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阶段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思考

2012-08-15李淑兰钟晟宗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民主群众

李淑兰钟 晟宗 妍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现阶段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思考

李淑兰1钟 晟1宗 妍1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密切党群关系是我党斗争和执政的法宝。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构建和谐稳固的党群关系,始终是我党坚持不渝的基本方针,它既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阶段我党要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和谐党群关系;党的建设;健全民主制度;转变思想观念;纳入政绩评定;畅通民意通道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大篇幅阐述了党群关系问题,深刻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前提和保证。近百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他说:“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密切党群关系是我党斗争和执政的法宝。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构建和谐稳固的党群关系,始终是我党坚持不渝的基本方针,它既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现阶段我党要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政党和国家的建设,最终都取决于民心向背。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最终执政,都是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现阶段,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对我党的建设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拥有更坚实的阶级基础。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广大党员来源于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强盛而奋斗牺牲,最终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地发展壮大,就要不断地吸收新鲜的血液。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使中国共产党有更坚实的阶级基础。

2、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巩固自身存在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也就成了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如在执政的过程中脱离广大的人民群众,违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基础。

3、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把握改革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党的前进和发展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曾指出,在党制定路线和政策时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邓小平也多次指出,改革开放中的许多新事物新现象,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人民群众发明的,我们只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吸取力量,把握继续改革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干部没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没有把党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转变为执政优势。

1、影响党群关系的关键问题是利益的分配调整问题。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拉开了人民群众之间收入的差距。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贫富之间的差距似乎在日渐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态度和对政府执政的认同感,势必导致社会公平问题凸显,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党群关系。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并有效地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及和谐的社会。

各地在发展经济中,有些党员喜欢与“富翁”打交道,“唯金钱至上”,把招商引资作为主要工作,对群众却不愿多接触,对群众的疾苦更是不闻不问,对群众的正当要求也不理不顾,在拆迁、征地、企业改制等工作中“与民争利”,激化矛盾,致使群众寒心、失望,损害和谐的党群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现阶段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环节。

2、影响党群关系的根本问题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宗旨所在,为谁工作是一个根本问题。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高举为人民服务的大旗,遵循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新时期,有些党员干部在和平的温床上,忘记了这一重要宗旨,把为人民服务丢到脑后,把与群众的密切联系看成无所谓,甚至是负担,一切行动对上负责,只要领导说好,不管群众看法。有些党员干部没有落实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还有些党员干部在作决策、定规章、上项目时,根本不走群众路线,不听取群众呼声和心声,热衷于搞行政命令,没有靠民执政、执政为民的理念。

3、影响党群关系的方法问题是党倾听群众呼声的通道畅通问题。信访是群众反应问题,表达心声的途径之一,接待来信来访并妥善处理是一个党组织应该做好的基本工作,这是“民声通道”。现在信访工作却存在大量的问题,许多能通过其它途径解决的问题也一并来信上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部门处理问题的推诿拖拉。而这一信访途径,有时却也不通。有些党员对群众所反应问题的态度冷漠甚至置之不理,对有些问题欺瞒打压,导致群众不断向上级组织上访,随着上访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就会越来越低,最终致使基层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

网络现在也日益成为群众和党组织沟通的一个重要通道。政府网站多有建立,电子政务也日益盛行。可有时打开政府网页,时间还停留在若干年前建立的时间,最新的动态和政府公务工作均没有更新,至于热线、信箱等更是形同虚设。

三、现阶段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能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统筹兼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众的利益,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一)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党内外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路径,就是大力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在政治上,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逐步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和完善与密切党群关系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要充分发扬民主,畅通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尊重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以民主促联系,增强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通过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广大人民群众吸引到党的周围,要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以民主集中制来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解决各种矛盾,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于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要保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将人民代表的日常工作做到最好;坚持和完善差额选举制度,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使国家的立法、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二是要以扩大民主为改革方向。人民群众要参与选举、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监督,这是宪法所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要从制度层面上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使基层真正选举能代表自身利益的代表,让他们通过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合法的程序去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三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把政治参与同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推行决策咨询制度;健全决策协商和协调机制,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

(二)转变思想观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党的各级组织,必须从传统的行政化定位回到政党服务化功能定位上来,发挥利益整合功能。一方面切实发挥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群众的功能,另一方面,必须改变传统领导方式,走出单位“堡垒”,走入社会,走向基层,走到群众中间,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转变作风。要通过党内长期的理论教育强化他们的党员意识,帮助他们在思想上真正弄清“入党为什么”的问题。在政治上,尊重民权;在经济上,维护民利;在思想上,凝聚民心。目前有些干部一切惟上不顾下,成天琢磨上级领导有什么新意图,对基层单位和群众的要求和困难不闻不问,这种思想和做法势必导致不把群众放在眼里。要转变思想观念,要将自己的公仆身份牢记,要将群众上访变成亲自下访,倾听百姓的呼声。努力实现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各项目标。

1、彻底解决温饱问题。目前,我国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还有两千多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因此,必须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按照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和城镇低保人群的收入,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的问题。

2、探索新的医疗体制。及时、方便地治病,是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在,是民生的重大问题。当前,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就需要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适合国情的新的医疗体制,完善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形成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竞争有序、投资多元的医疗服务体系。

3、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没有就业,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就没有保障,社会也就难以安定。目前,城镇就业压力大,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城市人口就业不充分,农村产业作业人口缺乏。为此,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三)纳入政绩评定,建立群众评价机制。

现在有些干部,工作务虚不务实,不是投入精力真抓实干,而是热衷于出花样标新立异,为了“政绩”,不惜“杀鸡取卵”、劳民伤财。在干部任用和对干部政绩的考察中,各级组织必须将群众的评议纳入其中,并且成为重要的一项决定指标,而不是走过场,无所谓。一是要在干部考察评议中要很好地坚持群众路线。让干部的升迁去留都取决于群众满意不满意及满意的程度。在考察评议干部时,增加透明度,采纳群众意见。二是对干部使用的群众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杜绝干部在任不作为的现象,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对干部工作的监督,量化指标、听证和问责,使广大群众对干部业绩说了算,对干部提拔重用说了算。在考核目标上,要从“唯数字论”向“群众受益”型转变。既要看当地整体发展水平,又要看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不是与整体发展相适应;既要看当地的经济实力,又要看当地的社会事业整体水平;既要看当地的横向发展,又要看他们跟自身比的纵向发展,避免因干部使用上的导向错误而造成干部工作重心的偏离。

(四)运用现代方式,畅通社情民意通道。

畅通的联系渠道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必要条件。保证渠道的畅通也是维护和谐党群关系的途径之一。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加强意见和建议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反馈互动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1、传统通道。重视信访通道,及时接受、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对待,不敷衍了事;认真听取党代表、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呼声,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就代表基层群众;在每一项重大决策出台前,一定要征求群众意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决策的第一项重要参考,把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现代方式。目前,互联网发达,政务公开盛行,许多民情民意能直接反映到网上,也有许多事是通过网络才了解的。要通过政党网站在网页上及时准确地公布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回应网民提出的问题和意见,通过微博平台,积极与网友互动。我们呼吁政务公开,就是要敢于接受群众的监督,就是要敢于面对媒体和人民的质疑。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党政机关都有自己的网站,有些领导干部也开了微博,但我们更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它们成为摆设,成为考核标准里一项已经完成的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基本前提。要以加强党的民主建设为根本途径,以改善干群关系为重点内容,以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关键,努力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2-53.

D262

A

1672-4445(2012)08-0021-04

2012-06-04

李淑兰(1962-),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钟晟(1974-),女,广东兴宁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与法学研究;宗妍(1974-),女,江西南昌人,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民主群众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式民主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多让群众咧嘴笑
生态民主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