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2012-08-15隋玉正李淑娟孟芬芬
隋玉正 李淑娟 孟芬芬
(1.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东 青岛 266033;2.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素有“地球之肾”美誉的湿地是巨大的天然碳库,也是净化环境,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水陆交汇地。[1-2]随着低碳观念深入人心,湿地作为碳汇,其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湿地作为重要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也是低碳旅游实现的重要途径。[3-4]山东省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开发利用湿地过程中由于人们对湿地生态功能的忽视,山东省许多湿地资源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阻碍。本文对山东省滨海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为滨海湿地旅游开发及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山东省滨海湿地资源丰富,为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和发展空间。[5]山东省滨海湿地从旅游资源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区域,即鲁北滨海湿地旅游区、鲁东及鲁东南滨海湿地旅游区。[6]鲁北滨海湿地位于山东省的北部滨海平原,主要包括黄河三角洲湿地和莱州湾南岸湿地。[7]鲁东及鲁东南滨海湿地濒临黄、渤海,背依胶东丘陵,主要包括长岛湿地、荣成湿地及胶州湾湿地。[5]黄河三角洲湿地、莱州湾湿地、长岛湿地、荣成湿地、胶州湾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其中黄河三角洲湿地加入了“东北亚地区鹤类保护区网络”。[8]黄河三角洲湿地、长岛湿地、贝壳堤岛湿地等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对保护山东省典型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河流入海口、候鸟繁殖和越冬栖息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山东省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资源保障。湿地生态旅游作为走进自然,亲近水体的原生态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主要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接待了大量旅游者,其创造的旅游直接收入及其乘数效应,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
黄河三角洲湿地区位条件优越,旅游资源具有特色突出、空间容量大和原生保护状况好的特点,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滨滩涂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目前该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总体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4]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本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东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项目已经签约,预计将于2015年建成,并将其打造成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核心产品体系,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之一。滨州在建的北海明珠湿地公园将成为滨州市最大的湿地公园,有望成为近郊旅游的首选场所。潍坊积极召开“湿地·城市·生活—2010潍坊论坛”,努力打造北方水网城市,形成以湿地为特色的旅游综合体。
鲁东的烟台已建成6个省级湿地公园、5处湿地自然保护区,“绿岛”湿地公园已进入最后的工程收尾阶段,将与长岛形成南北呼应的湿地旅游产业带。威海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湿地旅游经济的发展。青岛市林业部门编制了《胶州湾生态湿地保护研究》,将胶州湾纳入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胶州湾拟建设红岛湿地公园、女姑口湿地公园、桃源河湿地公园、少海湿地公园、洋河口湿地公园5大生态湿地公园,使胶州湾湿地生态旅游开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市场化,同时使湿地在合理利用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9]鲁东南地区的日照泻湖保护区、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正在积极筹建,为日照滨海湿地生态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加大区域旅游发展乘数效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各地区湿地公园及保护区建设方兴未艾,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旅游开发在内的湿地利用、自然灾害等原因使湿地面积逐年减少,出现污染、生境破坏等现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上没有整合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山东省滨海湿地资源丰富,但缺少整体战略规划,没有对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使得各地区以行政体制为界线各自规划,缺乏必要的合作和共赢机制,造成了湿地旅游产品雷同,重复开发,恶性竞争的局面,影响了湿地的科学管理和湿地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
(2)重开发轻保护,利益分配不合理。在湿地生态旅游开展过程中,一味地扩大旅游项目建设投资,忽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投资,许多湿地地区虽然成立了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但因资金缺乏使得其不能充分发挥保护功能。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开展过程中缺少全过程的生态监测。即使有相关的监测点也存在着科研人员少、设备差异显著、研究方法欠缺、监测标准不一致等问题,难以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使得湿地地区因旅游等开发利用活动而出现的湿地面积减少、蓄水能力降低、生态功能衰退等威胁。同时忽略了社区在旅游收益中的利益分配,甚至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威胁到了他们原有的生存状态,没有注重调和社区和旅游之间的关系,影响了他们参与湿地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3)缺乏整体湿地旅游形象塑造及联合营销。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专项旅游项目的缺失使得湿地生态旅游整体上没有形成统一形象,各自为战,独立营销,宣传手段单一,资金利用率不高,缺乏综合联动效应。
(4)相关保护法律缺失,旅游管理薄弱。旅游开发过程中以生态环境效益换取经济效益的现象屡见不鲜,管理人员环保意识不够、法律政策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湿地管理与旅游开发涉及林业、农业、旅游等多个管理部门,部门间未形成良好的合作协调机制。此外,管理人员素质、人员培训、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提升和完善。
三、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通过分析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现状,以及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发现二者并没有实现均衡发展。本文在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一)单体功能分区模式
根据Richard Forest的同心圆模式以及C.A.Gunn的五圈层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10](P211-215)结合山东省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将单体湿地由内向外依次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游憩密集区,以及综合服务区的圈层结构。核心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受到严格保护,禁止公众进入,只允许经过严格审批通过的相关科研活动的开展。游憩缓冲区适合开展旅游强度较小的湿地观光游览活动,包括观鸟、赏景、摄影等,且观望点有严格的选址,游客人数也要有严格的限定,使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控制在其自动适应和自动调控能力的程度和阈值范围内。旅游者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是游憩密集区,可以配置野营、划船、采摘、垂钓、体育等休闲娱乐设施与服务,开展参与类的旅游活动。最外层是综合服务区,为游客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和物质保障,包括饭店、餐厅、商店或高密度的娱乐设施等,形成“区内游览,区外食宿”的格局。
(二)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依据山东省各滨海湿地的特色,将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成专项旅游产品。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进行统一规划。在时间上,分时分段地进行重点开发。近期旅游开发、市场营销及政策导向上应向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区倾斜,减轻其他湿地健康情况不佳且旅游接待量大的滨海湿地旅游区的生态压力,使其有充足的时间调整恢复,同时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资源优质区域的旅游功能。中长期,整合开发鲁北滨海湿地、鲁东及鲁东南滨海湿地,形成山东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专项旅游产品。进一步完善科研、保护、营销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加强环保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提升湿地管理水平。
在空间上,加强省际和国际合作,使各湿地生态旅游区形成以济青、济莱、烟威、烟潍、青烟、日东等高速公路,以及京沪、同三高速山东段,加上胶济、蓝烟铁路等重点交通线路为轴,以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各湿地旅游区为节点的点线结合,全面带动的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专项旅游产品。
(三)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模式
随着生态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已逐渐呈现出三个层次:大众生态旅游产品,高端生态旅游产品和特种生态旅游产品。湿地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系统环境及其内部生物为根本宗旨,是建立在大众旅游之上的追求高品质、原真性和教育性的特种生态旅游形式,因此在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时应注重挖掘和保持湿地特色,充分挖掘湿地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1、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地区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地区湿地水质差,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所以景区旅游产品开发中应减少相应的水域活动,充分发挥三角洲地区景观和生物种类多样,具有很好的文化教育功能的特点,同时注重引导旅游项目投资方向,大力开发湿地观鸟游、观景游、休闲娱乐游、科普教育游等旅游产品。
(1)湿地观鸟游。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湿地是山东省包括鸟类资源在内的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鸟类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位于山东省的首位,因此该区最适合发展观鸟旅游。以东营天鹅湖景区及大汶流鸟类驯养救护中心为核心节点,开展集娱乐、体育运动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观鸟活动。在开展观鸟旅游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掌握鸟类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迁徙季节,要编制好观鸟旅游指南,规范游客行为,绝对杜绝采鸟蛋、捕捉野鸟等违规行为。除专业观鸟外,还可以举办鸟类鉴赏和知识讲座、观鸟夏令营、筑巢引鸟、观鸟比赛等生动活泼的参与性活动。
(2)湿地观光游。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级别很高,区内有我国东部平原面积最大的刺槐林景观,罕见的天然实木柳林景观,大面积连片分布的怪柳林景观和芦苇荡景观,这些天然景观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红地毯”“绿草如茵”“芦花飞雪”“黄龙入海”“长河落日”等胜景只有至此才能由衷体味。随着追求真实、古朴、自然的“背包族”和自驾游的兴起,在湿地周围开发相配套的乡村旅馆、野营营地、青年野营区会增强旅游区的吸引力,同时进一步完善旅游解说和标识系统等相关的配套服务,使得这些服务同观鸟、赏景旅游活动联系起来而形成“区内旅游,区外活动”的保护型开发模式。
(3)湿地科普游。黄河三角洲景观多样且质量高、物种丰富,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天然场所。该旅游区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原始“本底”,已经成为一个多样性物种的天然储存库和基因库,是一个最真实、最生动的自然博物馆,是一个向人们进行保护自然、热爱自然教育的大课堂。因此可以定期开展大中小学生夏令营来认识鸟类和湿地植被,通过对鸟的种类、数量、体色、体味、鸣声、生活习性的观察和记录,使旅游客从视觉、听觉、情绪上得到愉悦和享受,在游玩中学习科普知识,提升物种保护意识。同时欢迎科考人员展开相应的科研活动,在认识湿地、研究湿地的同时,为湿地的保护出谋划策。
2、鲁东与鲁东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产品
(1)滨海湿地观光体验游。众多的海湾和广阔的湿地,引来了无数天鹅,使荣成成为世界四大天鹅越冬栖息地之一。天鹅也因此成为荣成的一个重要象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发展渔村生活体验生态旅游,让游客参观、参与虾蟹养殖、盐田晒盐等渔业、盐业生产活动,驾船到海上或者在沿海适宜的地方垂钓,品尝渔家宴,住渔村。开展渔村生活体验生态旅游可以让游客了解海水养殖、盐业生产活动对湿地的影响,促进海水生态养殖的发展。游客可以在大沽河河口观赏到河流入海的壮观美景,以及茂密的芦苇沼泽湿地、如红地毯般的碱蓬湿地等自然美景。
(2)滨海湿地健身游。滨海湿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清新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是户外活动的理想场所。通过合理规划在不破坏湿地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当建设必要的旅游安全服务和接待设施,配以水上体育运动与健身知识,强健旅游者体魄的同时丰富游客的见闻。
(3)滨海湿地节庆游。鲁东与鲁东南滨海湿地地区围绕海洋文化开展了众多节庆活动,包括烟台长岛“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节、崆峒岛海洋旅游节、长岛扇贝节、红岛蛤蜊节、日照刘家湾赶海节、威海国际钓鱼节、荣成渔民节等。众多的节庆活动为湿地旅游增添了生命力和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弘扬齐鲁文化,展现齐鲁风采,还可以使旅游者亲身参与到节庆活动中去,通过在滩涂踩文蛤,拾泥螺,捉小蟹,捕鱼虾,放风筝等活动充分感受海洋和渔家民俗文化,体会渔民赶海的乐趣。
(四)个体与整体相结合的营销模式
目前,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区的营销策略多是本地区各个景区、景点联合营销或是依托所在地级市作形象推广。湿地生态旅游尚未形成专项旅游产品,更没有针对此线路开展的市场推广工作,本文提出了针对湿地生态旅游专项旅游产品的营销模式。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还存在季节性强,游客分布不均等问题,因此在宣传促销等方面还要注重引导旅游者分流,平衡季节差异,追求省内湿地生态旅游的合作共赢。
1、整体形象的打造
树立山东省独特的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品牌,打造鲜明的主题形象,必须整合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把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作为一个专项旅游项目,宏观上进行统一把握。考虑到各分区特色,可以采用“黄河、碧海之旅”以突显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湿地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以及鲁东及鲁东南滨海湿地的浩瀚海洋特色。形象推广时注入独特的齐鲁文化和黄河文明,增强旅游线路的品牌效应,打造山东省别具一格的湿地生态旅游线路。
2、多渠道营销
通过网站建设、媒体推介、形象代言、公共关系营销、活动推广、建立旅游集散中心等渠道进行营销,将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整体营销。建立山东省湿地生态旅游品牌和产品的专门推介网站,同时与其他门户网站或商业运营网站的合作推广。选择热爱旅游且具有较强环保意识的名人代言山东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线路,结合线路上黄河入海、碧海踏浪等标志性景观做到人、景、情的交融。根据线路组合中各景点的节庆活动适时进行产品推广,待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进入增长期后可以凝练各湿地旅游区的特色,推出“山东省湿地文化节”作为专题线路的灵魂和线索,多区联动,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五)旅游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
在湿地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面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出现的不同程度的环保投资力度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多方面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各自的管理权利,同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1、政府要加大宣传和投资力度,完善经营管理规范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作用,政府在尊重旅游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政策大力引导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规范旅游行业标准,提供相应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做好滨海湿地旅游形象的推广工作,并利用行政手段协调旅游业主体的利益关系。针对湿地管理中存在的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现象,应当制定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明确权责,同时创新管理体制,规范湿地管理协调机制。加大环保投资力度,专款专用。运用3S技术进行湿地生态旅游动态监控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运行机制。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执行力度和科学决策能力。
2、旅游企业注重采用高科技环保技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在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要广泛引用高科技手段,建立立体生态系统,实施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启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示范工程。同时,在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过程中突出对旅游参与者环境教育功能的宣传,对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和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加以引导和必要的约束。此外,加大对景区内工作人员的环保教育和旅游专业知识培训,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和服务者都必须具备专业素养,培养一批湿地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
3、充分发挥社区作用,采用环境中心型的社区参与模式
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展必须取得社区的参与和支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依赖,还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同时,社区居民对湿地生态旅游区更为了解,他们的参与能提出更好的可行性建议和对策,有利于旅游区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实现各区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在生态旅游教育功能中不断提升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者的素质
湿地生态旅游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休闲需求,更是一种负责任的、对旅游者具有教育功能的旅游形式,强调旅游者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负责,对自然保护作出贡献。山东省湿地地区的水质、物种、景观需要旅游者切实的保护,需要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在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时要积极为旅游者提供具有启迪意义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者的伦理道德责任意识,培养其对生态环境和核心旅游产品价值的认同。同时做好景区的旅游警示和教育标识系统,引导游客的文明行为。
四、结论
山东省滨海湿地资源景观优美、湿地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水平高,具有发展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要在保证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目标。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运作首先要保证生态安全,要在旅游容量和生态安全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生态监测和环境补偿来实现开发目标。为保护和合理利用山东省滨海湿地,宜发展滩涂贝类采捕休闲旅游、河口湿地观光生态旅游、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渔村生活体验生态旅游等方式的生态旅游。在对山东省滨海湿地科学保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1]龚艳.江苏沿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2-156.
[2]侯国林,黄震方,张小林.江苏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7,(6):124-128.
[3]汤雷,许东.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景观特征评价及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72-75.
[4]王薇.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以垦利县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2007.
[5]吕宝平,贾德旺.山东省湿地类型及湿地环境地质问题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08,24(4):44-47.
[6]孙中昌,申磊.山东省湿地景观恢复研究[J].绿色科技,2010,(8):115-118.
[7]吕建树,刘洋.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1,33(9):1788-1798.
[8]王瑶.山东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评估及其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08.
[9]张绪良,徐宗军.胶州湾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6):1513-1518.
[10]李庆雷,明庆忠.旅游规划:技术与方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