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2012-08-15姬信昌
姬信昌
(中共怒江州委党校,云南 六库 673100)
怒江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姬信昌
(中共怒江州委党校,云南 六库 673100)
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怒江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加强怒江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怒江州;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问题;对策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近年来,怒江州、县、乡党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州7个农村基层党总支、269个党支部、1528个村党小组,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广大基层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领导水平有所提高,但还面临着一些新困难、新问题。
一、怒江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怒江州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的傈僳族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为1.47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449.5公里,辖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和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有29个乡(镇)、256个村委会、13个社区、2805个村民小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总人口为53.43万人。州内居住着傈僳、独龙、怒、普米、白、藏、汉等22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达87.65%,比例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州内基督教、天主教、藏传佛教等多种宗教并存,信教群众超过12万人。2011年底,全州有47个党委,5个派出工委,806个党组,40个党总支,1006个党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有7个党总支、269个党支部、1528个村党小组。全州共有党员26211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有23267名,占全州党员的88.8%;农村党员有12038名,占全州党员的45.9%。农村党员中,少数民族党员有11389名,占农村党员的94.6%。
1、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感召力不强。一是怒江州许多村的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多数村是“空壳村”,无集体经济积累,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经济是基础,是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凝聚民心的依托。无钱办事,就会变得无所事事。二是少数农村党支部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找的路子不准、办法不多,特别是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到位,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充分。三是部分农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在服务发展大局上不尽如人意,在具体工作中,只有致富愿望,没有致富思路,工作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部分农村党支部组织活动不足,少数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党员不按规定参加组织生活,不按规定缴纳党费。
2、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低。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作用难以发挥,有的农村党支部不注意培养青年干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缺乏的问题较突出,有些村出现班子“不调整不行,调整又无合适人选”的现象,加之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不稳定,导致农村党支部形不成核心,聚不成合力,有的甚至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二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难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简单,组织协调能力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组织观念弱化,“双强双带”能力不强。三是少数干部不注重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总感到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敢用、不会用,对搞好农村工作缺乏应有的信心和勇气。
3、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管理方式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怒江州外出务工的农民党员多,流动性较大,党员集体活动难以开展,党内生活制度有时流于形式,使党支部与党员思想之间出现了断层,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难以落实。目前,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方式往往与党员个体特点不相适应,导致流出地党组织很难准确掌握其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流入地党组织也很难为其搭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使党组织的凝聚力受到一定的影响。
4、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州村社46岁以上的党员占40%以上,而且,这些党员中大部分是小学文化程度,他们主要是上世纪60、7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发展起来的党员。近年来,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发展年轻党员难,党组织内新鲜血液少及外出流动党员多,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党员管理难度大,致使党的少数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有些农村党员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机遇意识,思想守旧,带头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落后于当地一般群众,有的甚至成为社会救济的对象,更不用说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先富起来的个别干部,有的带富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有的甚至担心参与的人多了会影响自己利益,造成带富能力发挥不突出,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党员求知求富的实际需求。
5、村级组织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村务公开”等制度,但相一部分村级党组织,只是将制度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用于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已,实质上不重视党员的学习,不组织党员活动;一些村干部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上敷衍了事,村级事务透明度不高,直接影响了村民对村党组织的信任度;有的村在决定重大事项时,村支书记说了算,不征求其他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意见,村级事务决策不民主,导致“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同虚设。
6、村干部的保障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从目前来看,村干部承担着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繁重的工作任务,但报酬普遍偏低,大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干部报酬每月仅靠上级财政支付的几百元钱。正因如此,相当一部分村出现了“没能力的人想当村干部但干不了、干不好,有一定能力的合适人选又大多不愿意干”的尴尬局面。由于村干部不是国家公务员,只有极少数有学历、业绩好、年轻的村支书或村主任能通过考试渠道成为公务员,其他人员干得再好,在政治仕途上也没有升迁的机会。有些村干部在村里默默无闻地干了几十年,年纪大或其他原因离任后只能享受微薄的生活困难补贴,而大多数村干部由于干的时间不长或连任时间没有满10年,离任后啥都没有。
只有把握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并保证他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核心地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不具备“两手抓”的素质,农村党建工作摆不上位置,削弱了党的领导,造成了实际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二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对党建理论学习不够,研究不深,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思路不清,目标不明;三是对党建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党建工作是形式化的软指标,就党建工作而抓党建工作,没有创新举措;四是对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挑战认识不足,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五是财力投入不足,农村经济发展不快,农村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抓党建工作缺乏自信,没有开拓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二、加强怒江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农村党建工作。要始终坚持在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中谋划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及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一是要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及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二是要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
2、选好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队伍建设。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以基层党支部书记为班长的一班人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农民群众来贯彻落实。支部书记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地位,是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核心,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是带领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带头人。因此,一是必须强化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工程,做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必须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党员,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对于有效地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的素质,激活村级经济,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注意培养选拔“双强”村干部。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办事公道正派,党员和群众拥护为基本条件,同时要体现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把那些有能力带领群众面向市场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党员选拔上来。三是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
3、健全机制,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制约机制是一个包括制度规范、监督措施、惩戒手段三个部分的系统工程,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善用惩戒手段,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自觉将其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加强党内监督,发挥党组织和纪委的作用,用党的纪律约束村级党员干部。二是要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要努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大力倡导“四议两公开”,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村规民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建功立业。要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任期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并公布于众,让村民来监督、评判村干部;要制定考核奖罚办法,联绩计酬,奖优罚劣,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结合起来;要大力提高村干部的基本报酬、离任村组干部的生活困难补助,打破年龄和学历限制,从制度层面上积极探索优秀村干部的晋升渠道,保障“会想事、能成事、办好事”的优秀村干部进入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队伍,进一步丰富用人“三个不吃亏”的内涵,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充满活力的机制。
4、狠抓作风,切实保证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健康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能否搞好,与上级党组织的导向紧密相关。导向正确,就能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学习有榜样,奋斗有目标,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一是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保证落实过程中始终不走样。二是基层干部要以为群众谋利益为最大追求,要从“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等方面履行干部职责。办事时要考虑是否合乎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是否能够长久受益和可持续发展,是否合乎有关政策规定;既要讲客观需要,又要讲实际可能;既要强调尽心竭力,又要注意量力而行。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达到主观与客观、需要和可能、动机和效果的科学统一。如果盲目或勉强去办那些不应办也办不好的事,反而会因图虚名而招实祸,加重群众负担,影响干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5、创新载体,调动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广阔空间。新时期的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只有采取灵活而又丰富多彩的新形式、新方法,才能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和效果。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多开展一些结合和服务于农村经济的主题活动,这样,既可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党建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又可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如开展“双强工程”、“结对帮扶”、“三级联创”、提合理化建议和开展各种目标管理活动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无论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还是对农村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还要不断深化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强化对党的宗旨的理解,提高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认识,增强搞好农村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形成敬业、爱岗、奉献的良好风尚,重塑党员干部形象,努力把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在党内有很强的凝聚力,在农民群众中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领导和推动农村各项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的战斗堡垒。
责任编辑:刘建文
D267.2
A
1671-2994(2012)03-0085-03
2012-02-27
姬信昌(1960- ),男,云南昌宁人,中共怒江州委党校副校长。研究方向: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