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影、视、戏作品中的儒家伦理精神

2012-08-15梁昌德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儒家伦理道德

梁昌德

(中共乐山市市中区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中国影、视、戏作品中的儒家伦理精神

梁昌德

(中共乐山市市中区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以儒家伦理精神为主流的传统中国文化,对中国电影、电视、戏剧的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影视戏伦理片的各个历史时段。它主要表现为以家庭之间人际矛盾和戏剧纠葛为线索的叙事结构、以家庭矛盾反映时代历史变迁的处理手法、长时段的时间跨度、悲剧化的格局、贤良女性作为悲剧主人公形象等方面。这些特点是中国影视戏作品中独有的,是与儒家文化背景分不开的。

伦理精神儒家文化影视戏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历程中,道德伦理片是一个主类型。

中国电影的类型开拓是不平衡的,和美国电影有差异。美国电影是从产业化运作出发,经过一个世纪的持续经营,形成了各种类型平衡发展的格局,而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不同类型的影片相继轮替和更新,电影类型概念也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变迁。中国电影则是个别类型长期持续,而有些类型则短缺或断档,尤其是在中国大陆,电影类型的全面发展曾一度中断,直到90年代后期,才从产业经营的战略着眼把全面发展类型电影重新提上日程。

然而,中国电影在百年进程中有两个类型却得到了贯穿性的延续,这就是以儒家精神为背景的道德伦理片和武侠片。这种历史现象反映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传统和以侠义精神为民间传统的中国文化对电影电视有巨大的影响。而道德伦理片的世纪传承,更突显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生生不息。它展现了20世纪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亦不因两岸三地的政治分离而有所中断。作为民族主流文化标志的道德伦理片,无论在中国内地,还是港台地区及海外华语影视业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一个艺术上成熟、丰富的主要电影类型。

一、儒家伦理精神的特点

儒家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儒家理想是中国文化规范个人去实现自我的理论。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的理想结构中,国与家是同质的。家国春秋,以身事孝,忠于事君。家是国的微型形式,国是家的扩大规模。家和国是中国人行为的两个层面,也是情感抒发中相互紧密关联的主要层面。因此,儒家的自我实现道路,就是由自我完善的道德之身去建立一个有序而温情的家庭,又投身与社稷、奉献于君王去建立一个完美的政治社会。

儒家的道德理论是人世的、世俗的理论,它十分重视纲常秩序之下的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各守本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人际伦常秩序的实现来获得的。因此,儒家的主体性定位不是个体独立于家国的主体,而是完全有别于西方的个体独立性,在家国利益的实现中奉献自我的集体主体性,也即自我实现和文化实现合一的集体主体性。

而且,儒家的自我实现理想主要是以男性价值为标志的。中国文化在封建时代是一种明显的男性文化。妇女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庭,成为女性人格理想和人伦价值的最高体现。恪守闺房、略知诗书、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这种否定女性独立人格的文化束缚潜藏着女性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

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原形的人伦关系图式,不仅反映的是一种人伦关系的类型,还蕴涵着家庭情感扩展和上升为一般社会情感的内在逻辑,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家庭血缘关系的放大,社会一切伦理道德自然就是处理家庭关系、亲情原则的扩展。亲亲为仁,从兄为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父慈子孝推演出君仁臣忠,由友推演成朋友有义,加上夫义妻顺,就构成了社会的基本伦理,在以家庭为基础的传统伦理环境中,人情主义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法则来处理社会伦理关系,调整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就起着社会向心力的作用。当然,将血缘情感泛化和扩张,使之具有社会政治意识的功能,最终的结果是政治伦理化,以伦理情感取代政治意识。这必然导致一种虚幻的伦理实体。说其虚幻,是指对于这个实体中的多数成员而言,它是一种虚幻的伦理理想,而不是使其幸福的社会现实,在这种虚幻的伦理理想的追求中,理性、个人权利与利益都处于次要地位,甚至被伦理的情感所淹没。同时,传统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同构性,源于宗法社会结构的单一同质特征。这种由宗法血缘关系推演,由亲情扩展而成的农业社会伦理,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面临挑战,必然催生种种新形式的伦理表相。

并且,儒家的伦理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由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亲情,推己及人以至于物,形成了即戏剧的品格,成全了儒家对人的真切关爱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现实性。

比较明显的就是,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及历史使命感也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忧患意识就是常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面对人生困境奋斗不已、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儒家圣贤理想人格体现的周公,就是充满忧患意识的。在孔子看来,忧有两种,一是个人得失的私忧,一是天下兴亡的公忧。君子并非无忧而是忧天下。几千年来,无数的豪杰之士就是在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感召下,面对人生的苦难危殆,勇于承担苦难,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而披肝沥胆,死而后已,从而显现出精神生命的强健和刚强人格的圣洁伟大,真正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这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博大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主体。

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主体思想体系,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对戏剧的影响也很深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合理、先进的部分已经得到了传承和延续。中国的戏剧艺术堪称国粹,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传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它承载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方法以及道德理念。同时借光影来表达思想情感的电影、电视也打上了儒家道德伦理的色彩,最终形成民族的个性。

二、儒家伦理精神在中国影视戏作品中的反映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经历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冲击的世纪,儒家文化传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受了尖锐的批判,在20年代的“五四运动”和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尤其激烈。然而,在社会运动和思潮起伏的波浪过后,在对儒家文化的合理内核和负面作用进行冷静的思辨和再评价的过程之中,回顾20世纪中国文艺发展的过程,明显看到儒家文化跟各个时期艺术的紧密关系。这种关系是深刻地渗透在作品和作者意识深处的不可分离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印记。当然,它也鲜明地反映在百年中国道德伦理片里。

在儒家伦理精神影响下,中国影视戏形成以下几个特点:

1.以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的戏剧纠葛和矛盾冲突来反映亲情之间忠孝礼义的维护和沦丧。高度重视家庭伦理和亲情责任的中国社会,以家庭之间的利益冲突和道德取舍来展开叙事,最能体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否定,又是最能浓化情感魅力的叙事手法。同时,它也是最能唤起中国观众道德共鸣的神话模式。事实上,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在文学和戏剧领域中,有的重要作品也以家庭内部矛盾冲突来展开反封建的时代主题,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和曹禺的话剧《雷雨》就是20世纪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在中国早期电影中,传统戏曲叙事结构和道德价值上的影响清晰可见。虽然经历百年,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有了很多变迁,但深层的儒家伦理仍然一以贯之,也成为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主要经脉。

中国家庭伦理片,常常以政治伦理的方式将国家、时代的主题和道德主题合而为一,以家论国,针砭时弊,通过家庭人际冲突和情感矛盾折射巨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成为不同于其他民族史诗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反映抗战,《天云山传奇》讲述“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它们都是以家论国,反映中国重大历史进程的典型例子。中国古典戏曲里,相同的例子也很多,如京剧《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所体现的家国春秋、君臣父子的政治伦理化情感抒发,无疑是与伦理片遥相呼应的文化原形。

2.中国电影伦理片常采取悲剧性叙事方式来进行褒贬。兼容悲剧性和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悲剧有别于西方悲剧模式的主要特征。礼崩乐坏、家破人亡、重振朝纲、新家团圆,是中国式情感悲剧和人生轮回的模式,它暗含的哲理是“天不变,道亦不变”。有的论者指出,家庭修复机制和道德褒贬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悲剧叙事的动态模式。《天云山传奇》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中深藏着超越表层政治制度的永恒道德码。而“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道德高于欲望的儒家戒律,亦成为中国爱情悲剧的伦理传承。《小城之春》式的闺中哀怨演绎成中国荧幕上的一阕绝唱。个人情感表达疏离于社会大时代,疏离于家国春秋,在中国道德伦理片中属于少数甚至异类,这也是《小城之春》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时期内,在中国主流评论中被置于边缘状态的原因之一。

3.中国电影伦理片在叙事时间的处理上,以长时段来安排故事情节和展现人物命运为比较常见的手法。长时段既是古代农业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时间呈现,又是展现重大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必要元素。没有长时段,无以表现家园变迁和朝纲更替带来的宦海沉浮;没有长时段,不足以考验人的道德操守和忠贞节烈。因此,长时段既是叙事时间设计的技巧元素,又是反映社会和时代变迁的文化元素。社稷变幻,忠奸颠倒,生死莫测,而又柳暗花明,这样的人生轮回善恶相报,故事时间没有10年、20年无以尽兴。在传统戏曲的话本和小说中,这是十分常见的事。《苏氏牧羊》、《赵氏孤儿》、《琵琶记》等,无不以长时段来体现主人公的忠贞、坚烈和纲常至上的思想。

在中国道德伦理片里,长时段作为一个时间处理的元素,也贯穿在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里。《孤儿救祖记》、《姐妹花》、《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如此。谢晋的电影表现1957年反右运动的时代悲剧,主人公继续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磨难,直至1979年后才得到平反。漫漫20年,经历了太多苦难辛酸,留下了太多的悲惨记忆,长时段成为谢晋电影中不可少的处理手法。例如在《芙蓉镇》中,女主人公胡玉英与四个男人的爱情历程和苦尽甘来的人生况味,正是借助于春秋轮回和岁月更替得到了渐进而丰满的表现。张艺谋的伦理片《活着》、陈凯歌借京剧变迁而描摹人生的《霸王别姬》,无不以三四十年为剧情中的时间流程。长时段成为中国道德伦理片故事时间设计中不容忽视的特征。

4.中国电影伦理片以塑造贤良忠贞、外柔内刚的女性主人公形象来寄托儒家的人文理想,弘扬为家庭和爱情献身的女性的坚贞品格。在有些阶段也体现了男权中心的价值观念和欲望对象的伦理内涵。中国古典戏剧或话本中的“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待奉公婆含辛苦,糠糟之妻不下堂”,赞扬的都是女性对男性情义中的“义”和恩情似海中的“恩”字。寒窑苦守,万里望夫,与女性的“欲”字差距很远,突显的至高价值是忠贞和节烈。这种存理灭欲的情义观如果走上极致,就是女性主体人格的完全消失,一切围绕男权中心的夫为妻纲。

不过,中国电影伦理片中贤良女性形象又有一层社会内涵,这就是她们大部分是跟乱世动荡、民族浩劫的特殊环境联系在一起。因此,她们身上坚忍、忠贞的性格和对亲人、家庭的奉献,具有了特殊的历史内容,不能简单地用奴性人格和旧式妇女来加以否定。对处于20世纪民族抗敌战争政治动荡中的妇女不畏暴力、甘愿牺牲和忠贞不渝的描写,既是女性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传统道德在当代延续的证明。

三、小结

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道德规范、伦理价值总是随时代变迁社会演进而不断运动发展。处于全球化形式下经历着现代化演进的中国社会,正实践着建设和谐社会、探求和平发展的道路,影视戏作品在表现当代社会的人伦情感、家庭关系和婚姻爱情的探求中,也在尝试新的课题,探索新的观念和新的艺术手法。作为中国影视戏主类型的道德伦理片,在新世纪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不断创新中,拓宽题材并寻求新的结合方式,使得传统与现实更和谐,文艺与社会更亲近,在传承中取得更丰富的成果。

[1]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2]李准春.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倪震.电影与时代精神[M].上海:复旦博学出版社.1996.

[4]薛民.中国戏剧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杨远婴.中国电影百年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秦利民

book=20,ebook=120

I207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2.04.05

1009-6922(2012)04-20-03

2012-07-05

梁昌德(1983-),男,四川都江堰人,中共乐山市市中区委党校教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儒家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