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例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治疗体会
2012-08-15刘秀婷
刘秀婷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
236例口腔颌面部骨折临床治疗体会
刘秀婷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
目的 探讨颌面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236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36例经临床不同方法治疗后,伤口均甲级愈合,除1例发生轻度牙齿咬合关系不良,2例对颌面部形态恢复不太满意外,其余患者均功能疗效良好,面部恢复满意。 结论 颌面部骨折类型较复杂,下颌骨骨折占多数,临床治疗主要以复位内固定为主,可达到精确稳定复位,固定效果确切,疗效可靠,对恢复患者颌面部形态及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颌面部;骨折;治疗
口腔颌面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外部冲击造成的损伤,主要为交通事故和工伤等引发。颌面部骨性支架由于解剖和生理特点,受到外力冲击损伤后易骨折,骨折类型复杂,导致咬牙合功能障碍、面部畸形,影响面部功能及美观。临床治疗需准确全面了解骨折部位、类型,经正确复位和固定,以恢复解剖形态及生理功能。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颌面部骨折患者236例,经临床采取有效的方法积极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6例,男139例,女性97例。 年龄10~69岁,平均36.5岁。致伤原因:车祸71例,暴力打击50例,跌倒、高处坠落58例,爆炸、挤压及砸伤等57例。骨折部位:下颌骨骨折105例,上颌骨骨折80例,颧骨、颧弓骨折21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30例。伴颅脑损伤19例、躯干胸腹损伤31例、四肢骨折16例。辅助检查:结合临床检查均行X线摄片或CT检查后确诊。43例在伤后24h以内行手术,146例在24h~1个月内行手术的。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骨折的时间、类型、部位、程度、辅助检查结果及患者的要求不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有些患者则需同时行几种方法联合治疗,主要采用复位内固定术。对47例患者行单纯性保守治疗,其中18例行颌间牵引。对189例患者行手术治疗,下颌骨单纯性骨折错位不明显的均行牙弓夹板加弹性牵引固定术;下颌骨多发性骨折错位明显的,在局麻下行手法复位后用牙弓夹板加弹性牵引固定术;下颌骨髁状突颈部骨折采用带钩牙弓夹板水平结扎固定上下颌,磨牙区加用牙合垫,颌间橡皮圈牵引复位,口外颅颌弹性绷带固定;上颌骨骨折咬牙合关系轻度错乱的予颌间牵引结扎固定,并弹性绷带固定口外颅颌;上颌骨骨折错位明显的,在局麻下行手法初步复位后,带钩夹板结扎固定上下颌,后牙区颌间加用牙合垫,并橡皮圈牵引;颧弓骨折内陷致张口受限,面部发生变形的,在局麻下行口内上颌龈颊沟切口复位;颧骨粉碎性骨折内陷下垂影响张口和视力的,在局麻下行口内龈颊沟切口,暴露骨折面复位后,应用钛板固定。
2 结果
236例患者经临床不同方法治疗后,伤口均甲级愈合,除1例患者出现轻度牙齿咬合关系不良,2例患者出现颌面部形态恢复不太满意外,其余患者均咬牙合关系良好,面部形态改善恢复满意,功能疗效良好。以上3例均是1个月后行的手术。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骨折损伤后容易引起咬牙合功能障碍、面部畸形,影响面部功能及美观,因此,要及时治疗,准确复位,正确固定,以恢复解剖形态及生理功能。临床诊断须根据外伤史和临床表现,了解致伤原因,外力方向和强弱,疼痛部位和程度等,判断骨折的移位方向,并行X线摄片或CT片等影像学检查,对骨折的部位、数量、形态边缘、断端移位及对邻近组织的影响等情况,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确诊。骨折发生常伴颅脑、颈椎、躯干胸腹及四肢骨折等损伤,抢救应首先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颅脑及内脏等重要器官的损伤情况,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再行手术,以免延误治疗。颌面部骨折24h以内是急性处理期,24h~1个月以内是计划性处理期,1个月以上则是陈旧性骨折矫治期。如患者全身情况允许,应及早治疗,复位时间越早越好,可减少骨折错位愈合、颜面畸形、咀嚼功能障碍等发生。通过本组治疗,1个月内手术患者都能达到复位准确,术后效果良好。目前颌面部骨折治疗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的适应证为面部外形没有明显改变,咬合功能影响不大,经功能训练或颌间牵引并固定,达到骨折良好愈合的效果。手术治疗适应证为面部外形发生改变,咬合关系受到影响,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手术均采用较为隐弊的耳前及颌下冠状切口,手术方法主要是复位内固定术,应用微型钛钢板,进行精确稳定复位,有效维持骨折断端的稳定,增加骨折愈合的速度,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
[1]张善钰.坚固内固定与坚固内固定加颌间牵引治疗陈旧性下颌骨骨折的对比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8,24(1):114-115.
[2]汤炜,田卫东.全面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4):881-883.
R4
A
1672-5654(2012)07(c)-0067-01
201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