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知识与《口腔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教学的综合应用
2012-08-15史婷
史 婷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1
程序性知识与《口腔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教学的综合应用
史 婷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1
现代教育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两大类。本文结合这两大类知识理论分析口腔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的特点,并根据程序性知识的分段学习理论论述如何进行口腔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的教学。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教学
1 教育心理学中对知识类型的阐述
知识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陈述性知识是指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 包括符号表征、概念、命题;程序性知识意即概念和规则的运用,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是关于如何实现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包括传统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是一种动态的知识。程序性知识表现在一个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操作,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在人的知识结构中,程序性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
2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
口腔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培养学生学习制作各种口腔可摘义齿的技术性专业。对于学生而言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心理学知识分类的具体解析,结合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可以得出,本学科知识就是各种义齿制作的方法及规则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在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和教师的交互性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程序性知识教学在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3 程序性知识在口腔医学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口腔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实际的可摘义齿制作技能,并用于具体的操作中,最终获得程序性知识。因此,本学科的教学可以通过程序性知识的分段学习理论进行设计和展开操作。
程序性知识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陈述性知识、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规则支配人的行为。
3.1 学习陈述性知识
学习知识的目的应该是应用,而知识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知识的理解之上,也就是说程性知识要依赖于陈述性知识。只有将陈述性知识很好地掌握才能使其内化为本身技能,用于实际操作。
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中既包含印模的制取、卡环的弯制、基托的制作和人工牙的排列等基本操作的训练, 也包含综合运用这些操作方法去完成的具体的各种局部义齿及全口义齿的训练, 不论是表基本操作还是综合运用, 都有基本的规则或步骤的要求, 这也是教材上所呈现的陈述性知识。于是帮助学生去掌握这些陈述性知识,就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检查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陈述学到的知识。但这不等于说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就够了。因为,学习陈述的知识时要掌握的是符号或语句表达的意义, 而不是词句本身。而意义的获得必然经过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知识的理解过程,既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如在“卡环的弯制”教学中, 要让学生更好地记忆掌握卡环的弯制方法,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制作。演示一些错误的卡环弯制方法,然后模拟患者在用到这些卡环会遇到的种种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改良这些卡环从而去解决患者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总结出卡环弯制需注意的问题,以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弯制的原因。以便学生理解掌握卡环的制作方法,也就是掌握该部分的陈述性知识。
3.2 由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可摘义齿修复工艺技术的教学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将这些怎么操作的规则性知识加以运用, 在相似和变化的情境任务要求下反复练习、改进提高, 逐步形成根据要求执行一系列操作的能力, 即形成产生式的知识表征。因此,在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过程中, 关键是要结合知识训练点给学生提供和规范例子相似的练习情境,选好可以直接模仿操作, 明确要求, 让学生直接模仿练习;然后提供变化条件, 让学生认真思考变化给规则运用带来哪些新要求,在新条件下如何改变,想清楚操作行为步骤, 建立起新的条件-规则产生式, 然后依次执行。
还是以“卡环的弯制”为例,在学生掌握了卡环弯制的陈述性知识后,先由教师在标准模型试教最基础的正常三臂卡环的弯制,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然后可以提供变量,如真实患者的临床模型,这些模型的牙的形状及牙槽嵴的丰满程度都和标准模型有一定的差别,让学生就不同模型的特征练习卡环的弯制。通过模仿练习、变化练习促进了学生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当然, 一两次的操作练习获得的程序性知识还不够牢固, 需要在更多的相似练习和变化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深化。因此,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设计大量相关的练习,以便学生能够在掌握所授规则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运用规则的技能,为第三阶段做好准备。
3.3 规则支配人的行为
该阶段是程序性知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在前两阶段的教学中, 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如果某个条件适合, 就可以采取某个行动。让学生初步形成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学还应再往前走一步,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在评和改中认识规则运用得适当与否,思考怎样修改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提供更多的变式,提高他们运用技能的灵活性。
如在“全口义齿排牙”的教学中,学生在排牙之前已经牢记排牙规律表,在排牙时按照心中熟记的排牙表进行排牙,这也就完成了程序性知识的前两个阶段。为了达到技能的自动化,教师安排学生五人一组,拿出自己的排牙作品,互相评价修改,通过别人对自己作品的点评修改以及自己去发现他人作品中的不足之处,能促进学生更高的掌握排牙规律,提高排牙技巧。同时教师可以从美观性、功能性方面以及排牙的效率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使学生熟知排牙规则适用的各种不同情境, 并能在符合老师要求的情况下, 完成排牙操作。 使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技能并使技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