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
2012-08-15樊向阳王燕冰
樊向阳,王燕冰
(1.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卫生院外科,河南 郑州 450046;2.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影像科,河南 郑州 450014)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占胃肠道肿瘤的1% ~3%,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好发于胃,其次是小肠、结直肠和食管,网膜、系膜或腹膜后区少见。作者回顾性分析了金水区总医院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7例GIST患者的CT、病理和临床资料,以探讨GIST的CT表现特征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经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共17例,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52岁。以消化道出血为首诊症状7例,腹部包块4例,腹部不适3例,低热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健康体检发现1例。
1.2 检查方法 扫描采用日本Toshiba公司Asteion单排CT或美国GE公司Ctoptima 128排CT。检查前禁食6 h,扫描前1.5~2.0 h缓慢口服1000 mL温开水,充盈远段小肠,扫描前一次性口服600~800 mL温开水,充盈胃及近段小肠。仰卧位扫描,根据病变范围确定扫描计划,增强扫描经肘静脉以3 mL·s-1的速率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或欧乃派克(每mL 300 mg I)80~100 mL,分别延时30、70 s行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所有病例术后均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1.3 图像分析及恶性风险判断 记录肿瘤的数量、发生部位、生长方式,测量肿瘤的大小,分析肿瘤的形态、不同时相肿瘤的密度、内部情况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综合影像学与病理学表现,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荐的Fletcher标准[1]对17例GIST患者的侵袭行为风险进行判断。
2 结果
17例均为单发病灶,肿瘤位于胃10例(向腔外生长为主者5例,腔内生长者3例,内外同时生长者2例),小肠5例(向腔外生长为主者3例,内外同时生长者2例),结肠1例(以向腔外生长为主),腹膜后1例;肿瘤直径1.7 ~20.5 cm,平均直径5.2 cm。
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11例,分叶状4例,不规则形2例;平扫肿块为均匀等密度5例,内呈均匀稍低密度7例,液性密度3例,气-液平面2例;增强后双期肿块或肿块实性部分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12例。11例与周围器官组织分界清晰;6例边界模糊,与邻近结构粘连,脂肪间隙消失。1例小肠巨大GIST囊变坏死,实性部分有散在点状钙化,发生肝转移伴腹水,1例胃和1例小肠GIST分别见肝脏和系膜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均未引起胃肠道梗阻。
17例肿瘤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均为阳性。恶性风险评估:极低恶性风险1例,低度恶性风险3例,中度恶性风险6例,高度恶性风险7例。
3 讨论
GIST曾被认为是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等,而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电镜技术的发展,已经证实其是一类来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原癌基因c-kit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细胞样肿瘤。Mazur等[2]1983年首次提出了 GIST的概念。虽然不断有GIST家族性发病的报道,但绝大多数为散发病例,发生率为0.68/100000,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约5000~10000例。
GIST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中位年龄50~60岁,小于40岁者少见,近年来也有低龄病例的报道。本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2岁,最小发病年龄26岁。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部位关系密切,体积小的肿瘤可能因其他原因检查时偶然发现,体积较大的肿瘤多表现为腹部肿块、腹部不适,胃、小肠、大肠肿瘤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如呕血、黑便或隐匿性出血等[3-4]。
发生于胃肠道壁肌层的GIST一般有3种生长方式:1)内生型,肿瘤位于黏膜下,突入腔内,呈圆形或类圆形,本组3例,虽然肿瘤体积大,但与胃壁接触面小,其中1例因黏膜破裂肿瘤坏死区与胃腔沟通,在肿瘤内部形成气-液平面;2)外生型,为最多见类型,肿瘤紧贴浆膜,向外生长,呈圆形、类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本组9例,5例肿瘤密度不均匀且明显坏死液化,2例与周围器官分界不清;3)腔内外生长型,肿瘤部分突入腔内、部分位于腔外,发生于胃的长轴一般垂直于胃壁,本组4例,1例发生于小肠的肿瘤内见气-液平面,3例与周围器官边界模糊。另外,本组1例位于腹膜后区,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属胃肠道外型。
关于 GIST 良恶性判断的研究很多[1,5-6],临床应用标准不一,但大多认为GIST为一类恶性或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不能简单分为良性与恶性。Fletcher等[1]根据肿瘤大小和有丝分裂率提出了GIST侵袭行为风险的判断标准:肿瘤直径<2 cm,有丝分裂率<5个/50 HPF为极低恶性风险;肿瘤直径为2~5 cm,有丝分裂率<5个/50 HPF为低度恶性风险;肿瘤直径<5 cm、有丝分裂率6~10个/50 HPF或肿瘤直径5~10 cm、有丝分裂率<5个/50 HPF为中度恶性风险;肿瘤直径>5 cm、有丝分裂率>5个/50 HPF或肿瘤直径>19 cm或有丝分裂率>10个/50 HPF均为高度恶性风险。本组高度恶性风险7例,其中2例发生转移。GIST的术后随访,有文献[7]推荐的原则为:1)对于中、高度恶性风险患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CT或MRI检查,持续3 a,然后每6个月1次,直至5 a;2)对于极低、低度恶性风险者每6个月进行CT或MRI检查,持续5 a。
CT能全面清晰显示GIST的位置、大小、形态、强化方式及周围情况等,为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实用而可靠的信息,同时可以作为疗效评估和术后随访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1]Fletcher CD,Berman JJ,Corless C,et al.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consensus approach[J].Hum Pathol,2002,33(5):459-465.
[2]Maz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 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J].Am J Surg Pathol,1983,7(6):507 -519.
[3]张龙江,祁吉.胃肠道间质瘤:一种新确定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9):998 -1001.
[4]伍晓汀,夏霖.十二指肠壶腹部周围间质瘤[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9,8(5):391 -392.
[5]Huang KH,Liu JH,Wang LY,et al.Endoscopic,clinicopathologic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featur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J].Ai Zheng,2007,26(11):1252 -1256.
[6]Caterino S,Lorenzon L,Petrucciani N,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orrelation between symptoms at presentation,tumor location and prognostic factors in 47 consecutive patients[J].World J Surg Oncol,2011,9:13.
[7]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08 年版[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8):746 -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