,都面临着一个为集体争取荣誉的问题。即使是单项个人竞赛,也都要纳入团体总成绩之中。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任何一个成员,无论他在竞赛活动中充当什么角色,当他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为争取集体荣誉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时,他就能充分体验到内心的愉快和满足,他所承担的义务和自己内心的需要结合起来。在竞赛活动中有主力队员,有替补队员,还有呐喊助威的“拉啦队”队员,他们都在为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握住这些特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体意识。
(三)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活动表现性强的特点实施德育渗透
体育活动具有表现性强的特点,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平时被意识控制或掩盖着的心理活动思想意志的真实性便表现出来。有的稳健、有的沉着、有的急躁、有的自信心坚定、有的胆小懦弱、有的自尊心极强而且勇敢顽强,有的知难而退不上进,有的个人主义思想占上风,有的热爱集体而不惜牺牲个人得失,有的认真负责,有的敷衍了事,有的蛮不讲理,不讲文明等等。这些都会失去掩盖,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就给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从语言、态度、行动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及时给与诱导。
(四)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力
体育教学是一项有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严密的组织形式,通过严格的课堂常规,有条不紊的进行身体练习,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作风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克服松懈散漫的作风,一般课堂常规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多种形式,无论哪种常规对教学效果和思想品德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平时教师要重视学生严格执行常规的培养和训练。如请假、着装、卫生、安全、纪律等制度,凡是让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使学生逐渐建立整体意识和养成集体观念,通过常规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履行道德义务所需要的自我控制力。
(五)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德育过程中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品德发展水平受到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征的制约,呈现出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备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不再像中学生那样眼光向外,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急于去了解世界,把握外部环境,急于显示自己的独立,想做环境的主人;而是眼光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注意内省,注重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力图理解自己情感、心理变化,自觉地从各方面了解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设计自我的模式。一方面,他们关心社会发展,这种关心是抛开切身利益,以大视角来进行的,注重的是整个社会的提高与进步。他们热衷参与社会,对社会舆论愿意独立思考。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使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因此学校体育在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年龄特征的研究。
[1]潘绍伟,于科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06
[2]蔡宝忠.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未来[M]辽海出版社出版.1999.03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05
[4]邓西勒.寓思想德育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J]思想政治教育.2006.01
[5]何瑞菊.赵国荣.浅谈《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体育教学.2002.03
[6]徐兴国.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3
[7]怀欣.寓德于体——谈体育教学之德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1
[8]冒建国.学校体育教师的德育缺失与对策[J].新课程(教师).2008.02
[9]李宜威.浅谈德育过程与规律[J].西安社会科学.2010.06
[10李广英.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J].新西部.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