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说文解字·鱼部》看中国古代的鱼文化

2012-08-15

关键词:鱼类动物

楼 兰

(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1306)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为《说文》)不仅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而且是第一次精密地展示了汉字构形与汉语词汇系统的汉语文字专书。其中的鱼部字是经过系统整理的有关上古鱼类的文字材料。

许慎之子许冲在《上〈说文〉表》中曾提及:“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闲人事,莫不毕载。”[1]从鱼部的收字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据“大徐本”的统计,鱼部字共“文一百三,重七”。此足见许慎收鱼部字之多。因而,本文将通过对《说文·鱼部》的分析来考察我国古代先民的鱼文化。

一、捕鱼技术的进步和渔业产量的增加

我国拥有众多的内陆江河湖泊,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捕鱼成为我国先民最早谋生的手段之一。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一百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就已经懂得徒手捕鱼或用粗制的木棒来捕鱼。如《淮南子·鸿烈解》云:“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果,食螺蚌之肉。”到了新石器时代,渔猎经济更是成为采集经济的重要辅助。鱼叉、鱼钩、鱼镖和网坠的出土,反映了当时已有钓鱼、抓鱼、网鱼等多样化的捕捞方式。甲骨文中的“渔”字,形体多样,或像用手抓鱼,或像用手拿网捕鱼,也证明了这一点。除了上述方法,上古先民还懂得把水煮过后的芫华(花)放入水中来毒杀捕鱼。《说文·艸部》:“芫,鱼毒也。”颜师古注《急救篇》“芫华”说:“一名鱼毒。渔者煮之,以投水中,鱼则死而浮出,故以为名。其根曰蜀桑,其华可以为药。”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对此也有记载:“不夏月,毋□□□□□□毒鱼鳖”。

捕鱼技术的进步,使得渔业产量有所增长。《盐铁论》就有“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的记载。除了淡水鱼,海鱼的产量也逐渐提高,并远销内地,成为当时内地普通民众的消费食物。比如《说文·鱼部》就提到多种出产于朝鲜半岛沿海的海鱼,比如:

《说文·鱼部》:“鮸,鱼名。出薉邪头国。”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第七:“鮸形似石首鱼而大,其头较锐,其鳞较细。”张舜徽《约注》:“此地亦称秽貊,两汉时为东夷。即今辽宁省凤城县东及朝鲜之江原道一带地。”

《说文·鱼部》:“ ,鱼名。出乐浪潘国。”(今注:乐浪郡在今朝鲜平壤。)《说文·鱼部》:“鯜,鱼名。出乐浪潘国。”《说文·鱼部》:“魵,鱼名。出薉邪头国。”

二、鱼类品种的认识增多

随着古代渔业的发达,人们对鱼类品种的认识,也经历了由少到多的过程。考察出土文献资料,上溯甲骨文,至今还未见反映鱼类品种的文字。而在传世文献资料中,《诗经》有“鲤”“、鳟”“、鳣”等十多种鱼名的记载,《尔雅》则有三十多种。《说文·鱼部》所收录的鱼类,更是多达七八十种。

许慎对这些鱼类的训释有些很简略,仅以“鱼名”或“鱼也”的话语来解释,比如“,鱼也”、“,鱼名”、“,鱼名”“、,鱼名”等等。受上古材料所限,对于某些鱼类我们不得而知。比如:《说文·鱼部》“:鲧,鱼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为“段注”)“:此未详为何鱼。”[2]

而与此同时,许慎对某些鱼类的介绍则比较详细。这表现在其对鱼类进行了形状及出产地的介绍。比如:

《说文·鱼部》“:鳝,鱼名。皮可为鼓。”段注“:今人所食之黄鳝也。黄质,黑文,似蛇。”

《说文·鱼部》“:鲷,骨端脃也。”徐锴《系传》“骨”上有“鱼”字。桂馥《义证》“:谓鱼名鲷,其骨端脃。本书脱‘鱼’字。”[3]

《说文·鱼部》“:鰸,鱼名。状似虾,无足,长寸,大如叉股,出辽东。”

《说文·鱼部》“:鳟,赤目鱼。”

《说文·鱼部》“:鰅,鱼名。皮有文,出乐浪东暆。神爵四年,初捕收输考工。周成王时,扬州献鰅。”王念孙《广雅疏证》“:又谓之班鱼。”

笔者根据上古相关史料,对收录在《说文·鱼部》鱼类进行分类介绍。

1.鲟鱼

《说文·鱼部》“:鲔,鮥也。《周礼》‘:春献王鲔。’”段注“:即今之鲟鱼也。”承培元《引经证例》“:大曰,小曰鮥也。”张舜徽《约注》“:郑注云‘:王鲔,鲔之大者。’凡物之大者,皆可被以王名。”

《说文·鱼部》“:鮥,叔鲔也。”

《说文·鱼部》“:鱏,鱼名。从鱼覃声。传曰‘:牙鼓琴,鱏鱼出听。’”王筠《句读》“:《宁林》‘:鱏,长鼻鱼也。重千斤。’字或作鲟。”

2.鲤鱼

《说文·鱼部》“:鲤,鳣也。”段注“:凡鲤曰鲤,大鲤曰鳣。”

《说文·鱼部》“:鳣,鲤也。”

3.比目鱼

《说文·鱼部》“:魼,鱼也。”《广韵·鱼韵》“:魼,比目鱼。”

《说文·鱼部》“:鳎,虚鳎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比目鱼也。一名魼。”

4.鲢鱼

《说文·鱼部》“:鲢,鱼名。”《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篇》卷一百四十一引《鱼品》“:江东,鱼国也,有鲢,头巨而身微,头鱀,鳞细,肉颇腻,江南人家池塘中多种之,岁可长尺许。”

《说文·鱼部》“:鱮,鱼名。”《诗·齐·敝苟》“:其鱼鲂鱮。”陆玑疏“:徐州人谓之鲢。”

《说文·鱼部》“:鰫,鱼也。”《集韵·钟韵》“:鰫,似鲢而黑。”

5.黑鱼

《说文·鱼部》“:鳢,鳠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此字当训为鲖也。今苏俗谓之黑鱼者是也。”

6.青鱼

7.鳊鱼

《说文·鱼部》“:鲂,赤尾鱼。鲂或从旁。”马瑞辰《诗经通释》“:今江南有鳊鱼,其腹下及尾皆赤,俗称火烧鳊,殆即古之鲂鱼。”

《说文·鱼部》“:鯾,鱼名。鯾又从扁。”《山海经·海内北经》“:大鯾居海中。”郭璞注“:鯾,即鲂鱼也。”

8.鲫鱼

《说文·鱼部》“:鲋,鱼名。”桂馥《义证》引颜师古注《急救篇》“:鲋,今之鰿鱼也。亦呼为鲫。”

9.鳗鱼

《说文·鱼部》“:鳗,鱼名。”朱骏声《通训定声》“:鳗,今俗曰鳗鲡是也。”

《说文·鱼部》“:鲡,鱼名。”段注:“此即今人谓鳗为鳗鲡之字也。”张舜徽《约注》:“此即今俗所称白鳝也。”

10.鮠鱼(回鱼)

《说文·鱼部》“:鳠,鱼名。”朱骏声《通训定声》“:今扬州人呼为鮠鱼。”

《说文·鱼部》“:魾,大鳠也。其小者名鮡。”朱骏声《通训定声》“:今鮠鱼之大者。”

《说文·鱼部》“:鮡,鱼名。”朱骏声《通训定声》“:鳠之小者,今谓之回鱼。”

11.泥鰌(鳅)

《说文·鱼部》“:鳛,鰌也。”《尔雅·释鱼》“:鳛,鰌。”郭璞注“:今泥鰌。”

《说文·鱼部》“:鰌,鳛也。”张舜徽《约注》“:今俗用鳅字,始见《集韵》。”

12.鲇鱼

《说文·鱼部》“:鲇, 也。”《本草纲目·鳞部·鮠鱼》“:鲇乃无鳞之鱼,大首偃额,大口大腹,鮠身体尾,有齿有胃有须。”

《说文·鱼部》“:鮀,鲇也。”张舜徽《约注》“:湖湘间称鲇为鮀鱼,盖古语矣。”

《说文·鱼部》“: ,鮀也。 或从匽。”

《说文·鱼部》“:鮷,大鲇也。”

13.河豚

《说文·鱼部》“:鯸,鱼名。”朱骏声《通训定声》“:今俗谓之河豚。”

14.鲯鱼

《说文·鱼部》“:鲯,鱼名。”

三、鱼类分类认识的积累

《说文·鱼部》共收录103字(不含重文),除包含鱼类动物之外,还包括两栖类、爬行类、扁虫类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比如:

《说文·鱼部》“:鳙,鱼名。”《广韵·钟韵》“:鳙,鱼名。似牛,音如豕。”今注:此乃海兽,即鱼牛。

《说文·鱼部》“:魧,大贝也。一曰鱼膏。”段注“:海介虫也。”

《说文·鱼部》“:鲒,蚌也。汉律:会稽郡献鲒 。”段注引颜师古说“:鲒,蚌也。长一寸,广二分,有小蟹在其腹中。”

《说文·鱼部》“:魿,虫连行纡行者。”孙诒让《籀述膏林》“:窃疑许意以魿为水虫之通名。”

《说文·鱼部》“:鲗,乌鲗,鱼名。鲗或从卽。”段注“:腹中有墨,能吸波泼墨,令水浑墨自卫。”

虽然“鲒”“、鲗”等动物都长期生活在水里,甚至有些动物的外形特征和一般鱼类很相似,但是按现代动物分类学来看,它们有着许多和鱼类极其不同的特性,并不属于鱼类。比如一般鱼类是左右摆动尾鳍来使身体前进,而“”是以上下摆动尾鳍的方式前进。

从字形上看,长期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除了从属“鱼”部外,有些还从属“虫”部。比如像“鲒”这样的蚌类动物大多从属“虫”部:

《说文·虫部》“:蜃,雉入海,化为蜃。”

《说文·虫部》“:蠇,蚌属。似螊,微大,出海中,今民食之。”

或者既从“虫”,也从“鱼”:

《说文·虫部》“:蠏,有二敖八足,旁行,非蛇鲜之穴无所庇。从虫解声。或从鱼。”

由上可见,古老的先民们在为水族动物构造字形时,或从鱼,或从虫,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族动物的分类认识。若按现代分类学的知识,也许并不科学,但在古代,却是一大进步。不仅汉字如此,国外也有类似之处,比如在德语中就把“ ”称作Walfisch,意为巨大的鱼。即使到了十六世纪的一些自然科学书籍上,人们都是把“”当作鱼看待,和鱼类动物放在一起记载的。[4]

四、鱼类饮食文化的丰富

由于中国古代渔业的发达,渔业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鱼类动物成为当时吏卒和平民常见的食物之一。[5]比如在汉代马王堆汉墓的遣册中,白鱼、鲤鱼、鲍鱼、鲂鱼、鰿鱼等多种鱼类品种被记录在册。在汉代的砖石画像和墓葬壁画中,鱼鳖的图像经常出现,反映了民间喜好吃鱼的习俗。居延汉简中甚至对鱼出售的价格也有记载。据记载,当时每条鱼的价格在二三十钱左右,而这一价格在当时可谓低廉。[6]上述材料都是古代民间嗜鱼的饮食文化的有力例证。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捕获的鱼类产品一般是即捕即食。而随着渔业产量的增长,鱼类渐渐有了剩余,于是为了延长保存时间和提高使用价值,开始出现了相应的饮食文化。用盐腌制和晒干是最简单、最普通的加工方法。《家语》中就有记载“周武王喜食鲍鱼”,这里的“鲍”即指鱼干。可见当时鱼类加工腌制较为盛行。[7《]说文》中对此有所记载,并对大鱼和小鱼的腌制还用“鮺”“、”二字来区分。

《说文·鱼部》“:鮑,饐魚也。”段注“:饐,饭伤湿也。故盐鱼湿者为饐鱼。”

除腌制外,古代人们还善于把鱼制成肉酱,用以保存。如:

《说文·鱼部》共有103字,重文7字,是《说文》中收字较多的一个部首,其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无疑也是十分丰富的。从《说文·鱼部》所收字以及一些古代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东汉以前渔业的发达情况,人们对鱼的重视和利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古代鱼文化。此外,远在人类社会初期,我们的祖先在简单的捕鱼生产过程中,不断观察,不断分析,不断认识,逐渐对鱼类动物进行分类,形成了我国古代对鱼类动物的分类体系。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4]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5]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6]王子今.秦汉渔业生产简论[J].中国农史,1992(2):70-73.

[7]乐佩琦,梁秩燊.中国古代渔业史源和发展概述[J].动物学杂志,1995(4):54-56.

猜你喜欢

鱼类动物
基于MFCC和ResNet的鱼类行为识别
鱼类运动会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超级动物城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