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教育信仰在现实中的误识及重建

2012-08-15徐月欣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教师

徐月欣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教育系,山东 东营 257000)

教师教育信仰在现实中的误识及重建

徐月欣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教育系,山东 东营 257000)

教育信仰是教育行为的精神支柱,受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教师教育信仰的境界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理念和价值观的形成,最终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受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教师的教育信仰出现了一些误识,主要表现为教育信仰嬗变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教育信仰的功利化、教育信仰的庸俗化、教育信仰的多元化等特征。教师作为从事直面生命和灵魂的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加强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确立积极的教育情感,形成坚强的教育意志,重建正当的教育信仰。

教师;教育信仰;误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既要有健全的人格,又要有坚贞的教育信仰。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教育信仰是教师教育行为巨大的精神支柱,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行动准则,是教师实施成功教育的保障。当前,有些教师对教育的事业心不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只是教师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项为之奋斗而无悔的事业,教育领域诸多问题的产生,追本溯源,多是教育信仰缺失或不当造成的。因此,重建教师的教育信仰,让教师怀着虔诚的事业心,运用教育智慧去教书育人,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提升教育境界,是提升教育质量、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

一、教师教育信仰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教育信仰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对于教育本然价值的确信。其精神诉求表现为对于人类存在超越的追求,其情感认同则表现对教育理想的皈依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虔诚。教育信仰是教师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教育信仰首先是教育认知的结果,表现为对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之人及对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应然价值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对人自身的信仰和对教育的信仰的统一。教育情感和教育意志是教师在教育认知及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教育信仰的情感是教师对教育以及受教育者爱或恨的情感体验,本质上是一种对教育的归属感,是“爱”与“被爱”需要的满足,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所有的情感体验无不与其对责任的认识息息相关;教育信仰面对的是不可变的存在,教育的实践则是变化多端,教育信仰中的教育意志能使教师在面对实践时坚定立场,专注于自己所信奉的教育价值,使教师的教育自觉持续绵延。教育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共同构成了教育信仰的完成性并从而指向教育实践[1]。

由此可以说,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精神引领,是对教育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极度信服和尊崇,是一种极其强烈而深沉的情感状态,它能把教育观念或理念转化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并贯彻始终,矢志不渝。教育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精神引导教师去追求人生幸福,使教师坚定地认同教师职业及与这一职业相关联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教师提供强大的信仰力量,支持教师在万花筒般的世界中拒绝各种诱惑,引导教师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不断走向职业的高处和深处。这样,对职业信仰才有职业的乐趣,对人生信仰才有人生的幸福。教育信仰也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行动准则,是教师对某种终极价值的自觉追求,是教师实施成功教育的保障,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激发自身教育智慧的力量之源。它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教学能量,产生强大的教学效能感,从而使教师信心百倍地进行各种富有创意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给学生带来积极有效的影响。

二、教师教育信仰在现实中的误识有原因

信仰有其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路径,它要受到利益导向、个体认识能力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信仰的形成也是如此,既包括传承前人的教育信仰,又包括现实生活中实然的教育信仰和未来应然的教育信仰。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实行对我国教师的教育信仰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原有的教育信仰变得支离破碎,现实的教育信仰被打上深深的“经济”的烙印,新的教育信仰正在生成。教师的教育信仰形成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信仰的功利化

教育向来被认为是神圣的,而且也被认为是一种通向未来的拯救力量。但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在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科技主义的冲击下已经扭曲和堕落。当前,人们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偏差,使形式化、外在化的东西逐渐占据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在繁荣的教育形式背后隐藏着教育本真价值的淡化。教育不再是一种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生活的存在方式,而成为满足人类各种各样欲望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向来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甚至被视为时代的良心,但近现代以来,教师也被功利主义的强大力量撕去了其基本的职业操守,有些教育工作者把教育当作了权势和金钱的阶梯,学校变成了谋取利益的场所,教育信仰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本来是用训练有素的方法来处理广泛的学习资料,现在变成了空洞无聊的尽义务而已;本来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求取最佳发展,现在却变成了虚荣心,只是为了求得他人的看重和考试的成绩;本来是渐渐进入富有内涵的整体,现在变成了仅仅是学习一些可能有用的事物而已;本来是理想的陶冶,现在却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学一些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因而,诸如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为标准的各种评比、达标成为衡量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也是学校对外宣传、提高知名度的最主要理由和争取更多经费的主要借口。升学率高往往也意味着可以收取更高的费用,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奖金和其他利益。成绩不如意的学校则意味着生源紧张、经费有限,学校为了生存,在拚命抓升学率的同时,采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办法,由此而引发的各种乱收费现象饱受社会的诟病。2012年1月7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通报,2011年查处各级各类学校乱收费问题涉及金额5.1亿元[2]。

教育信仰出现功利化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社会评价标准的功利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也使一些人的财富快速增长,在带来较大贫富差距的同时,金钱也随之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教师也是社会人,也追求利益最大化。住房制度改革、房价飙升让大多数教师望房兴叹,按揭让教师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而越来越多的贪污腐败,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其实都是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结果,这难免让教师出现心理失衡,其示范效应愈发使得功利主义畅行。古人云“学而优则仕”,现在许多教师志在从政,每年千军万马争考公务员就是例证。当教师以物质回报作为选择职业考量的最主要因素时,其教育信仰的功利性也在情理之中了。如在广东省政协2008年9月7日召开的座谈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谭泽中透露,深圳一个处长职位,竟有40个教授来争[3]。尽管理论上是把正教授和正处级、副教授和副处级相提并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处长职位带来的的利益远远高于教授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权衡的结果是做官也符合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教师办辅导班、业余兼职、经商赚取外快等现象也无不折射出“重商主义”对教师的影响,功利主义深入人心,当追求人本主义教育的教育信仰和追求物欲主义的信仰发生冲突时,功利主义占上风则势不可挡。

二是教育评价标准的片面化。尽管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受社会评价标准的影响,教育管理中也出现了逐利性,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政绩观不当,抓教育工作简单化、片面化,加之教育评价体制的不健全,措施不完善,制度不配套,评价学校、教师、学生时仍然把教学质量的高低摆在第一位,致使教师把学生的考分当成制胜法宝和不懈追求的目标,一味追求教学质量,主要依靠传递系统知识来引导学生发展,以培养学生成为“有学问的天才”为目标,侧重于学生智商培养,而忽视学生情商教育,忽视了应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感召,把教育作为一种工具看待,以就业率、升学率、标准化来衡量学校和教师,必然导致教师教育信仰的功利化倾向,形成教育信仰的误区。

三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建立。我国信仰危机缺失已是众所周知,也曾引起广泛的讨论。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信仰必然要依附于物质基础,传承于传统文化,且受外来文明的影响。市场经济逐利的特征使得我国私权利前所未有的放大,自我意识、个人权利的观念空前高涨,个人主义盛行。尽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但是,面对物价上涨、拖欠工资、贪污腐败横行、贫富差距过大、群体事件增多、房奴负担沉重等负面的影响,相当数量的民众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各地信教人数激增,尤其是基督教信徒众多就是例证。更有些共产党员和干部抛弃了入党时的信仰,动辄求神拜佛,对社会、对群众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据国家行政学院程萍博士2008年完成的“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900多名县处级公务员中,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人数比例仅为12.2%,有半数以上存在相信“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和“求签”等迷信现象的情况,对其中一些迷信现象的相信程度相当或高于一般公众[4]。基于此种社会现状,教师的价值体系必然受到不良的影响,教育信仰的缺失或功利性也在所难免。

教育信仰可以是功利的,但要看功利是为了何人何事。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指向功利之上的,以人的心灵富足与人格健全为目的的自我完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一个精神健全、丰富的大写的“人”。倘若我们只把眼光盯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告慰我们知识传授的付出;以制度的强化、学生的服从来便利我们的管理,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那我们教育的职责仍未尽全尽深,我们愧对学生作为“人”的对象,没有对其人格予以尽心尽力的关爱。

(二)教师教育信仰的庸俗化

庸俗化是指凡事流于世俗,缺乏高深境界,人云亦云的一种行为方式。而教师教育信仰的庸俗化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媚于世俗,以功利为导向,背离教育培养人的宗旨,把教育仅看作是培养工具的一种不良倾向。现实生活中,教师教育信仰庸俗化主要表现为物化和异化,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如下:

1.教育信仰“物化”

教师理应有坚定的教育信仰,但随着教育的经济色彩和功利指标日渐加重,教育信仰的“物化”现象也越来明显。教育信仰的“物化”主要表现为一切教育行为以金钱或奖励为目标,这种“物化”的结果必然是教师的教育活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宗旨,教师经常谈的是一些外在的、形式的教育事务,尽管很多教师在教学投入、课程建设、项目研究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但在忙忙碌碌的操劳中,不少人似乎更多地关注工作量的计算、课酬的高低、津贴的等级以及职称的评定等这些与教师职业角色息息相关的利益。由此而培养的学生当然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009年9月4日《东方早报》报道,在一个关于理想的问答中,广州一所小学一个小女孩回答说想做官,问做什么样的官,女孩说:“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5]。童言无忌,小女孩的话折射出物欲世界的现实。

教育信仰的“物化”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个人成功的判断标准不无关系。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物欲主义盛行,英雄不问出身、不择手段攫取财物的现象比比皆是,“金钱、地位和权力”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分化问题已经成了一种结构性固化现象,不同行业的人们在横向、纵向对比过程中,心理失衡现象比较严重。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教育信仰也会发生变化,由对教育事业的尊崇转向在重商主义条件下对物质的追求,教师崇高的威望、安贫乐道的精神逐步靠向商人唯利是图的本色,注重个人操守、追求真理、完善自我的理念在经济大潮下已经变得模糊。实用主义甚嚣尘上,教育的终极价值几近寿终正寝。

2.教育信仰“异化”

教育信仰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以育人为终极价值的教育信仰掺杂了诸如金钱、地位、基督、佛教等其他因素,或为其他信仰所取代。这不仅导致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变异,即使教师本人在宣讲教育信仰时也显得那么不自信。教育是基于信念的行为,如果教师的行为不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而是基于外部性的要求,则困惑顿生。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各种哲学思潮涌进教育界,各种宗教信仰浸润着人的心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的教育普遍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理性意识逐渐觉醒,进而用理性来审视自己过去所接受的信仰,有些教师会产生课堂上的说教和内心对物质渴求的强烈碰撞。如在2007年5月8日举行的广东高校学习方永刚先进事迹座谈会上,有高校思想教育老师袒露心扉,说出心中的尴尬:信仰和授课内容不一样,是一件非常难过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教育信仰是一种前提性条件,当教育信仰经过从“认可(初信)——相信(中信)——执着(终信)”的过程转变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种理性追求后,则很难为现实中的其他因素所撼动。但是,当来自于现实的各种压力过大,教师又无法从原有的教育信仰中求得平衡和慰藉时,具有心灵慰藉和调适功能的各种宗教信仰便自然成为有些教师颇具诱惑力的选择,也因而会对教育信仰产生较大的冲击,使教育信仰不再那么纯粹。

(三)教师教育信仰的多元化

教育信仰既具有信仰的一般性,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排他性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教育信仰的排他性,不是说有了教育信仰不能再产生其他信仰,而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满足于教育的所有价值而仅仅指向教育的本然价值。这使得有教育信仰的教师在教育面前会永远保持虔诚与敬畏,有着坚定的立场与精神的皈依。现实中,教师教育信仰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有的教师把教育理解为教书,有的教师不再因热爱教育并为之奉献,有的教师仅仅是因为就业、为了有一个固定的工作而踏上了教育岗位,有的教师把教育仅仅当成了谋生的手段,而更有甚者将其当成谋取个人成功的工具或跳板。因而也就出现了金钱至上、权力至上、宗教至上或因迷茫而无所信仰的现状。

信仰是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以一种自我证成的方式形成的,属于主观层面上的东西,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教育信仰是对传统教育的承继、国外教育的借鉴、现实教育的批判和应然教育的追求,常常表现为“价值对事实的超越”、“应然对实然的超越”。因此,在教师对教育信仰的追求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仰多元化的选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中,资本、技术、资源和人员的流动并非单纯的流动,各国的文化、思想、宗教等软实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东西方价值理念的冲突、人类普世价值的争执、人权问题上的杯葛,无不预示着价值多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从而使得人们在价值选择中形成的信仰也变得更加多元。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信仰的影响。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在社会主流价值基础上形成的,但是,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到强烈冲击,信仰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教师的教育信仰也明显表现出多元化。信仰金钱万能者,不顾礼义廉耻,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工具,疯狂攫取钱财;信仰权力者,想方设法谋取官位,以此达到出人头地、行事方便的目的,不再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信仰宗教者,每天在其教义的海洋里辗转腾挪,笃信和膜拜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除此之外,不再关心任何事情。这种多元化的教育信仰必然使得学生无所适从,难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教师教育信仰的重建策略

教育是直面生命和灵魂的事业,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应坚守正确的教育信仰。教师应从下几方面重建自己的教育信仰。

(一)加强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形成正当的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是教师对教育信念的一种坚信和仰望,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坚定的信念,才会形成教育信仰。因此,理性认识是形成教育信仰的前提和基础,教师通过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活动进行正确的认知,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而成为一种教育信仰。要树立教师的教育信仰,教师必须明确教育的目标是“育人”,而非“制造攫取高分的机器”。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这是一种“完美的人”,也是教育的理想。正因为是理想,我们才会不断追求,而这才是教育所信仰的人。信仰是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它不单纯是知识,还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知识只是其一,做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此为教师教育信仰。

世界名校英国伊顿公学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希望每个孩子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使他们能够对社会贡献价值,而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工厂生产线,为满足就业进行大量的生产。美国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学校培养不出天才,但可以培养好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也就有了。发达国家的成功教育离不开教师正确的教育信仰,值得我们借鉴并将之作为教育信仰主要内容之一。

(二)确立积极的教育情感,树立高尚的精神信仰

教育情感是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教师对教育的属性是否满足其需要的体验和感受。教师的教育情感作为一种自我体验而存在的同时,还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外化为一种积极的、肯定的情感追求,表达的是一种喜爱的、神圣的、高尚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现实的教育力量,参与到教师开展的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中,促使教师饱含热情和激情地执着于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而教育情感又会在教育实践中升华成为一种精神信仰,这是价值观最核心的终极状态,处在价值体系的最高位置,对人的社会心理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支配作用,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都有深刻导向作用,对社会思潮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教师的精神信仰是追求自我人生幸福的内在需要。客观地说,新经济时代的教师社会地位并不高。人的社会地位有三个要素构成:声望、财富和权威。教师的职业声望是“特别的、朦胧的”;教师的薪水并不高;教师的权威也很低,仅在课堂上和面对学生家长时才有所表现。显然,一辈子做教师的原因并非外在物质力量,而是内在精神力量,是源于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的教育情感,它能让教师把自己生命所有力量集中在人生理想和教育理想的追求之中,成长为理想之人和幸福之人。

(三)形成坚强的教育意志,树立坚定的社会信仰

教育意志是教师在评价教育本真属性和教师需要关系的基础上,自觉确定目的并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教育目标的心理过程。教育意志是教师内部目标向外部动作的转化。在教师的教育信念和教育情感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教育意志表现为一定的自制力,它使教师的心态更加稳定,追求更加执着,更能使教师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为实现自己的教育信仰甚至不惜牺牲一切。正是由于它的作用,教育信仰才不只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状态,而是一种行动。

快速发展的社会极大地冲击着已有的各种社会信仰,教师的教育意志可以帮助教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与政治信仰,看清主流,抵制外界诱惑,坚信社会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坚定自己的选择和教育信仰,而且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并在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正当的教育信仰能让教师从他所从事的职业中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最大的幸福,真正完成教育的使命。但要建立恰当的教育信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的实践经验,只有当教师心甘情愿地服膺教育的本真价值时才有可能产生。所以,教师的信仰教育必须从教师的体验做起。

[1] 张璇.教师教育信仰的缺失与重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 王海亮.中纪委:教育社保环保等领域腐败案件增多[N].北京晨报,2012-01-07(A02).

[3] 杨于泽.教授争当处长图的是什么[N].中国青年报,2008-09-09(2).

[4] 张晨悦.官员为何“不问苍生问鬼神”[N].宁波日报,2008-12-22(3).

[5] 邓聿文.当做贪官成为小学生的理想[EB/OL].[2011-08-10].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9-09/05/content_8136793.htm.

G45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935(2012)01-0042-05

2011-12-20

徐月欣(1965-),女,山东招远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师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梁敬升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