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文学素养

2012-08-15刘晓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教育者文学政治

刘晓哲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13)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文学素养

刘晓哲

(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03001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问题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文学具有把握世界的整体性、深刻性、预测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和教育规律是相符合的,因此,文学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加深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适宜的方法把教学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具有的独特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文学素养;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设计、引导、组织和控制的任务。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既定目标能否达到,教育效果是否理想,教育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说,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无论是相应的管理部门、教育机构还是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这个问题还是高度重视的,但有一点目前关注还较少,这就是笔者所言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如下三方面因素: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深刻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如果教育者本人对教育内容理解不深刻,就谈不上去教育他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有一定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用适宜的方法把教学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备人格魅力,促使教育对象认可和接受其教育。从以上这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具备文学素养能加深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列举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几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即哲学或理论思维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和实践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艺术列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充分显示了艺术对于人的根本意义之所在。艺术不仅具有怡情悦性的娱乐消遣功能,而且还是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具体到文学而言,其掌握世界的方式具有整体性、深刻性、预测性等优势。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精神、情感的外在体现,而作为一种社会产物,也是人的主体性、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对象化。文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处,在于文学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是综合性、整体性的,是“百科全书”式的。比如,政治学是从政治权力关系方面反映世界,哲学从世界观方法论角度反映世界,伦理学从道德关系反映世界,这些学科都从某一个角度反映了世界。而我们从文学作品中所能看到的,却是对社会、人生尤其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全面整体的反映。作家王蒙在一次讲座中这样评价文学,他指出,“当你钻到文学里以后,你会觉得文学的方式实在是太好了,用文学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打造人生,实在是太好了。……文学的方式是总体的方式。到现在为止,我只知道对于文学家来说,一切经验都是有意义的,一切观察都是有意义的,……文学的这种总体性特征,我觉得它是其他各种方式无法相比的”〔1〕。

文学掌握世界的方式不仅是全面整体的,还是一种深层的把握,“它能揭示现实中被遮蔽但却是重要的东西,揭示平静的水面深处涌动的潜流”〔2〕146。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有深邃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因为对艺术精神的掌握,同理论精神、宗教精神、实践精神的掌握一样,都是对思维着的头脑的掌握,所掌握到的世界都是被人的头脑思维着、理解着的世界。文学作为一种掌握世界的专有方式,蕴含着作家本人的人文精神、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体现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而那些能经得起检验的经典文学作品,首先在于这些理解和认识都是符合本质规律的认识。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曾提到:“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3〕。这里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指的就是能够反映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意义在于它体现出了作家的主体性。什么是主体性呢?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的实现,对象也就成了人自身。在对象中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个性,就是主体性的形式。文学就是人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来表现自己的主体性。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以生动的形象和剔透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异化和剥夺,《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人身境况中种种裂变、悖反、畸化情景的描述,深刻地剖析了国人扭曲和变异的“国民性”,目标直指“吃人”的封建历史。昆德拉认为,“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就是去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一部不去发现迄今为止尚未为人所知的存在的构成的小说是不道德的,认识是小说唯一的道德”〔4〕。

文学掌握世界的方式还是预测性的,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往往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优秀的文艺家,始终密切地注视着最本真、最直接的现实生活,始终保持着对现实脉动的敏感,文学家通过自己对现实社会生活深刻的洞察力和极为敏感的感受力,能够正确地预见并刻画出代表社会发展趋向的艺术形象。文学家关注现实,但他更要求超越现实,追求理想,审美世界的想象性又给他们提供了纵横驰骋、追求理想的无限空间,他们的超越性和想象力往往使他们能在现实中注意到那些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能展望现实的发展趋势,或者在幻想中建构未来社会的理想秩序和理想人格。可以肯定地说,那些对社会生活具有强烈推动力和变革力的艺术作品,其预见性都是极为强烈的。康定斯基指出:“还存在着一种能够继续发展的艺术,它同样也发源于当代人的感情。然而它不仅与时代交相辉映,共鸣回响,而且还具有催人醒悟、预示未来的力量,其影响是深远和广泛的。”〔5〕

文学具有把握世界的整体性、深刻性、预测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和教育规律是相符合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思想认识、政治观念、道德水平的教育,尽管其教育内容中往往也涉及一定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但使受教育者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并不是其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目标取向而非科学取向。比如说物理学的虹吸原理,学生看过实验,听过讲解,学会了,懂得了,教育目的就达到了。但一条道德规范,比如要诚信待人,考试作弊可耻,受教育者却需要经过反复的体会甚至是实践中的教训才能认可并践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独有的内化外化规律,内化外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诸多的价值取向,这是用任何一门知识性教育都无法实现的。而文学恰恰以其整体性,陈列了古往今来的众生百态,剖析了形形色色人物幽深的心理世界,揭示着复杂却蕴含着规律性的命运轨迹。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内容进行总体把握,提高其对世界、人生、社会的总体认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说在知识性和技能性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容易保持一种信息资源的落差,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种落差是很难保持的,因为受教育者获取这方面信息非常容易,有时候他们在这方面的所闻所见,甚至超过了教育者。在这种形势下,教育者的优势不在于对知识的量和各种信息的掌握,而在于对信息的处理和对教育内容的深刻理解,并且善于揭示规律性的东西,预示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文学掌握世界的深刻性、预示性特征,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思想水平,提高对社会、人生、历史、心理的认识能力,加深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程度,并且提升他们的预测能力,使教育更能把握规律,更具前瞻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

二、具备文学素养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交流和互动中产生效果的,即使教育者本人对教育内容理解准确、认识深刻,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才能把这些理解和认识传递给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需要把一定的教育内容形成文字,著书立说去阐述某种认识、阐明某种理论或宣传某种观点,这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我们了解和学习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理论和观点,大都是通过阅读他们的书籍文章获得的。我们在读这类文章时,其立论之新颖,观点之敏锐,论理之清晰,会让我们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认识的提高。而与此同时,闻其言如见其人,通过这些文字,一些具有独特个性风采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这是因为,尽管这类文章侧重于思想的理性的因素,但越是能把理性内涵与美感意象结合起来,实现思想与情感的统一,这样的文章也越是吸引人,越有说服力。通过文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深沉情感内涵,更能感动人,使读者印象深刻。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有关自然、历史、社会、人生形而上的问题,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优美感人、读来朗朗上口的文学语言,屈原所要表达的“求索”意志,“受命不迁”的高洁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恐怕就难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展示,也难以在数千年的历史上鼓舞、激励无数人了。在这方面,马克思是一个突出的范例。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包含着大量对文学元素的运用。他运用自如地使用了丰富的文学典故知识,旁征博引,他喜爱借用伟大作家笔下的人物和生动的词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刻画同时代人物的性格,用诙谐辛辣的口吻讽刺他的敌人。英国学者柏拉威尔所说:“但是从一开始起,他就对文学表示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后来也从来没有减退过,导致了大量的附带批评、暗喻和引述……晚年的马克思则经常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精神上的支持、游戏的材料、论战的弹药。”〔7〕文学元素的使用使得马克思的笔锋极为犀利生动。《共产党宣言》是以一句文学语言开始的:“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而这里的“幽灵”一词,也是来自文学作品的一种隐喻;《共产党宣言》讲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用的也是这样一句文学性的话语,“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全世界”。这种语言何其力透纸背,有千钧之力!马克思还常常用文学名著中的一些情节、形象去说明深奥的理论,比如马克思在评论货币对人的异化的那种力量时,引用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中的一首诗来作自己的论据:“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一点点,就可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这形象地说明了货币使一切人和自然界的各种品质的颠倒和混淆,它使人异化、外在化。因此,很难想象,如果把马克思著作中的文学元素全部抽取掉,还有没有那些充满睿智与激情的、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无产阶级的思想和理论呢?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多是一种口头上的教导与交流,这就需要教育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宣传鼓动、政治演说、课堂教学、娓娓谈心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常见的方式无不需要语言的技巧和魅力。一个没有文学素养的人,在这方面很难达到高水平。政治领袖的演讲大都是文采斐然、激情洋溢的。这样的演说,往往能起到振臂一呼、群情激昂的效果。广为人知的文学形象、生动的文学隐喻、优美的文学语言……这些素材的运用,使他们的某种思想认识或政治观点更容易深入人心。毛泽东是运用文学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典范。他在演讲、做报告或谈话中,经常引用文学故事和人物语言,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幽默风趣,并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既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问题,又很好地调节了现场气氛。他用《红楼梦》中林黛玉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来比喻国际形势;他用阿Q这个形象来讽刺毫无自我批评精神,“人家的疮疤他要揭,他的疮疤人家揭不得”;他用《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在楚王面前攻击登徒子的话,教育同志们要用好辩证法,不要陷入诡辩论的泥沼。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是毛泽东语言的一大特色。凡是与毛泽东接触过的人都有一个感觉,与他谈话,既使人心悦诚服,又使人轻松愉快。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学素养,又怎能做到这一点呢?毛泽东批评那些缺乏语言艺术的思想工作者,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那群众就不买你的账,“英雄无用武之地”〔8〕。一个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缺乏语言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难以把教育内容既准确到位又生动形象地转达给教育对象的。语言的作用还不止于此。作家张炜指出,语言不是非常单纯的东西,就是遣词造句,之所以用这种语言或不用这种语言,这里面包含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个性,你的修养,你的素质,你的全部。所以,语言连带着很多的东西,有的人说话非常的刻薄,有的人说话非常的深刻,有的人说话非常的轻浮,有的人说话非常的深沉,这与他个人的全部的历史、生活的状态是联结在一起的,因而文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语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问题不能说就是语言问题,但语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三、具备文学素养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者的人格影响尤为重要。在知识型教育中,尽管教育者的人格也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毕竟知识型教育的内容是真理性的,是是非判断,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多是价值判断,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对教育者本人的评判。教育者自己有了人格魅力,他才会有威信,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他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人格魅力是指由一个人的信仰、气质、性情、相貌、品行、智能、才学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对教育对象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人格魅力是教育者的一种形象,能给人以无言的教育;它又是一种力量,能给人以鼓舞和鞭策;它还是一种表率,能给人以示范和引导。

具备文学素养能够提升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因为,第一,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独具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道德、能力、甚至仪容各方面都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第二,文学作品对人的心理分析和展示,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更能了解人的心理,这对于交流疏导有很大的帮助;第三,阅读文学作品对于扩大人的知识面、增加人的幽默感、优化人的气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种作用的总结。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诗词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因为古典诗词可以使我们和古代优秀诗人在心灵上相沟通,可以给人以诗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和生活并且体味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古典诗词可以使我们感觉更细腻,古典诗词可以启发我们体会人生的道理。以上诸种因素,都是提升人格魅力的途径。

文学素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种素质,是靠后天修养而来的,靠长期的阅读、思考、体味等一点一滴汲取而来的。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慢工夫,绝非朝夕之功,因此,思想政治家教育者有必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修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9〕努力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好工作的需要,也是一种责任。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毕竟不同于文学家,它只是一种素养而不是专业研究领域,并不需要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都成为文学家,精通文艺理论,熟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1〕王蒙.可能性与小说的追求〔R〕//李扬.文学的方式.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23.

〔2〕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3.

〔4〕〔捷克〕昆德拉.小说的智慧〔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36.

〔5〕〔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1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7〕〔英〕希·萨·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M〕.梅绍武,苏绍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537.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0-85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5.

G41

A

1009-1203(2012)01-0107-04

2011-12-25

刘晓哲(1970-),男,山西太原人,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山西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李英姿

猜你喜欢

教育者文学政治
品读
我们需要文学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