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战略与云南软实力建设
2012-08-15杨家府
杨家府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云南 芒市 678400)
桥头堡战略与云南软实力建设
杨家府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云南 芒市 678400)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区位、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云南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软实力基础较薄弱,与快速发展的硬实力很不相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提高云南的软实力,就要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文化建设,净化社会环境,打造城市品牌。
桥头堡建设;云南;软实力;建设;路径
“软实力”在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和“硬实力”同等重要的作用。我国将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为云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云南近年来虽然在硬实力方面有极大的提升,但在软实力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建设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有效提升云南,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软实力,使其与硬实力同步发展,已成为桥头堡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结合云南当前实际,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云南软实力建设。
一、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是指一个地方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市场经济时代,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对一个地方软实力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效率高,服务对象的时间成本就低,不但免去了多次跑部门、找人的烦恼,还可以腾出手来做其他更多的事情。同时,行政效率还体现着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一般情况下,行政效率高的地方,政府机关的服务态度都相对较好,给人以强烈的亲和感。当然,这仅仅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还在于它能给服务对象,特别是外来人员一个“此地好办事”的印象。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在社会上自然地传播开来,等于免费为当地政府打了广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效应,引来大批的经商投资者。先来者向后来者宣传,后来者向未来者宣传,形成良性循环,地方品牌由此而生。相反,如果政府行政效率过低,不但会增加服务对象的时间成本,使其产生此地难办事的印象,并在相互传播中形成负面效应,破坏当地政府形象,让经商投资者不敢来或不愿来,从而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在服务方式、服务态度、工作作风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精减机构,减少办事环节,取消了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收费,建立政府政务中心,大大方便了服务对象,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某些政府部门仍然存在若干问题。比如:办事环节过多的积弊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某些应取消的收费仍在收取;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仍有待改善,一些部门虽然订立了若干条工作规则、服务承诺,但只是挂在墙上做做样子,未能有效落到实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机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仍很突出,工作作风仍较粗暴,服务理念仍未能很好确立。因此,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仍然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方面。机关服务承诺,一是要体现机关工作特点,二是要有可操作性,三是要有保障措施。那种千篇一律、相互搬抄、没有自己特色的标语口号式的承诺,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机关作风的转变十分重要。只有作风真正转变了,才能提高行政效率,塑造良好地方形象,为桥头堡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才能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郁氛围,吸引千千万万的经商投资者,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二、增强民族团结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占了将近一半。云南16个市(州),民族自治州就有8个,占了一半。因此,云南的民族团结,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边疆的稳定,边防的巩固,是软实力的重要表现。民族团结了,社会就稳定,人民就安康,经济就发展;反之亦然。多年来,云南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党的边疆民族政策,把少数民族的发展、富强视作重中之重,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边疆各族人民生活越来越好,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然而,由于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区位、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家境仍不富裕,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很低,思想观念仍较落后,返贫现象仍较突出。这些问题若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边疆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影响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边疆的繁荣稳定,影响地区软实力的提升,影响桥头堡战略的实施。
增强民族团结,一是要提高民族素质。由于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的理念还比较落后,自信、自尊、自立、自强意识还不是很强,等、靠、要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极易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和外来敌对势力的蛊惑。因此,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强民族团结,就必须转变人们的观念,树立起先进的人生理念,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打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无论什么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只有各民族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只有各民族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只有各民族的团结,才能战胜一切强大的对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要认真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党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和爱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将其落到实处,把党对少数民族的关心送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四是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滞后,人口素质总体偏低,因此,一定要在政策、经济上给予倾斜,大力扶持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帮助贫困人口早日脱贫,增强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打下长远富足的基础。
三、发展民族教育
良好的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受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影响了人口的综合素质。一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解放前的情况自然不必多说,就是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内地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同时,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地方政府在学校布局、师资安排上也很难做到全员覆盖,形成了某些偏远山区教育的盲点。二是学习环境较差,学习意识淡薄。由于语言、家庭、学习环境等的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大都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农村曾有“小人怕读书,老人怕看猪”、“读书耕田两般苦”等说法。加之一些大人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人读书没有多少用,还是在农村老老实实耕田种地或学门手艺板扎一些,所以,即使有条件读书,也不一定学得进去。这种思想直到今天还在一些农村作祟。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农村教育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初中以下已实现了免费教育,不但不再收学杂费,农村学生还有生活补贴,按理说,应当是要好好读书了。但是,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一些农村少数民族孩子的读书热情并不高,家长也不想让他们来读,认为现在大、中专生又不包分配,读出来也没有工作,还不如好好在家干。因此,在某些学校居然会出现一些学生在学期开始时来报到一下,然后就回家了,到学期结束时又来签名领补贴,时间一到照样拿毕业证走人。表面上看来,入学率非常高,学生在册人数也多,人口(年轻一代)受教育程度也不低,但实际上却没有受到应受的教育,产生了一批隐性文盲。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就难以提高。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是一项综合性战略工程,仅靠教育部门是无力解决的,必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方能奏效。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大都被内地大量占用,严重影响了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各级政府要采取一切措施,从学校布局、教学设施、教学人员等方面强化边疆教育,满足边疆人民的教育需求。由于边疆地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一些教师可能不愿去那些偏僻的山寨。为此,政府要因地制宜,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鼓励优秀大学生到边疆、到乡下、到少数民族村寨,为发展边疆民族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还可以采用在当地少数民族中重点培养、定向招培等措施,充实小学教师。也可以采取支教的方式,从州、县(市)相关部门,抽调有教学经验的人员下乡支持教学。二是加大宣传力度。相关部门要结合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深入少数民族村寨,宣传知识致富、科学致富、文化致富的道理,让学生家长领会知识在现代农村经济中的巨大作用,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教导、支持子女努力学习。学校也应联系当地实际,结合政治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激发其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搞好学习。
四、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是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云南边疆人口的综合素质就无法提高,生产力就难有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就难有大的进步,人民生活就难有大的改观,云南软实力就难有大的提升。因此,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地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一是应因地制宜,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先进文化溶于民族节日、民族文化、民族习俗之中,让人民群众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新的文化价值观。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办好乡(镇)文化站,办好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人民群众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提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带动地区文化建设。三是各级政府要将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议事日程,作出规划安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各级财政要根据本级财政的实际,按一定比例划出文化建设专用经费,用以改善文化设施,充实图书资料,开展文化活动。四是要为乡村文艺积极分子创建演出的条件,搭建活动的舞台,鼓励他们创作表现当地生活的各种节目,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宣扬先进文化,提高群众的文化鉴赏力,自觉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树立起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五、打造城市品牌
多年来,云南省在打造城市品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云南风情已作为云南名片传遍全国、全世界。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云南城市品牌的打造仍有若干问题需要解决。如一些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准,地方特色不浓,文化含量不高,缺乏长远战略思考等。以德宏州为例,近十年来,先后推出了“孔雀之乡”、“康体天堂”、“东方珠宝翡翠之州”、“东方珠宝城”、“梦巴纳西”等德宏名片,但总体上看,城市定位仍不很明确,中心城市品牌仍不突出,城市品牌与民族文化联系仍不够紧密,特色仍不够鲜明,难以形成强大的城市品牌影响力。
笔者认为,打造城市品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准确定位。这是打造城市品牌的前提。没有科学、准确的定位,城市经营的主题就不可能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也就比较模糊,自然不可能打造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城市品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位,城市的建设就会没有章法,跟着领导的感觉走,这个领导上台搞一套,那个领导上台又搞一套。前面的领导栽树,后面的领导挖树;前面的领导修路,后面的领导挖路;前面的领导盖房,后面的领导拆房。不但浪费了本来就紧缺的资源,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城市品牌的定位是一个比较复杂、严肃的问题,一旦定位不准,将会给城市建设留下无穷的后患,因此,绝不能由哪一个领导草率定夺,而要在广泛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请内行专家科学论证、讨论决定。一旦决定,就不能轻易改变。如果不改不行,也要由人大商讨决定,绝不能凭某个领导的爱好,随意改动。二是突出特色。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最大的特色就是民族特色。因此,城市品牌的打造必须要溶入当地的民族文化。没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城市,是形成不了品牌的。城市的民族文化不但要体现在房屋建筑上,还要体现在餐饮、客服、游乐等方方面面。例如,德宏城市的民族文化特色,应当以傣族、景颇族两个主体民族文化为主,辅之于傈僳、阿昌、德昂等世居民族文化。要注意突出层次感、总体感和视角冲击力。三是环境创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环境的创新,不但要注意对历史遗迹、文化名人、旅游胜境和神话传说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还要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事业,开展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和建立城市形象标志等视觉识别系统,使城市品牌的理念、风格和形象深入人心,为搞好城市经营,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许如江
F120.4
A
1671-2994(2012)03-0115-03
2012-03-26
杨家府(1957- ),男,云南龙陵人,中共德宏州委党校教授、《德宏论坛》常务副主编。研究方向:文艺政治学和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