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不得眠之浅析
2012-08-15张俊博
张俊博 赵 建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不得眠,指难以入睡或睡而不熟等睡眠障碍,《伤寒论》中从六经辩证治疗各种类型的不得眠,兹就原文出现不得眠的条文予以分析。
1 干姜附子汤证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昼日人体虚阳得自然阳气之助,尚能与阴邪相抗,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间自然阳气藏匿,人体虚阳无助,无力与阴邪抗衡,故夜而安静。此机理与38条大青龙汤复服过汗,亡阳伤阴出现恶风烦躁不得眠等变证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烦躁不得眠与安静都需灵活看待,此“烦躁”绝非“烦无宁时,燥动不安”的病理征象,而当属精神极度疲惫,难以自调的失眠,而安静也是与烦躁相对而言的,实为神疲似睡之但欲寐状态,并非常人之安然入睡。治以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大辛大热的姜附同用,破阴回阳,煎煮一次顿服,意在使药力集中,回阳救逆以防病情发展。
2 五苓散证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①阴伤胃燥,胃气不和。太阳病过汗,胃中津液一时性不足,一则阴虚神气妄动,二则胃不和则卧不安,因见烦躁不得眠。当为胃津受伤轻证之时,出现自欲饮水之症,此时无需特殊治疗,少量频服汤水令胃津恢复,胃气调和,即可不药而愈。
②水停下焦,太阳蓄水。《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气化失司则水气内停,输布失常。一则水气停于膀胱,影响膀胱之气敷布,气不化则水不出,因而小便不利,常伴少腹部硬满而胀急不舒,影响睡眠。此外,水蓄于内,津不上承,上焦虚燥内生,故见口渴喜饮。然而此口渴是因为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调,水液分布不均而成,故渴而饮水反加重膀胱气化不利,水气停聚之势益甚,饮水后心烦不舒,口渴不解,甚则水入则吐,治宜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通利小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阳化气以行水,同时,茯苓又兼有安神作用,五味合方,通调水道,助膀胱气化以除烦安眠。
3 栀子豉汤证
(76)发汗吐下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221)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医宗金鉴》云,“未经汗吐下之烦多属热,谓之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不得眠者,烦不能卧也。······因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所致。既无可汗之表,又无可下之里,故用栀子豉汤,顺其势以涌其热,自可愈也。”汗吐下之后,有形之邪已去,无形余热未尽,留扰胸膈,故虚烦不得眠,重者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卧起不安,治以栀子豉汤清热除烦解郁。栀子苦寒,解郁除烦,香豉味薄,解表宣热,二药相伍,清宣郁热。
4 黄连阿胶汤证
(303)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此心烦不得眠证属少阴热化,阴虚火旺不寐之证,治当滋阴清火。成无己云,“阳有余以苦除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除热;阴不足以甘补之,鸡黄阿胶之甘以补血;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热。”鸡子黄,阿胶为有血有情之品,生用擅养心肾。黄连阿胶汤证与栀子豉汤证均以心烦不得眠为主证,但虚实有别,黄连阿胶汤为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故而阴虚生火热,治宜滋阴泻火;栀子豉汤证为无形邪热扰于胸膈,实证,治宜清宣郁热。
5 猪苓汤证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热化之心烦不得眠,多以黄连阿胶汤治之,而此又用猪苓汤,则是为“渴则必恣饮,多饮必水停,是邪热既不能解,而蓄水证复作也”。此证的关键在于水停,猪苓汤证为阴虚水热互结,临床多用于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等泌尿系疾病,但当以失眠为主证,伴见小便不利等泌尿系感染症状的时候,亦应考虑猪苓汤证。本证与黄连阿胶汤证的区别在于,黄连阿胶汤为单纯的阴虚火旺不寐,本证则为水气不利兼有火旺之证。治以清热育阴利水。赵羽皇曰:“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渗泻,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故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塞水,故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回别,惟明者知之”。
[1]《伤寒论》六经辨治失眠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9).
[2]姜瑞雪,马作峰.伤寒论对失眠证治之析义[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2).
[3]黄清水,徐志伟.《伤寒论》失眠与嗜睡证治探析[J].国医论坛,200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