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例回盲部肿瘤的手术治疗
2012-08-15李吉彪赵晓冬于海英赵海峰
李吉彪 赵晓冬 于海英 赵海峰
以回盲瓣为中心,包括盲肠、阑尾、回肠末端和升结肠起始部各10 cm所生长的肿瘤统称为回盲部肿瘤[1]。
在大肠恶性肿瘤中,回盲部肿瘤的发病率仅次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而位居第三。我们对39例回盲部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男23例、女16例,36~75岁,其中40岁以上患者37例,占94.9%;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发热,腹部包块,便血,大便性状改变,乏力、贫血及体重下降等。
1.2 治疗方法 行肿瘤根治术31例,肿瘤姑息性切除术8例。手术时,为了防止癌细胞在肠腔内扩散和种植,先扎紧肿瘤所在肠管远近端,同时结扎相应的血管,以防止发生血行转移,然后进行肠袢切除。另外,术中和术后均辅以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术后3例发生切口感染,经过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无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
3 讨论
消化管在向不同口径、不同机能的部位移行处,容易发生机能障碍、炎症和肿瘤等。从解剖和生理角度来看,回盲部以回盲瓣为界,由口侧的回肠末端和肛侧的盲肠及其附属的阑尾组成。盲肠为大肠的起始部,粗而短,没有系膜,活动度大,几乎不参与肠内容物的排泄。同时右侧肠腔内容物为液态,肠壁薄易扩张,回盲部癌肿不易被擦破造成出血,而且血液与肠内容物混合均匀,大便时不易发现,致使回盲部癌早期出血症状不明显、很少并发肠梗阻,以至于很多患者可长期无任何症状。即便大多数患者在出现右侧腹部隐痛及胀痛不适等症状后,也容易使初诊医生考虑到慢性阑尾炎、胆囊炎、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疾患。以上情况都容易造成回盲部癌的延迟诊断、漏诊和误诊[2]。为了提高回盲部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笔者认为对以下患者应进一步检查,确认是否患有回盲部肿瘤:①年龄在40岁以上,有肠癌家族史或息肉史者,右下腹固定性隐痛或胀痛者。②有典型右下腹疼痛史,经临床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短时间内再次发作者。③近期内无明显原因出现贫血、消瘦、或大便习惯改变者。④大便隐血试验多次阳性者。回盲部肿瘤常用的检查手段有结肠镜活检、CT、全消化道造影、钡灌肠造影、粪便中癌胚抗原及大肠癌单克隆抗体检测等。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回盲部肿瘤的敏感方法,其优点在于直观、视野清晰,可多人同时观察、会诊,能够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细微变化,对可疑病变可活检取样,进行病理诊断,对于回盲部肿瘤具有重要的确诊价值。CT不仅可观察到肿瘤自身的征象,还可见到肿瘤侵及周围组织、远隔脏器的转移及并发症的征象,回盲部肿瘤的类型不同,CT表现也有所不同;主要CT表现包括肠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包块、肠腔狭窄和局部肠壁的异常强化,所不同的是溃疡型结肠癌常常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肠壁增厚,伴有肠壁的不规则狭窄。全消化道造影或钡灌肠造影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其特征是轮廓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排空钡剂后呈套叠样改变。一定程度的回盲部肿瘤有可能引起阑尾腔排空障碍,在诊治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时,应详尽细致检查,注意排除本病。手术是治疗回盲部肿瘤的根本方法。只要患者无广泛远处转移,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原则上都应行肿瘤根治术或姑息性切除术。我们对本组患者31例行肿瘤根治术,8例肿瘤姑息性切除术,术中和术后辅以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本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术后3例发生切口感染,经过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无腹腔感染及吻合口瘘发生,疗效满意。通过临床实践,笔者认为,如肿瘤能够根治或姑息性切除,可充分冲洗肠道至无粪便为止,然后行肠管一期吻合,但术中必须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肿瘤根治或姑息性切除后进行局部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肿瘤复发率。
综上所述,为了早期及时发现回盲部肿瘤,提高诊断正确率,尽量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肿瘤根治术和肿瘤姑息性切除术是比较安全的手术方式,手术后进行局部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1]黄永川,金唐林,高永忠.手术治疗回盲部肿瘤2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485.
[2]顾纪明,赵宏,徐恩文,等.回盲部恶性肿瘤的诊治.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5,11(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