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2012-08-15杜小三
杜小三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西部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杜小三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当前,西部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要认真分析现状,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
西部农村公共服务现状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随着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我国西部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然而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西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滞后,已成为直接影响农村发展的瓶颈。“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因此,提高西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公共服务概念和分类
近年来,作为服务型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服务与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三项政府职能并列。一般来说,公共服务就是指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公民(及其被监护的未成年子女等)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具体表现为满足公民生存、发展、生活以及从事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某种直接需求的、有国家权力、政府行为和国有资源介入的社会生产过程。
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公共服务可以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服务等。基础公共服务是指为公民提供从事生产、生活、发展和娱乐等活动都需要的基础性服务,如提供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经济公共服务是指为公民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如科技推广、咨询服务以及政策性信贷等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公民的生存、生活、发展等社会性直接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如公办教育、公办医疗、公办社会福利等;公共安全服务是指为公民提供的如军队、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服务。
二、当前西部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农村公共服务主要指提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服务,为农村居民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保障。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在农村教育、医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从支出总量来看,全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2011年国家累计投入近3万亿元。加大对农村路网、电网建设补助力度和农田水利、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现“两免一补”政策,建成一批寄宿制学校,切实保证农村学生正常入学;基本实现“新农合”全面覆盖,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医疗难”问题;“新农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成为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家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远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县级政府的农业支出仅占财政支出的6%左右。与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相比,西部农村公共服务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设施落后
西部农村多数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建设水平低,导致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各方面流通难度加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交通。交通是基础设施中最为基础的设施,目前西部农村交通设施存在路网密度、通达水平低,道路等级、质量差,建设资金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虽然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但相当多的农村公路损毁严重且基本无专业维护,农产品外运成本和农民出行成本大。
2.电网。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力量不足,目前农村生活用电网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对于农业生产用电的农网改造却难以开展下去。部分线路、设备严重老化,供电能力低、电力弱,线路电耗高,农用电费居高不下,大大地增加了农民负担,限制着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3.饮水。我国70%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几亿农民的身体健康。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全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但目前仍有3.23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各类饮水水质不安全的有2.27亿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以及供水保证率低的近9600万人。
4.环境卫生。新农村建设虽然已经推进几年,但由于受传统生活、生产习惯的影响,同时西部农村环境卫生保持经费几乎为零,农村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大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差,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低
由于城乡“二元制”结构的长期存在,国家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投入有限,西部农村文化服务水平低,教育发展水平落后。
1.文化。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西部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几乎没有对文化人才的投入,也几乎没有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经费,绝大多数是只管“建设”,不管“运转”,呈现明显的“重投轻管”的特点。有些偏远地区甚至至今未通有线电视,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
2.子女教育。尽管国家“两免一补”及“一费制”等政策的落实,减轻了农民在义务教育方面的经济负担,缓解了农民子女义务教育上学难的问题,但对西部农村地区而言,农村义务教育正从“上学贵”陷入另一种困境“上学难”。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好多乡镇只有一所完全学校。大部分农村家庭负担不起一定的伙食费和住宿费(目前只实行了营养午餐计划),许多农村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上学路上奔波,两头摸黑;参加寄宿的学生又小小年纪即离开父母独自在校学习、生活,缺乏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条件艰苦、待遇低下使农村教师流动性相当大,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低下。
3.职业培训。目前西部农村开展的职业培训还大多为农技部门的种养殖技术指导,针对农民的法律培训和农民外出务工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少之又少,更未形成长效机制。
(三)医疗水平差
2003年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开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医疗人才缺乏。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乡镇卫生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6%,中专生53%,34.4%为高中以下水平。基层村卫生室的近百万名村医基本未接受过必要的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现象仍然存在。农村医疗人才严重缺乏,医疗水平低下,难以具备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救治、控制能力。近年来西部农村频发的医疗事故相当大部分是由于从医人员水平低下造成,农民看病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医疗条件落后。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科室设置不全,设备老化,急、难、险、重病症无法诊治,甚至对一般疾病的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村级卫生室条件更差,很多为村医住房改建而成,只有基本医疗器械,农民群众对基层卫生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意见很大。
3.农民看病成本高。由于基层医疗单位诊疗水平低,医治条件落后,许多农民选择到县一级医院或更高级医院诊治,无形中增加了看病成本。
(四)劳动就业指导力度弱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但在西部农村大多数农民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部分甚至为无目的地走一路找一路,事先对企业和将从事的工作了解不充分,对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也不强,农民工侵权事件时有发生,政府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更难主动为农民工维权。
(五)老龄化问题及留守问题严重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突出,“留守人员”成为农村社会新阶层。农村老龄化严重,目前,全国农村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针对农村出现的新阶层新问题,相应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程度还很低。
三、对策建议
针对西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现状,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继续加大国家对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西部农村由于自身条件较差、实力薄弱、历史欠账较多,仅仅依靠民间的资本和西部地方政府没有实力解决这一问题,因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必须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来完成。加快主要干线建设及电网改造、饮水工程和环境整治,同时,合理吸收外来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硬件条件。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输血固然重要,但让自身具备造血功能才是根本之道。要摆脱西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困境,一方面离不开国家资金、政策的支持,但也不能因此沉湎于“等、靠、要”的消极状态。必须立足地方实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只有不断壮大地方财力,农村公共服务才能获得长期而又稳定的财力保障,也才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从根本上解决留守问题。
3.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三大”文化工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文化信息和电影服务网络,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不仅要确保中央业已确定的三大农村文化项目的建设与完成,还要建立保证这些项目长期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公共文化产品需求。支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引导建设兼有体育健身与文化活动功能的村落公共活动场所。进一步送书下乡,送法下乡。
4.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加大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尽快全面启动农村安全校车运营工程,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远、上学难的问题;加强西部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医疗交流与合作,定期开展大医院基层巡诊活动,免费为农村地区提供师资和医务人员培训,促进西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5.加大农村技能培训力度和社会保障程度。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规模,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提高西部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
[1]赵黎青.什么是公共服务?[N].学习时报,2008-07-17
[2]龙兴海.农村公共服务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陈海勇.农村公共服务,农民最需要什么[J].当代贵州,2010,(16).
[4]陈崇林.新农村建设和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国春
book=87,ebook=88
D63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2.04.26
1009-6922(2012)04-87-03
2012-09-06
杜小三(1975-),女,四川乐山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