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早期干预对策
2012-08-15彭兴平
彭兴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临床症状,也是新生儿疾病的重要组成部份,一直居新生儿常见病之首,发病率高达50%~55%,呈逐年上升趋势[1]。部份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可生胆红素脑病,导致不可逆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2]。因此,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时查明原因,并早期进行干预,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6例均为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其中男189例,女167例;早产儿139例,足月儿187例,过期产儿30例;剖宫产285例,顺产71例;体重 <2500 g 70例,2500~4000 g 265例,体重>4000 g 20例;黄疸出现时间<24 h 35例,2 d~7 d 216例,>8 d 105例。诊断标准参见《实用新生儿学》[3]。
1.2 方法 及转归 患儿入院后给予蓝光治疗,口服茵栀黄水剂,肝酶诱导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白蛋白或静丙,积极治疗原发病。治愈265例,好转87例,放弃治疗4例。
2 结果
2.1 对356例住院新生儿黄疸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病原因前四位依次是:围产因素,感染因素,新生儿溶血症,母乳因素。发病率依次为47.47%,24.43%,10.67%,9.26%。其中,围产因素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前三位病因依次是早产,小于胎龄儿,剖宫产。感染因素造成的新生儿黄疸病因依次是:肺炎,脐炎,脓疱疹,腹泻并酸中毒。新生儿溶血中,ABO溶血最常见。
2.2 不同病因造成的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无肝功能损害的患儿,通过有效的病因治疗和光疗,都能达到很好的疗效;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肝功能损害严重,治疗效果较差。黄疸持续时间较长的患儿治疗疗程长;早产儿治疗效果较足月儿差。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且逐年上升。本文对356例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分析,围产因素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剖宫产儿。发病原因包括:一、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易并发低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均可降低肝酶活力或影响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联结,使用抗菌素使肠道菌群减少,均增加胆红素在肠道内的重吸收,增加肠肝循环量,导致黄胆[4]。二、胆红素代谢系统不成熟,肝肝酶系发育不完善,血脑屏障不稳定,易出现黄胆。三、剖宫产术中应用的麻醉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新生儿红细膜通透性增加;剖宫产使胎儿首次呼吸功能建立不完善,胎儿出生后红细胞压积增高,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二者导致胆红素产生增多。为了降低围产因素造成的高胆红素血症,必须加强围产期孕产妇保健,降低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率,减少难产和产伤的发生率,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儿的出生率,能有效减少黄胆的发生。
感染因素是新生儿黄胆的第二大因素,感染时由于细茵毒素可致溶血,使红细胞破坏增加,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多,感染后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可降低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使肝脏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减弱,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加。对这类患儿要早期应用抗菌素,争取早期有效地控制感染和光疗。
溶血性黄疸是第三大原因,多见于ABO血型不合产生的溶血病。所以,对于母亲是O型血,患儿非O型血者尽早进行溶血三项检查,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从而可有效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母乳性黄胆也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之一,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易出现胆红素脑病,要及早进行退黄治疗;晚发型一般黄胆较轻,停用母乳喂养1周即可。
[1]王玲,陈竖,何海英,等.剖宫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对照研究.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201.
[2]沈小明,王卫平.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6-277.
[4]王翌,何念海.210例新生儿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分析.重庆医学,2006,35(2):1932-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