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发展绿色经济问题探究
2012-08-15董菊芬
董菊芬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云南 普洱 665000)
普洱市发展绿色经济问题探究
董菊芬
(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室,云南 普洱 665000)
抓住桥头堡战略机遇,化资源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云南省普洱市提出了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市要将发展绿色经济落到实处,就要立足优势,统一认识,营造氛围,提炼发展经验,扎实推进,才能达到目标。
普洱市;绿色经济;优势;困难;措施
201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支持普洱市发挥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重要的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林产业和休闲度假基地”,为云南省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撑。2012年8月,普洱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理念,全市十个县区和各部门都行动起来,如思茅区提出以建设绿色经济核心区为重点打造“森林思茅”、妇联倡导“巾帼绿色行动”等等,但新的发展模式从共识、理念到产业、制度,由地方到国家,由政府、专家到民众,需要一个渐进的进程。
一、普洱市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
1、基础条件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地区,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天赐普洱,充足的光、热、水、土,赋予了普洱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条件。普洱市森林覆盖率达67%,位居全省第三位;人均森林活立木蓄积量81.8立方米,为全国的9.2倍、全省的2.6倍;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个,县级9个,总面积12.84万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313万公顷,拥有高等植物5600种、动物1496种,保存着世界1/3的物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就达58种;被誉为“天然生态公园”和“生物种质基因宝库”,是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最好、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普洱市环境质量一直处于良好水平,各县(区)城区空气质量均达Ⅱ级标准以上,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中心城区绿化率达53%。受低纬、季风和海拔地形的影响,普洱市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特别适宜于居住和休闲度假养生。
2、深厚的文化积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普洱市独具的自然生态魅力是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景观的展现。应该感谢普洱的先民,在长期长途跋涉的迁徙生活,不仅为我们这些子孙保留着良好的生态,更留下根植于这块热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仰、习俗等,成为普洱26种民族绚丽的原生态文化元素。很多少数民族仍保留着拜天拜地,敬山敬水,对大自然原始崇拜,如哈尼族、傣族等民族在寨子的旁边都要留下一座生态特别完好的竜林,任何人不能随意进入竜林,每年都要举行盛大地祭竜活动,以此感谢大自然对人类繁衍生息的恩赐。
3、基础逐步夯实,发展平台初步搭建。航空、公路、水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形成。普洱到昆明高速公路415公里、4—5小时可到达;空中航线305公里、35分钟可抵达。全市有5条主要水陆干线、18条通道通往周边国家。昆明——曼谷高速公路国内段已建成通车,是我国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经老挝直抵泰国首都曼谷,与马来西亚至新加坡高速公路相连。建有国家一类口岸思茅港、勐康口岸,国家二类口岸孟连口岸,较为完善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为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绿色经济发展平台已经搭建,目前全市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1个特色工业园区(景谷),正在筹建4个沿边工业园区(澜沧、西盟、孟连、江城),这就为普洱更好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宽阔的空间和舞台。
4、普洱发展模式,品牌效应彰显。普洱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总结和提升,它克服了很多“老、少、边、山、穷”问题带来的特殊困难,许多经验还应得到提炼和推广。比如在群众工作中,孟连事件上升为孟连经验,破釜沉舟总结出了“三五”群众工作法;创造了矿产资源整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水务体制改革、镇沅拉祜族扶贫开发等备受关注的“普洱模式”;“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世界茶源”的普洱国际品牌、“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城市品牌、“茶叶、咖啡、石斛”普洱“三宝”的产业品牌以及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等正在打响。
5、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发展势头强劲。经过多年的努力,普洱市的产业培植成效明显。茶、林、电、矿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15.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0.2%。目前,全市现代茶园种植面积为140万亩(不包括野生),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4;咖啡种植面积为43.9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2%;橡胶种植面积为146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5;甘蔗种植面积为44.2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10。现在天士力、康恩贝、星巴克等知名企业,富滇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入驻普洱市,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良性发展。
二、普洱市发展绿色经济面临的困难
1、人才紧缺,人口素质偏低。当前普洱市共有165.88万的就业人口,其中112.89万人从事第一产业,14.04万人事第二产业,8.95万人从事第三产业,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虽然有着丰富的劳动力,但就业转移压力增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19年,不足初中毕业水平;25-59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7.3年。劳动年龄内人口中小学、初中文化人口占80.6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6.7%,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占5.5%。全市共有22.51万人才,其中党政人才约占6.9%、专业技术人才约占16.8%(中级以上占46.1%)、企业管理人才约占1.0%、技能人才约占48.6%、农村实用人才约占26.7%,不仅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还特别缺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2、发展不充分,经济增长总体乏力。2011年普洱市全市生产总值为301.19亿元,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在第10位,虽然经济社会得到极大发展,但经济与社会事业、城乡、县区间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协调,导致总体增长乏力。一是按照国家新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目前全市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50万人,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我市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属“直过区”,哀牢山区、无量山区和拉祜族、佤族聚居区深度贫困问题凸显,扶贫开发难度仍很大。二是由于投入不足,科技、教育、卫生等发展相对滞后,2011年全市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低于昆明市(56%)26个百分点,全市电视覆盖率98.1%,卫生机构床位数仅为6878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1.9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卫生技术人员7238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人,其中乡镇每千人口仅有0.67人,60%以上的农村人口仅享受着30%的卫生资源;2011年普洱市城镇化率为32.3%,城市污水及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只达到25.6%和62.7%,政府对公共设施的投入远远不足。
3、相关配套产业不足,发展质量不高。虽然普洱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5+6产业集群,但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相关产业发展不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大部分产业为资源性企业,资本、技术投入不足,表现为茶叶卖毛茶、咖啡卖咖啡豆、橡胶卖胶包,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物流、仓储、信息等配套产业发展不足,集群效应没有展现,更多表现同类企业的集聚。在各类企业中都存在体量小、规模小、个头小、恶性竞争等问题,出现“公地悲剧”,影响普洱品牌。目前全市有非公经济73726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户,只有1户进入全省100强企业。以茶产业为例,全市茶叶初制所1099个,其中绿茶精制加工厂155个,普洱茶加工厂208个。在140万亩的现代茶园中,无性系茶叶良种面积71.28万亩,有茶叶认证面积8.78万亩,绿色食品茶叶面积8.44万亩,无公害认证面积28.78万亩。
三、加快普洱市发展绿色经济的措施
1、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建设,最终目的还是实现生态家园的建设,让生产、生活在普洱的每个人都感到幸福快乐。因此,应促成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公众发展共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推动、公众参与的格局,把共识转化为自觉行为,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中。(1)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在制度上要做出安排,包括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支持,金融政策的扶持,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为绿色发展提供清晰、长期可信赖的金融刺激和公平规范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地方政府致力于营造绿色发展氛围,积极支持开展各类活动,唱响绿色发展的主旋律。围绕绿色发展,将资源效益、环境影响作为考核指标,发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行政资源,树立发展典型,促进绿色发展,培养绿色价值观念。(2)企业主体作用。绿色经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企业主动性的发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绿色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商机,通过绿色发展,争取国家扶持,获取良好的经济收益和公众形象;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树立低碳、清洁、循环利用的示范,从产品开发、生产、处理、营销到回收利用,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增加绿色技术研发的投入,培养绿色技术研发队伍,建立绿色创新人才激励机制。(3)社会推动,公众参与。各类社会组织要成为环保科普和绿色教育的主力军,倡导生态文明,培养大众的绿色消费意识,转变公众的生活、消费行为,以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为和谐绿色普洱提供持续动力。
2、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为普洱市发展绿色经济创造有利条件。(1)优惠的财税、金融、产业政策。财税方面,要争取试验示范区建设期间实行国税先征后返政策;制定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享受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重点扶持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办企业执行企业所得税免二减三政策。金融方面,要促使金融机构针对实验区建设,在贷款授信、额度、审批手续、跨境结算等给予支持。产业方面,对申报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公共交通、生态恢复、建筑节能等项目,政府要优先给予立项和审批,给予更加优惠的资金、技术等支持。(2)灵活的土地政策。适当放宽试验示范区城镇建设土地征占用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林地保护限制,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3)优惠的生态补偿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将普洱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纳入国家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争取国家在普洱设立综合保税区,批准龙富通道为国家一类口岸,为普洱发挥区位优势,强化与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商贸、物流、文化交流搭建良好平台。同时,适当放宽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审批,授予省政府跨境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品自由贸易,跨境旅游、文化交流等部分对外谈判职权,支持建立中国(普洱)—越南(奠边府)—老越(丰沙里)三国边境经济圈。
3、加大政府的公共投入,奠定普洱市发展绿色经济的坚实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特别是基础设施。它不仅是一个区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企业、公众从事生产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区域的重要资本。一是拓展政府的融资渠道和种类,通过拍卖、转让、授权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本,吸引增量资本进入,提高区域基础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二是要运用市场力量来兴建、维护和经营基础设施,改进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三是要加大政府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林业发展、新能源研究和农村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绿色发展投入,并对参与绿色投入的组织、企业、个人予以优惠和补贴的鼓励。
4、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发展活力。一是要坚持生态立市,强化生态治理,奖励生态恢复,建立健全天然林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二是为打造云南低碳经济试点核心区,要在普洱市工业园区开展排污交易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交易政策与总量减排的衔接机制,探寻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征收环境税等。三是要创新绿色产业用地、规划、项目审批等机制,建立绿色环保地方法规、绿色经济考评机制等,建立区域绿色经济合作机制。四是开展跨境绿色经济试点,扩大沿边跨境绿色经济规模。五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构建绿色工业体系,限制“三高”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六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物流、节能环保服务业等,尝试实施生态、低碳、绿色等普洱地理产品的标识和认证,叫响普洱市绿色品牌。
5、强化科技人才支持,提升发展水平。一是要重点围绕普洱市茶健康保健功效、小粒咖啡选育和加工、生物医药开发三大领域,建立绿色科技创新的研发体系。二是要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研究会等民办组织的作用,发展农村科技示范户,建立绿色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是发挥当地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培养职能,争取在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委托培养,加快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争取省级和国家专门配备急需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建立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体系。四是争取国家适当提高对普洱市的艰苦边远地区的津贴补助标准,对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责任编辑:陈文兴
F127
A
1671-2994(2012)03-0112-03
2012-03-21
董菊芬(1972- ),女,云南宁洱人,中共普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