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动态历史考察

2012-08-15张中飞

关键词:人学恩格斯异化

张中飞

(浙江海洋学院社会科学部,浙江 舟山 316000)

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历来非常注重对人类社会主体人的研究和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出发,构建了一个科学完备的人学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动态的历史考察,进一步系统的解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对于充分挖掘其现实价值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发展进程来看,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雏形初具;从《神圣家族》到《共产党宣言》,理论体系基本确立;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趋于完善。

一、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初具雏形

早在学生时代,马克思就将人的幸福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在中学时期,他就确立了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①的择业标准,表明了为全人类服务的决心。在大学期间,随着对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表明了其无神论的立场,开始批判宗教,论证自由。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在其博士论文中,他对伊壁鸠鲁的精神自由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同时他认识到人的自由不能被抽象化,自由只有在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通往现实的道路中才能真正实现。步入社会后,马克思在《莱恩报》工作,期间对普鲁士专制制度限制压抑人的自由的现实有了深切的体会,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明确指出自由“是人所固有的东西,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实现自由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没有一个人反对自由,如果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反对别人的自由”,“自由向来就是存在的”。②然而在现实中,马克思无法用人的本性自由观点说明当时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对出版自由的扼杀。故而,马克思逐渐转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德法年鉴》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时期,他以人的类本质为出发点,对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的本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他认为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彻底解放自己,就必须从奴役人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将现实的个人和类存在合而为一,把个人的力量和社会力量有机统一起来。“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③同时,马克思还批判了抽象人性论者将人的自然属性视为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④首次把人的社会属性归结为是人的本质属性,为进一步科学阐释人的本质明确了方向。

1844年,马克思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为基础创作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历程中的奠基之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手稿》中,马克思以劳动和异化劳动为出发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其关于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人学理论。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黑格尔在马克思之前就提出劳动是人有别于动物之所在,在劳动中,人改造外在对象使之成为满足自己需要的为我存在物,也正是在劳动中,人之为人的自我意识才得以产生,因此人是他自身劳动的产物。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立场决定了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劳动”⑤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思想,指出人的劳动是精神劳动和物质生产劳动的有机统一。首先,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他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⑥。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⑦在劳动过程中,人作为有意识的活动主体,不仅改变了外在对象,同时也改变着人自身。其次,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到了体现和证明。“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人才能“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⑧,也就是说,在劳动中,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各种能力才能得以全面的显现。再次,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才能实现了人自身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⑨。马克思认为这种发展必须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真正实现。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然而在私有制生产条件下,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失去了实现的前提,人的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而是异化的劳动:首先,“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⑩也就是说,劳动产品不仅不再是劳动者本质力量的体现,反而成为一种异己的统治劳动者的力量。其次,劳动产品的生产活动成了异化的活动。生产劳动不再是劳动者自己的、自愿的活动,不再是人肯定自己,发挥自己能力,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⑪动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而是单纯的谋生手段。再次,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只有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才能证明自己的类本质,而“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⑫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丧失了类本质。最后,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与人相异化是人与劳动产品、生产活动、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人与人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表现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在这一对立的阶级关系中,无产者被视作创造财富的力量,处于被统治被奴役的地位,完全丧失了作为人而应有的全面发展的权利。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消除异化劳动,必须消灭私有制,而这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才能最终实现。

基于异化劳动的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批判空想共产主义,提出了真正共产主义的设想,进一步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⑬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人的异化的扬弃过程,它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趋向于和谐,使人的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并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尚未完全形成,但马克思从劳动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解放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形成了对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劳动基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雏形已经形成。

二、《神圣家族》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了《神圣家族》,对他们过去的理论进行了清算,批判了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人的自我意识哲学,否定了青年黑格尔派所持的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的错误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实的物质生产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离开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根本不可能形成对社会历史的任何真正的认识。在这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有了明显的突破。对此,恩格斯也曾明确表示:“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⑭在他们首度合作的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说明历史。他们认为历史是现实的人的历史,它不过是有着特定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总而言之,马克思看到了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看到了生产的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决定意义,基本上放弃了“抽象的人”的观点,开始立足于现实去考察历史,在世界观上基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抽象地、孤立地研究人的问题的真正超越。在《提纲》中,马克思首先明确的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了深刻的揭示。马克思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⑮无法理解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本质。马克思从现实的实践出发,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⑯表明马克思在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人的本质内容的基本阐述。被恩格斯称为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⑰《提纲》,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建构了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其理论的出发点“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⑱实的人。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⑲《形态》中还指出,作为现实的处在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⑳因此,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自由无一不由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对人的问题的考察离不开现实的物质生活。

《形态》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㉑这也就是说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是人的本质的决定性因素,“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也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㉒在《形态》中,马克思明确了决定人的本质的东西,主要是生产关系以及由它派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其人学理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解读。

自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创立了唯物史观,形成了科学的自由观体系。在《形态》中,他们在对历史上特别是阶级产生以来人类遭受的种种不自由现象进行揭示和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进行了积极的探寻。最终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在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旧式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以及交往的普遍化。首先他们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而“作为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的是有限的生产力;受这种生产力所制约的、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生产,使得人们的发展只能具有这样的形式: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任何发展的可能性”。㉓因此,人能否获得发展以及获得多大程度发展并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想法,而要取决于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有限的生产力水平下,发展只能是少数人的特权,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本无从实现,故而发展生产力每一个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人的发展离不开交往的普遍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㉔因此,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社会交往在范围上程度上将不断拓展深化,人的发展也将更为全面自由。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旧式的分工严重地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于这种分工,个人屈从于他们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㉕只要有这种不是出于自愿的分工存在,就不可能有人的自由发展。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和交往活动来消灭旧式分工和与此紧密相关的私有制,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延续和总结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指出人是社会的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简短些说,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㉖,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而“至今所有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㉗,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认为将来的理想社会“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㉘。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实现了从唯心主义人本学到唯物主义人学的根本转变,实现了人学研究对象的革命性变革。它标志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伟大的意义。

三、《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日趋成熟

从《共产党宣言》走向《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趋向成熟时期。在《资本论》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人的本质”这一范畴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们认为人的认识只能从主体与客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马克思指出:“在某种意义上,人很像商品。因为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做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来说,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㉙由此出发,马克思批判了从抽象的“人本身”、单纯的环境和抽象的社会实体来理解人的本质的错误。而且马克思恩格斯还从人的本质规定出发,指出社会关系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其具体性与可变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也应随着这种变化而改变,要把它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和特定的历史时期来加以考察,而不能把人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本质的内容也有不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㉚这表明,人是在人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人的,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具有不同的规定性。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本质,因此,马恩在考察人的本质时也是以实践作为其基本出发点的。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因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也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

在深入分析人的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和其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是相异化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加剧,工人的劳动技能最终也只能是一种畸形的而非全面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在劳动中,“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㉛工人在物质财富上的缺乏导致了其在精神财富上的缺乏,而拥有着物质财富的资产阶级,其精神世界的发展也是畸形的,要受资本和利润的奴役。就如恩格斯所说:“不仅是工人,而且直接或间接剥削工人的阶级,也都因分工而被自己活动的工具所奴役;精神空虚的资产者为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欲所奴役;律师为他的僵化的法律观念所奴役,这种观念作为独立的力量支配着他;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近视所奴役,为他们的由于受专门教育和终身束缚于这一专门技能本身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㉜可见,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所没法加以克服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因此,马克思把“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其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㉝这一理想社会形态作为其毕生追求并为之奋斗一生。

马克思恩格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对人及其本质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他们以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为枢纽,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归宿,构建了其庞大而科学的人学理论框架。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但是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实践的基础上,从现实的人出发,形成了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赋予了他们的人学理论以高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也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3,44,270页。

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63,96,169,97,120,91,93,97,120 页。

⑭⑮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第 237,18,209 页。

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页。

⑱⑲⑳㉑㉒㉓㉔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29,30,29,24,24,507,515,57 页。

㉖㉗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488,465,491 页。

㉙㉛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7,399,649 页。

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17页。

猜你喜欢

人学恩格斯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北人学没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