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2012-08-15李国强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

李国强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 835000)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魂。在任何时候,我们文化的根都不能中断。在任何时候,我们民族的魂都不能散。否则,不要说现代文化,就连我们自身都有可能遗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其不仅成为中华民族过去几千年历史的见证,而且成为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及其历史嬗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巨大的文化系统当中,其最本质的内核是儒家思想,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基本的特质。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大变革、大动荡。针对当时呈现的“礼坏乐崩”局面,孔子提出了自己对于解决当时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调节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看法,并试图付诸实践。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以德礼治国。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义”,主张实行“仁政”。后人将他和孔子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西汉时期,董仲舒作为儒家思想的第一个集大成者,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和“三纲五常”等思想,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此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唯一正统思想。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把儒家学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也使其逐渐地走向了封闭和极端,不允许它再有任何的突破和超越。正是儒家思想的这样一种变化,它开始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严峻挑战面前,中华文明处处败退,儒家思想成为每一次革命在思想领域的主要对象。儒家思想在其产生后的两千多年当中,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面。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思想和观念,并且最终造就了中国人绵延不绝的民族精神。它们中的许多东西即使在今天依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

(一)中庸之道的“和谐”理念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在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例如对家庭讲“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与人说话要“和颜悦色”;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可见和谐是中国人的普遍要求,极其深入人心。今天我们讲和平发展、和平崛起,讲构建和谐世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即和谐的目的。什么是中庸呢?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中庸常被人误解,以为是折中调和、妥协保守,是不分是非、不讲原则,各打五十大板、各赏十块大洋。其实不是这样。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份。

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与冲突,更必须具有“度”的意识,注意把握分寸。假如事事处处都趋于极端,态度绝对化,做事没商量,一味任性妄为,那无论对人对己都是很不利的。所以中庸应是人类的明智抉择,对解决世界上各种矛盾冲突都是很有意义的。

(二)“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构想是受到了欧文、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启发。我们看一下孔子的《礼记.大同篇》,为我们设定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思想成为中国人世代维护民族生存发展、抵制民族分裂、促进民族繁荣的精神力量。即使有春秋战国、三国鼎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宋辽金时期,终究迎来更大规模的统一和更为持久的和平发展。我以为,这种“天下为公”的大一统思想也是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

(三)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观

中国人重视家庭,这是儒家思想深刻影响的结果。《尔雅》指出,“善事父母为孝”。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以孝为中心,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五种伦理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孝亲的基础上,儒家提出了“忠君”的要求,并构建起“家国一体“的忠君思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饱含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思想,将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爱国理念升华到崇高的境界,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岳飞精忠报国,更是成为国人的榜样和楷模。

(四)“崇德尚礼”的德治思想

传统文化高度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张“厚德载物”和“德被天下”,并且将其作为一种治国理念,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与此相对应,传统文化认为“礼”是“德”的外在体现,主张用“礼”来规范人们各种行为,因此,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中,“三纲五常”影响很大。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则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常德。

在今天,“三纲”我们应该抛弃,因为它的核心是等级观念和不平等;“五常”则在今天依然有其价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荣辱观念和儒家“仁义礼智信”伦理道德观念的传承与创新。其“服务人民”者,仁也;“崇尚科学”者,智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者,义也;“诚实守信”者,信也;“遵纪守法”者,礼也。其“辛勤劳动、艰苦奋斗”者,则是中华传统美德之“君子自强不息”的传承发扬。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中,“恕道”是仁德的核心内容。曾子甚至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中国人对文明冲突总是抱着一种宽恕的情怀。即或对于那些曾经以野蛮方式对待他们而后来成为失败者的夙敌,也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二战中我们对日本战俘,抗美援朝对美国战俘。正是这种伟大的“王师”气魄,使中国文明保持了饱满的文明正义,从而在危亡关头能够大无畏的面对任何强敌。整个农业文明的数千年,中国屡屡面对敌人的纠缠,但却从来没有丧失高贵的人性尊严,从来没有与残暴之敌一起堕入灵魂的地狱。不要以为这种伟大的文明情怀是一种迂腐,她是人性文明的高贵所在。一个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能够始终如一的保持这种高贵的文明心态,即或是一时落后,即或是曾经屈辱,也无法掩盖她不朽的万丈光焰。

(五)先义后利的义利观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重义轻利”,甚至要“义”不要“利”,这是我们后人曲解。孔子在很多情形下谈到义利关系,如“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等等。但是,他讲的并不是重义轻利,更不是不要利,而是讲“君子求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决不能要。《论语》中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也就是说,利的获取一定要建立在符合“义”的要求。这种思想即使在今天又有什么不对呢?市场经济讲追求利益最大化,它也是建立在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的。

(六)“克己内省”的修身之道

孟子认为,“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大学》开篇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克己”,一方面是要求人们克制自身过分的欲望,节制自己的行为。但是克己并不是叫人一味逆来顺受、忍让退避。另一方面,是要求人们克服自己身上的弱点。例如见义勇为要克服怯懦之心,坚持原则要克服患得患失之心,做学问、创事业要克服怠惰之心等等。修身必须要“内省”,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更进一步,孔子认为,人还应当“见不贤而内自讼者也”。内省、克己的最终目标是“自胜者强”,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一)要找回我们的自尊与自信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首先应该是尊重和崇敬。是它们滋养了中华民族。没有它们,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甚至没有中华民族。其次,我们要更多地去了解它们,只有了解了它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我们脚下的路才能走得更好。在当今世界,即使是那些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国家,他们同样很好地保存、延续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很值得我们学习。如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无论是在政治、道德、法律还是社会生活的层面,无不有着浓重的传统文化色彩。相比较而言,我们的确应该反省我们自己过去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的确有一些东西在今天已经不合时宜了,但是这并不应该影响它整体的优秀。这就好比我们的父母,他们身上的优点自然不必多说,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成天骂骂咧咧呢?甚至和他们断绝关系呢?当然不是。即使我们身上已经遗传了他们的缺点,也应该是在我们意识到以后,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实践去逐渐地加以克服,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完善。而绝不是怨恨他们、指责他们、批判他们,这样于事无补。传统文化中的缺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让中国人的思想变得僵化和保守。但是我们曾经的落后和屈辱,不能完全归罪于它们,其他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政治制度的腐败、统治集团的无能,以及来自于外部力量的打击等等。百年的落后屈辱是让我们沉痛,但是放眼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绵延不绝,我们没有理由向自己的传统文化投去怨恨的目光。如同一个人,我们既不应该因为其一时的失足而否定他全部的个人品质,也不应该因为他一时的潦倒而断定他从此再没有前途。

今天,历史悠久、生命力强劲的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其优秀、美好的特质,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虽然因各种历史原因,中华文化曾有过一度的失落,却从来没有消失过。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一直以来以其不变的形态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得到了认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美好的,它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它将在未来的世界中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二)要正确地理解和定位“批判继承”

批判继承的落脚点,当然是继承。所以,我们所说的批判,从本质上来讲应当是一种理性的选择,选择那些对于我们有用、有益的精华,而不是一边倒地寻找传统文化中的缺陷与不足。我们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缺陷与不足,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核”。批判继承中的“批判”,不能脱离历史的“时空”,用我们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前人,这么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割裂”。以岳飞而论,如果没有所谓的“愚忠”思想,就没有他“精忠报国”事迹的流传。对此,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态度。

(三)要清醒地认识我们当前的文化态势

应该说,我们的现实文化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新的重大文化成果数量不足、品质不高。文学文艺、电影电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等方面基本如此。与此同时,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乏力后继乏人。在伦理道德方面,不讲诚信、不守公德、不讲担当、逃避责任等现象大面积发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大受追捧。人们的收入越来越多,读书却越来越少;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感却越来越弱;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距离越来越近,心与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处于建设过程中,其先进性更多的还只是体现在理论的层面上。现实当中,它受到西方等强势文化的挑战和冲击。改革开放以来,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电视剧以及西方的生活方式,还有他们的各种思想思潮、价值理念等,大举“入侵”,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日益淡薄。

我们有唐装汉服,可大多穿在演员身上;我们有各种规范的礼仪,可基本都在古装剧里。我们有传统节日,可很多人主要在意是节庆假日里可以到外面旅游。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在圣诞节里疯狂派对,在情人节里也绝不会忘记红色的玫瑰。可是在他们看来,端午节只是吃几个粽子,有谁想到汨罗江里的屈原和他忧愤的吟唱?在他们看来,中秋节里要吃的月饼哪里比得上匹萨和麦当劳?又有几个人,会在中秋之夜,在那清幽的月光之下,怜惜嫦娥的孤寂,慨叹吴刚的痴情?

过去,我们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但是,很多的礼仪却在反封建和要平等的名义下,被抛弃了,以至于要向西方人学习各种礼仪。可是,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他们的东西我们又有很多学不来学不了或者学不像。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韩剧?因为它呈现了注重传统、讲求有序、强调和谐、行之有礼的社会风貌。这些东西本来专利属于我们,但是我们却把它们弄丢了。

(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身体力行

中国传统文化浩瀚如海、博大精深,要认识它,就要选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国学”。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总之,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也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学习国学认同国学,关系到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国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无尚光荣的使命。国学包含的内容很多,主要是指各种传统的学术经典,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四书”和“五经”等。

学习国学也好,学习传统文化也好,目的在于提高我们的自身素养。一方面,当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充分展示中国人的“君子风范”,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造就一个坚实而有力的文化基础,更加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和优越。

一个人的学识、气质和风度,不是朝夕之功。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一个民族文明的进步,更不是短时期里能够达到的。我们一定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多做一些打基础、播火种的事情。下指标、定数额、搞突击,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能是一种伤害。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