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2012-08-15王兴玲
王兴玲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主要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发热,心功能减退等。不仅对患者躯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而且造成心理上的重大负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和护理[1],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现将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7月至2011年5月心血管内科病房收治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男24例,年龄(60±7.8)岁,女11例,年龄(58±6.2)岁,前壁梗死8例,前间壁梗死5例,广泛前壁梗死7例,下壁梗死17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9例;劳累后梗死20例,发病后就诊时间为5 h左右,症状典型、心源性休克2例,急性心衰1例。35例患者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和心理护理,2例死亡,其他均安全度过危险期,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2 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2.1.1 心理护理[2]AMI是内科急重症,梗死中面对“死”,患者会有不同的心理变化,主要以紧张、急躁、焦虑为多。加强心理护理应放首位,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患者能够更好配合接下来的治疗和护理。运用鼓励性语言和握手等心理支持方法,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治疗信心。做好家属的工作,取得家属的配合。加强健康教育。护士应有认真的态度、精湛的技术,并有良好的应激能力。给患者增加安全感及无言的鼓励。对失望心理患者的护理,一定要做得更好,尽可能提高他生存的欲望,但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激动,致血管过渡收缩,导致其他器官缺血缺氧。
2.1.2 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来后基本生命体征要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尿量,疼痛等,记录1次/h,4 h测量体温1次,随时描记心电图,心电监护和血压监护必不可少。密切观察分析心电图波形的改变,从而判断心肌缺血,改善情况。及时向医师报告病情变化,积极地配合处理。
2.1.3 卧床休息,限制活动。活动会加重心脏负担,AMI的患者入院48 h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1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搬动[3,4],以降低代谢,减少心肌耗氧、减轻心脏负担,避免任何精神刺激。进食、洗漱、翻身、排便等均需有人协助。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年龄大小、合并其他疾病情况,决定卧床的时间期限。
2.1.4 给氧、疼痛护理。AMI患者心肌缺血缺氧,有效的氧疗可以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减少心绞痛。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氧流量4L/min左右为宜,鼻导管或鼻塞给氧,严重的使用面罩给氧6L/min左右,3~8 d。疼痛会使患者烦躁、心情悲观,止痛可选用哌替啶、吗啡以预防剧烈疼痛而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心律失常。
2.1.5 饮食、大小便护理。饮食以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少刺激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与纤维素的饮食为宜。少量多餐、限盐。AMI患者由于卧床使消化功能减退,止痛剂应用后又可能发生便秘,排便时用力不当,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导致心脏骤停的危险。应保持大便通畅,排大便1次/d,可用开塞露或低渗盐水灌肠。小便也同样重要,疏导患者养成床上解便的习惯,不习惯的可行保留导尿。同时做好尿管的护理。
2.1.6 溶栓治疗的护理[5]。作为基层医院,AMI患者入院后应完善急诊检查后,确诊后早期应用溶栓疗法治疗。有效的进行再灌注,严格溶栓的适应证、禁忌证。严密观察患者的溶栓前后的各方面反应,生命体征。还可以为介入治疗作准备。溶栓疗法的护理时要倍加仔细,发现不适情况、异常体征应立即通知医生,行积极抢救。
2.1.7 保持输液通畅,AMI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静脉输液是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急救给药的重要途径。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保持持续静脉通道的畅通状态,也是这里的生命通道,以便必要时和(或)按时给药,也减少对患者的穿刺刺激和血管损伤。
2.2 并发症的护理
2.2.1 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是AMI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见的室性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等。连续心电监护,有恶性心律失常的立即通知医生,准备纠正心律失常。
2.2.2 心衰的护理 AMI患者往往会出现急性左心衰,应立即协助患者咳嗽,减慢输液速度,病情许可的给予半坐卧位,高流量吸氧。按医嘱给予注射洋地黄、利尿剂、吗啡、氨茶碱等药物。记录出入量,注意电解质紊乱和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副作用。
2.3 康复期护理[6]患者一般6周后病情稳定可出院。出院后指导患者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每天遵医嘱口服扩冠状动脉及降低血流粘稠度,调脂、改善心肌重塑,改善心功能的药物。患者应多了解一些心脏疾病的健康知识,定期复查,每周电话随访1次。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指导卡,内容包括具体的饮食种类,名称,服药时间,应急处理方式,家庭陪护注意事项。医患联系方式,体育类锻炼方式。建议勿凌晨外出锻炼,最好选择傍晚,而且有陪同更好。制定好锻炼强度的循序渐进模式,不急于求成,可耐受范围。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50-151.
[2]邹艳波.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现代护理,2008,14(4):454-455.
[3]杨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的医护抢救及护理.护理研究,2008,22(11c):3049-3050.
[4]韩爱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护理研究,2007,21(4B):978.
[5]郑玲.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活动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8,6,291-292.
[6]于勤.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7,21(12A):3123-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