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2012-08-15顾优女
顾优女
(定海小学,浙江 舟山 316000)
“略读课文”是指入选人教版教材的,用“*”表示的课文,一般都紧跟精读课文后面。入选的略读课文选材相当广泛,叙事、抒情、游记、散文到科普小品、说明文、诗歌无所不包,涵盖了大部分文章体裁,而且选文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大部分选择当代、现代的国内外优秀作家的美文,和精读课文在主题思想上也保持连续一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如何提升小学略读课文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模式,不仅能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所谓“以学定教”,是指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顺学而导”,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并以此为基点进行引导,针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引导,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进行引导。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略读课文教学中达到教略学丰?笔者试以《刷子李》和《金色的鱼钩》为例,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问题”[1]。导入阶段,以新颖有趣、能引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为目的的设疑,既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如笔者在执教《刷子李》一课时,学生齐读课题后,引导:你从刷子李这个名字中发现了什么奥秘?有的学生说,他有一把好刷子;有学生说他的姓放在后面,名字在前面;有的学生说,他是干粉刷的,姓李……笔者顺势而导:对呀,像这样用“行当+姓”命名的在天津卫这个地方其实还有不少人,比如有个捏泥人的,姓张,大家都叫他(学生答:泥人张);有个做风筝的,姓魏,大伙叫他(“风筝魏”)……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为什么叫他刷子李?是不是所有的姓李的干粉刷的都叫刷子李呀?笔者请学生猜一猜,教师的只“导”不讲激发了学生继续思考,从而初步得出结论:因为刷子李技艺高超,才有此绰号。这样,既帮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叩问,又初步概括了课文的重点,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巧设疑问是教师在顺学而导中最常用的方法。[2]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一般说来,教师可以在以下几处设疑、激疑:第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设疑;第二,在课文重点处设疑,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处。在这样的地方设疑,既是教师引导的着力点,又能帮助学生抓住要点,激发智慧的火花;第三,在课文细节处设疑,只要是对理解文本内容有帮助的,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都不能放过;第四,在思维的转折处设疑。思维的转折处是思维能力提高的关节点,教师的设疑激疑能帮助学生跨越这一转折,从而产生新的顿悟和突破。
二、提示引路,初晓大意
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了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课文的提示语是这样的:用较快地速度默读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感动的部分找出来,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说说你对“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理解。根据这一提示,笔者进行二度开发,想想,我们以前学习略读课文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后,又趁机引导:其实,利用自学提示,在读读、想想、悟悟中自己就能读懂这类课文。那么,这篇课文的自学提示有几点要求呢?列出本文的两大要求:一是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件什么事?二是再读课文,想想文中哪几个镜头深深地烙印在你的脑海中?划出令你感动的词句,写写你的感受。笔者紧紧地围绕阅读提示,引导尽量求“略”,设计求简约,抓住主线,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在两个学生讲完后,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既清楚又简洁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笔者又设计了一个填空:在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 ),尽心尽力( )过草地,不惜( )的感人故事。学生借助老师的提示,顺利地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又巧妙地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把课文读薄了,这可真是一个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以后我们在学习其他课文时,也可以尝试着运用。”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借助老师的提示,概括了文本大意,完成了与文本整体的、初步的对话,而且也习得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接下来再引导学生二读课文,聚焦重点。这样的学习,既能抓住重点,事半功倍,提高阅读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铺桥搭路,略中求精
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略读课文教学并非只是略读,“粗知”也并非“浅知”。[3]因此,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也需要求“精”。对“阅读提示”所要求的重点进行感悟时,教师应引领学生迁移精读课上习得的各种阅读方法认真研读,自己去发现和探究,而教师则在学生“不通”之处“点”之,“偏颇”之处“拨”之。导既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学生要把知识真正学到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导要有时、有点、有度、有策,设计和安排要体现一个“巧”字。在教学《刷子李》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提示巧妙地过渡: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从正面认识刷子李:传说——奇,亲眼目睹——更奇,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刷子李的确名副其实、名不虚传。为引导学生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笔者紧紧抓住反映曹小三出乎意料的几个词,通过曹小三的心理变化渲染刷子李的“奇”、“绝”,起到铺桥搭路,引人入胜的效果,又渗透了小说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可谓一举两得。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抓住描写刷子李动作娴熟、技艺高超的一段话:“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首先引导学生,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学生从“悠然摆来,悠然摆去”感受到刷子李的动作娴熟、轻松,从“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体会到了动作的节奏之美,然后让他们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这段话,最后给这段话加上一句总起句,再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刷子李的神奇技艺——这哪是在刷墙,分明是在进行一项艺术创作。为了进一步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术,笔者又设计了一组写话,引导学生走进曹小三的内心世界:请选择一题,用几句话写出曹小三的心理活动:(1)当曹小三在师傅的黑衣上找不到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时,心想:__________;(2)当曹小三在师傅裤子发现一个黄豆大小的白点时,心想:__________;(3)当曹小三明白点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烧的小洞时,心想:___________。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形象,领略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使刷子李的“奇”得到了一次次渲染,从而更加突出刷子李的超凡技艺,对这个奇人发出由衷地赞叹和敬佩!
四、化繁为简,落实重点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上总结发言指出,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简单实用,老老实实教学语言文字,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略读课文的顺学而导也得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简约并不是简单,相反却是对本质的深度挖掘和坦诚表现。教师要摒弃逐段地讲问、繁琐地分析、无度地拓展,而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自身实践,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笔者抓住四个镜头“硬咽鱼骨、摸黑钓鱼挖野菜、命令喝鱼汤、奄奄一息让鱼汤”,引导学生找出有关句子,反复朗读体会,抓住老班长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感受到炊事班长关心战友、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整个教学过程既达到长文短教的要求,又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既理解了全文内容,又通过关键句段的朗读,感受到人物崇高的精神。在简单之中蕴含着深刻,这也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境界。
五、适度拓展,迁移运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并适度向课外拓展、延伸,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4]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加大学生的信息吸收量;利用课文的某些内容,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某些问题的兴趣等。在《刷子李》一课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两个拓展点,一是在学完第5自然段时,学生感悟到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后,出示一段冯骥才评价刷子李技艺高超的话:刷子李之奇在于做派奇、规矩奇。他手艺出众,挥洒自如,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制定了苛刻的规矩,更是奇绝之奇,他以这样的独特规矩,超越了同行,成为粉刷行业响当当的奇人。这段文字的呈现,既让学生明白刷子李之奇、绝,更让学生明白这一身奇绝的本领来自于对自己的苛刻要求和勤学苦练,同时也为理解最后一句话作了铺垫;二是在学完文章后,出示冯骥才小说《俗世奇人》、《神鞭》、《三寸金莲》,力图让学生再次感受小说的一波三折,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这也是结合了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延续到课外,这是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效拓展。
当然,由于略读课文的特点不同,拓展的点也不一样。如果是写景状物的美文,像《火烧云》《七月的天山》《花的勇气》等,可以拓展为积累语言,让学生背诵或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如果是写作方法比较独特的文章,可以在教学的最后设置读写迁移的环节,让学生摹仿其写作方法写一写等。
总之,“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是“教略学丰”的关键,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最好体现。正确认识略读课文的教学性质,明确教师的引领作用,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谋,扎实而有效地上好略读课,让学生主动参于学习,乐于学习,才能把学生引向浩如烟海的墨香世界,语文素养的提升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俞东江.顺学而导: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变[J].语文教学通讯,2012(3):22-23.
[3]鲁丹.例谈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2010(12):29.
[4]朱文君.略读课文,教给学生什么[J].小学语文,200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