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初探

2012-08-15李汝湘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

李汝湘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化学化工系,山东 东营 257000)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初探

李汝湘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化学化工系,山东 东营 257000)

心理亚健康状态是指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心理动力不足,适应能力不强,情绪调控能力较低等。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要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应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完善心理咨询工作,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机制,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表现;原因;对策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学业、情感、就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种不良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造成了严重阻碍。因此,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亚健康是高校教育应该重视的现实课题。笔者抛砖引玉,希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做好日常繁杂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成为适应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一、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一般表现

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适应性亚健康、道德方面的亚健康等[1]。心理亚健康是亚健康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介状态,这些状态均未达到CCMD-3、ICD-10、DSM-5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能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如不引起重视,可能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2]。

目前,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群体中真正患有心理疾病者只是少数。笔者曾对500名在校学生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心理健康者占89.8%,轻度、中度、严重心理异常者共占10.2%。其中后者大部分不是心理疾病患者,而是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动力不足

心理动力主要来源于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个体在行动上往往表现为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原因就在于其需要、兴趣、动机的强度不充分。不少大学生生理、经济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但又无法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高度,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学习缺乏目的性和积极性,对集体活动没有兴趣,转而满足于一些感官刺激,沉溺于上网、打牌、与异性交往等。

(二)适应能力不强

适应力是指个体面对新的或变化了的环境,内部心理状态与外部环境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能力[3]。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在适应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难以适应所处的环境,在角色转换、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方面感到无所适从,在心理防御机制上则表现为沮丧失落、逃避现实等。

(三)情绪调控能力较低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在情绪上的不平衡、不稳定。在情绪调控方面,心理亚健康学生没有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模式,不懂得通过积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情绪调控能力低、常受不良情绪控制是心理亚健康学生的突出特征[4]。

二、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诱因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社会原因

当今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迁的时代,新事物、新思潮迅速涌现。在社会法规尚不够健全之际,大学生原本单纯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正之风的冲击,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遇到负性事件时,就会产生消极心理,导致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学校原因

1.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弊端

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当做选修课来开设。这种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较严重的弊端。不少大学生专业知识扎实而心理却不够健康,意志薄弱,抗压抗挫折能力差,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2.心理咨询工作不够完善

尽管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参与咨询的教师专业知识欠缺;二是心理咨询的设施和手段落后;三是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大学生对自身心理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形成亚健康状态。

3.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中,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5]高校教师由于面临教科研、职称评定等压力,自身往往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而教师的负面心理会通过教学、管理等途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与这类教师的接触中也会产生消极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理亚健康。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场所。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期望值过高,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骄傲、任性、依赖的心理;另一方面,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期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内疚的心理。一些家长习惯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手段,导致孩子形成敏感多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另外,父母婚姻的不幸也给部分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有些学生则由于家庭贫困而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更容易产生自卑、偏激、悲观等心理问题[6]。

(四)个人原因

1.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差,导致其心理失调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与理想中的大学不一致,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难以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教学模式,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衡;另外,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是佼佼者,进入大学后成绩跌到了中游甚至下游,巨大的心理失落感使其产生了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2.不良生活习惯和情感纠葛

不按时作息、饮食无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易破坏人体正常活动规律,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系列问题。另外,大学生恋爱现象较为普遍,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一方面在生理上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另一方面,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心理亚健康。

3.沉迷网络

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其中,学生仍然是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沉迷网络减少了大学生与现实世界的接触,造成其人际情感匮乏,丧失自制力,逃避现实,从而严重影响了其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三、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为迈入社会作准备的阶段,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关注大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群体,帮助他们走出亚健康状态,这是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应努力做好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工作,并利用讲座、宣传栏、校园网等平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宣传教育,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懂得进行自我心理调控的基本方法,这是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亚健康状态最有效的途径。

(二)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亚健康的一种有效途径。学校应加大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力度,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员,完善各种心理咨询设施,为学生的参与交流提供有效平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努力丰富专业知识,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注意场所、语态和肢体语言的选择,做到对症下药。

(三)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

理想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理想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理想,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心理注入了动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并激励他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

(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

教师的心理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努力为教师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教师应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坚持正面引导,积极探索消除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机制

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自发的、随意的、也是不成熟的。因此,高校可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机制,对其成员加以引导和培训,并把它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中来。通过这种途径,学校能够及时发现和消除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上的隐患,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六)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紊乱,进入一种心理失衡状态[7]。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往往消极应对危机。如果不及时加以干预,心理亚健康学生甚至可能会因精神崩溃而导致极端事件。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一旦出现危机及时进行干预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七)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通常都会以不良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宣泄是大学生调控情绪比较常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健康的宣泄方式不仅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排解,还能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让学生的不良情绪通过健康合理的方式得到宣泄。

(八)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

大学生的心理之所以脆弱,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浅、经受的挫折少是密切相关的。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心理免疫力,是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亚健康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保证他们在面对困惑或压力时能够得到有效的疏导,从而磨砺心智,走向成熟。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现象是可防、可控的,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只要正确地看待心理亚健康问题,并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就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亚健康状态,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走出校门,成为社会公众认可的大学生。

[1] 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亚健康人群亚型症状特征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5):355-360.

[2] 刘欢欢,张小远,赵静波,等.军队医科院校心理亚健康学生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048-2050.

[3] 陈筠.走出心理亚健康[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5):52-56.

[4] 孙颖,张宝帆.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原因及心理保健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54-257.

[5] 张连云.从校园因素看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3):157-158.

[6] 朱红香.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与教育[J].教育探索,2008(3):119-120.

[7] 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G44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935(2012)01-0053-03

2012-01-18

李汝湘(1971-),女,山东单县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化学化工系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李志强

猜你喜欢

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状态联想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