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十八大报告的重大历史性贡献

2012-08-15刘晓钟张文雅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特色科学建设

刘晓钟 张文雅

我们党的十八大干了三件大事情,一是审议通过了党的十八大报告,这是我们党的行动纲领;二是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大法;三是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核心。三件大的事情在国际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现阶段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十八大的文献很多,核心文献有两个:党的十八大报告和 《中国共产党章程》。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的丰富内容。十八大报告篇幅较大,将近3万字,自身分为12个部分,可以理解为四大板块:开头语和前两个大问题是第一板块,可以叫做总论;第3—8个大问题是第二板块,叫做战略部署;第9—11个大问题是第三板块,叫做基本保障;第12个大问题和结束语是第四板块,叫做根本保证。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和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这些重大历史性贡献,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鲜明主题的灵魂所在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党的十八大主题明确回答了旗帜、道路、指导思想、精神状态和奋斗目标等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这是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国家发展的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总要求,体现了中央对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承担的历史使命、面临的历史机遇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报告用82个字宣示大会主题,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主题可以分为5个层次来理解:

1.举什么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十八大报告对“旗帜”的论述更深入、更全面,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

2.走什么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瞻望实现民族复兴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共同意志。

3.以什么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4.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这16个字,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总体要求,提纲挈领,必须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过去我们依靠这16个字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后也必须坚持这16个字,才能继续高举旗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5.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 “建设”到 “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5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历史定位的现实基础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这是十八大的重大历史贡献。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过程。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的过程。必须看到,要使科学发展观真正为全党同志所掌握、并真正贯彻到各项工作中,还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4]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凝结着我们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因此,我们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5]这里首次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十七大报告明确评价科学发展观有两句话: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个评价就标志着科学发展观指导作用的确立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但是,规范的表述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党章在表述党的指导思想时用了这样一句话:“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6]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又一次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层面上来理解和把握:

1.从实践的视角来看。任何伟大的理论都产生于伟大的实践。实践需要理论,实践呼唤理论,所以我们从实践的视角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十八大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7]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凸显,广大人民利益需求不断拓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突出表现为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以宽阔的世界视野、先进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求实精神、深邃的前瞻意识、坚定的人民立场,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探索在激烈国际竞争、重大社会转变、复杂利益格局条件下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越来越得到高度认同,已经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2.从理论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这30多年,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30多年。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不断地随着实践创新而推进理论创新的10年。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实践创新而形成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以其创新的理论成果、重大的理论贡献、独特的理论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添了新的魅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提炼了新的结晶,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篇章。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为根本支撑,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基本方针,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精神实质,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推进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报告进一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新的历史定位,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从精神实质的视角来看。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8]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过去的简要表述是三句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思想路线的形成首先是毛泽东同志提出实事求是,接着是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样就形成了三句话的思想路线。但这次胡锦涛同志又提出求真务实,并且和前三句话联系在一起。这也预示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将要进一步丰富。其实,胡锦涛同志早在2004年初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就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贯制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9]“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科学发展观产生、实践和完善的过程中已经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科学发展观形成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其科学性、先进性、正确性得以充分印证。今后,全党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应当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

4.从贯彻落实新要求的视角来看。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10]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做到“四个更加自觉”: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些年来,全党对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不断加深,科学发展的实践不断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在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上下功夫,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着力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下功夫,着力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下功夫。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鲜明主线

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1]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内在联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 “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了“三个没有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并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这些新观点、新论断,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

1.“一面旗帜、三项重点内容”的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四个关键词: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可做这样的理解:我们这些年一直强调所高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包含有三项内容:“道路” 加 “理论体系”加 “制度”。现在国内外、党内外最关心的就是中国下一步怎么走。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同时又进入了改革攻坚期、矛盾多发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还应该加上一个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局势的巨变期。在如此复杂的形势下,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共产党下一步怎么执政,向着何处走,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所有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举什么旗的问题。这面旗帜的内涵就是报告中所提出的三个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干的三件大事,或者说三项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十八大报告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今后执政就是高举这面旗帜。可以说,这就是十八大报告的灵魂之所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进行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2]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丰富发展,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的阐述则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4]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作了全新的表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5]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 “行动指南”,制度是 “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6]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首先,要有高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度自信来自于历史根基,高度自信来自于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扎根于发展创新的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认识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三个维度努力。缺少任何一个维度,对它的认识和实践都会陷入片面。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道路、理论和制度,需要继续披荆斩棘,不断开拓新境界。其次,从“八个坚持”的视角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分别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条,不仅条条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而且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对于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长期指导意义。

四、“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新布局的框架支撑

布局就是路径,布局就是指向。“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出发,依据时代变化和国情发展的要求,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的、基本的内部组成方面及相互关系的总体性认识和由此做出的宏观的、战略性工作部署。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规划的起点,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 发展为“五位一体”,布局更加完善,思路更加清晰,任务更加明确。“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提供切实保障,也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1.“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拨乱反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与此同时,邓小平深刻地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在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进一步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原来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扩充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章。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期待,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纳入总体布局,拓展为 “五位一体”。

2.“五位一体”的内在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近些年来,由企业发展带来的一些环境问题招致群众不满,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这其实就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解决政治建设方面的问题,需要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在为政治建设打基础。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运用经济建设的方法,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就应当创建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生产方式当中,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各个方面。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比如,要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3.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探索走出一条发展与环保相得益彰、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新路,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总体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经过10年来的科学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这一总体布局,还宣示了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决心和毅力。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事实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今年7月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镇海陆续发生民众因担心环境被破坏而反对工业项目上马的群体事件。环保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环境问题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一起,成为中国当下引发群体事件的“三驾马车”。只有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才会不断减少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事件,也才会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党的建设新格局的根本保障

十八大报告从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高度,拓展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崭新视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又作了重点阐述,十八大报告再次以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题来统领整个党的建设部分,使这个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的建设规律的重要体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归根到底是要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实现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这就是:“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8]这一总体要求阐明了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五大建设、四自能力和一个目标。

1.“一条主线”的新内涵。十八大报告强调以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与以往的要求相比,十八大报告强调了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近年来,我们党在实践中提出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命题,强调要从保证党永不变色、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为保持党的纯洁性而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把“纯洁性建设”首次列入党建主线,是我们审时度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重要措施,这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更能为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实践证明,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只要始终保持、发展先进性纯洁性,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就会有崇高的威望,党和人民事业就兴旺发达。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既是我们党对过去91年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也体现了党在新时期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大扩充了党的建设的内涵,回应了“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2.“两个坚持”的新方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显示了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更多强调的是态度和决心。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更多是一种精神和思路。解放思想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党员干部锐意进取。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政党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从新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到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之中,为的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其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其基本的要求就是,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在今天看来,党的执政地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3.“五大建设”的新布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颇有深意的是,两个“五位一体”都有一项具有净化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健全和完善反腐制度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以构建廉洁高效的政治生态为目标,实行阳光用人,坚持铁腕治腐,强化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党员干部廉洁、守法、干事的风气,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方面是关键,组织方面是根本,作风方面是重点,制度方面是保证。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和相得益彰的关系。反腐倡廉建设的内涵就是严防严惩各种腐败、倡导廉洁从政的一整套约束机制和导向机制。思想建设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反腐倡廉建设为思想建设提供实践基础和典型案例。组织建设为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和干部后盾。反腐倡廉建设有助于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作风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风气导向。反腐倡廉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可靠保障。反腐倡廉建设能够不断丰富制度建设的内容,制度建设有利于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形成长效机制。

4.“四自能力”的新表述。强调提高党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是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体现,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上的高度自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随着形势的发展,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应不断赋予时代特征,体现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当前应该着力增强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5.“一个目标”的新论断。强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提出新要求。党的建设总目标主要是要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曾提出过不同的党的建设总目标。十八大总结新的经验,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要求。这一新表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定位,又提出了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新要求。所谓“学习型”是党的建设基础性工作;“服务型”更加诠释了我们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新型”还是指坚持解放思想,推动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将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2][3][7][8][10][11][13][14][15][16][17][18]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2-11-18.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4-09-20.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1090.

[6]十七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Z].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1.

[9]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1-15.

[12]十七大报告读本[Z].人民出版社,2007.11.

猜你喜欢

特色科学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科学拔牙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