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R双下肢全长投照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2012-08-15刁换胜严兆贤陈鑫黄晓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28期
关键词:柯达双下肢髋关节

刁换胜 严兆贤 陈鑫 黄晓君

临床上行下肢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或下肢矫形手术前,通常需要知道股骨解剖轴线及胫骨解剖轴线与力学轴线之间的夹角,以便于确定手术方案[1]。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双下肢全景图应运而生。本科于2009年引进柯达DR7500,经过反复探讨的摄影体位、摄影方法,并在后处理时对窗宽窗位进行适当的调节,双下肢全长影像的质量逐步提高。现对DR双下肢全景照片技术进行总结,并探讨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以便于更广泛地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中的200例双下肢全景照片患者资料,其中110例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0例为外伤骨折,50例为股骨头坏死,该组病例中41例患者进行双膝关节置换,89例进行膝关节置换,70例髋关节置换,男155例,女45例,年龄11~79岁,平均55岁。这些患者基本都是在门诊初步筛查,入本院骨科手术治疗。

1.2 机器设备 采用本院引进的柯达DR7500 X光机,DR7500配备的全长专用摄影架及铅尺,DR7500工作台自带的拼接软件,柯达激光打印机。

1.3 摄影方法 将专用摄影架固定在立柱探测器前,焦片距FFD用200 cm,专用架和探测器之间保持1~2 cm的距离。铅尺放置在摄影架正中间。摄影条件由柯达机器的自动曝光控制系统控制。

下肢前后正位:患者直立于专用摄影架上,后背贴紧摄影架,双手自然下垂,双脚并拢,呈标准人体解剖学姿势,抬头,嘱患者尽量保持姿势不动。以双膝关节关节腔连线的中点为入射点,曝光一次;然后向上移动立柱探测器到髋关节的髋臼上缘2 cm左右,此时保持X球管高度不动,X线球管向上打20°~30°左右的角度,曝光第二次;最后向下移动立柱探测器到双踝关节下缘2 cm左右,此时仍旧保持X线球管高度不动,X线球管角度向下打40°~60°左右的角度,曝光第三次。

下肢侧位:患者侧身站于摄影架上,被照侧尽量贴近摄影架,另一侧下肢尽量放在身体的后外侧。对准被照侧膝关节前后连线的中点,曝光一次;然后向上移动立柱探测器到髋关节的髋臼上缘2 cm左右,此时保持X球管高度不动,X线球管向上打20°~30°左右的角度,曝光第二次;最后向下移动立柱探测器到双踝关节下缘2 cm左右,此时仍旧保持X线球管高度不动,X线球管角度向下打40°~60°左右的角度,曝光第三次。

最后,将所得到的图像,调整适当的窗宽窗位,达到最合适的图像清晰度及对比度后,由DR7500系统附带的拼图软件拼接成一张无缝的完整的下肢全长全景影像,如果对部分骨的细节显示仍不够满意,可以用多窗宽窗位这个功能键,再针对部分骨的区域调整,直到整幅图的每个地方都显示得比较满意为止。然后将拼接好的图像,在柯达打印胶片平台上设置成单张竖打,最后经柯达激光打印机出片。

2 结果

200例双下肢全长摄影检查图片,经一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生和一位临床骨科主治医生共同阅片、分析,均认为图像质量满意,投照技术符合临床要求,达到良好的诊断效果。本组病例顺利完成了膝关节内外翻、髋关节发育异常、髋关节因坏死或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髋关节变形的术前检查,为临床膝关节置换、髋关节置换提供手术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可作为术前、术后对比分析,评估治疗效果。本组病例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主,图片显示其表现为:骨性关节面不同程度骨质增生、致密硬化改变,由于关节软骨变性、损伤导致间隙狭窄(以内侧多见),严重者股骨和胫骨弯曲变形、膝关节内翻畸形等。髋关节、膝关节内旋变形,关节挛缩,胫骨扭转等改变,与下肢力学轴线异常有明显的关系,它们之间互为因果,临床医师利用本组图片对各患者的下肢力线进行准确测量达到了满意效果。

3 讨论

3.1 DR在双下肢全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双下肢全长摄影主要用于髋关节、股骨、胫腓骨发育异常、下肢骨折或畸形矫形术后、骨折内固定术后的诊断[2]。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多发病,常累及下肢髋、膝、踝3个负重关节,引起膝关节的内翻或外翻,影像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失去劳动和工作的能力[3]。对于骨性关节炎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就是人工膝关节、髋关节置换。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都需要拍摄下肢全长片,全长片能比较正确地反映骨结构异常和软组织不平衡对膝关节内外翻的最终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纠正退变关节的不良X线松解关节周围挛缩的软组织,去除增生的滑膜组织,从而解除了关节疼痛,增加关节的功能[4]。

3.2 投照的技术要点及关键注意事项

3.2.1 在实际摄影技术中,为了减少放大率,以及有利于摄影过程中立柱探测器上下移动,笔者总结发现:使用小焦点,FFD用200 cm,立柱探测器和全长摄影专用架之间的距离用1~2 cm,是比较理想的。

3.2.2 照片过程中,尽量要让患者保持不动。患者在三次曝光过程中,如果中间动作太大,后处理时会拼接不上。

3.3 DR在双下肢全长中的优缺点及存在问题 有些医院采用CT或MR双下肢扫描,再拼接,从而到下肢全长的全景像,但是存在检查费用昂贵、辐射量大的缺点。本院采用DR摄影的下肢全长片,对比起来费用较低,辐射量小,而且是负重位的完整显示双下肢的全长,比较客观的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但是由于DR拼接的全长像,是分段拍摄,然后合成,由于拍摄角度的不完全相同、患者在拍摄过程中坚持不了太久会有细微或比较大的动作,导致拼接时存在误差、出现重叠过多过少的问题或者拼接不上,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良或克服。

总之,DR双下肢全长投照技术操作相对简便,只要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操作要点,不断积累经验,通过调节合适的图像对比,进行无缝拼接,便能得到良好的双下肢全景片,可为临床提供满意的术前诊断及相关力线测量参考,并为术后评估提供了有用依据。DR双下肢全长全景片对膝、髋关节置换的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谭基明,吴伟康,黄培舂,等.外科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19.

[2]柏桂莲,丁旭东.下肢全长摄影技术的临床分析.医学影像杂志,2011,21:1519.

[3]张汉忠,徐向东.CR和DR在下肢全长摄影中的应用比较.放射学实践,2009,2(24):209-211.

[4]谭基明,吴伟康,黄培舂,等.外科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19.

猜你喜欢

柯达双下肢髋关节
髋关节活动范围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请您诊断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3D打印人工髋关节获批准
柯达权:一片丹心 德才双馨
柯达退出破产保护将公司控制权交给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