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性探讨
2012-08-15刘春梅
刘春梅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 云南临沧 677000)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4月至2011年6月本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8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52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确诊。发病至开始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在1周内。
2 护理
2.1 心理康复护理
根据心理特点分析,掌握其心理状态,通过良好的环境,热情通俗的语言,宣传疾病知识,加强护患交流,指导其逐渐消除不良心理反应,以最佳心理状态配合康复训练。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解释,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要多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疾病和功能,力争取得良好的预后。要与医护人员、家庭配合好,共同战胜疾病。
2.2 体位康复护理
(1)要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及体位变换:早期患者体位是使患者上肢保持肩关节向前,肘伸直,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患者下肢应放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防止下肢外旋。每1~2小时应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变换,如从仰卧位到侧卧位等。转换体位时不要从远端强行牵拉肢体,必须对肢体远端及近端均进行支持。(2)要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上肢、下肢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让其取舒适体位、放松肌肉,护士的手法要轻柔、缓慢,按由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的顺序依次进行。一般先从被动活动开始,随着运动功能的恢复逐渐减少辅助量,直至患者能完成主动运动。关节的活动应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要避免引起疼痛,若活动时引起疼痛,可用温热等物理疗法,缓解疼痛后再进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可每天做2~3次,每次各关节活动3~5回。
2.3 加强基础护理
由于长期卧床机体因运动、感觉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褥疮、坠积性肺炎、便秘、尿路感染等。因此必须加强基础护理,每2小时更换体位1次,按摩受压部位及骨隆突处。保持床铺整洁、干燥。翻身时避免拖、拉、推,以免损伤皮肤;应鼓励患者咳嗽、排痰;给患者翻身时应进行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嘱患者多吃高纤维和高维生素的食物,多喝水,减少便秘的发生;另外由于患者肢体感觉不良,应绝对禁止使用热水袋,以免烫伤。
因康复训练患者消耗较多的能量,除各种特殊饮食(如糖尿病饮食、尿毒症饮食)以外,患者应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并保证足够水分的摄入。同时嘱患者用健肢自己进食,使患者意识到自己已独立了。要制订作息时间表,保证充分的睡眠,如有睡眠障碍可给予物理疗法治疗。
2.4 被动运动
因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并发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作患肢被动运动,每日2次,直至主动运动恢复。双侧均应训练,训练前先热敷各关节;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键和关节周围的组织,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手法应轻柔,忌急于求成。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作被动运动。
2.5 日常生活活动康复训练
为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争取达到步行和个人生活自理,要加强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简称ADL训练)。运动功能的恢复,即训练单个肌肉的动作,解除痉挛状态,减轻由于不活动、肌肉紧张或肩关节半脱位等所致疼痛,进行站立、行走及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日常生活的基本运动功能包括上肢功能、口面部功能、从仰卧到床边坐起、坐位平衡、站起与坐下、站立平衡、步行等。笔者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康复功能训练,让其主动积极参与康复,提高患侧肢体的活动能力,引导患者按照正常的运动模式,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功能,提高ADL能力。
3 讨论
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认为早期指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缺陷不再发展后48h内,康复护理越早介人越好。早期康复护理对于促进大脑的可塑性有好处,便于调动脑组织的残余细胞发挥代偿作用,促进损伤区域的重构和细胞的再生。通过对脑卒中病人体位康复护理,心理康复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日常生活活动康复训练,被动运动。能让患者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
[1]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79.
[2] 陈炳,Matteo Paci,章国伟,等.强化运动治疗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运动与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