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异同

2012-08-15金文涛

科技视界 2012年7期
关键词:集体化富农两国

金文涛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前苏联和中国一前一后都选择了走社会主义道路,二者在成立初期均对本国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改造。虽然在名称上前苏联叫做集体化运动,而中国则称为合作化运动,但究其本质则是相同的,即都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回顾历史并加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似,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相似和差异才会让两国紧密相连但又命运不同:一个已经灭亡,一个正欣欣向荣的向前发展。

1 相似点分析

中国和前苏联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着某些相同的认识,行动上也就表现出某种相似之处。

1.1 形式上:变分散为集中。概括讲,两国对农业推行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都要将分散的小农户生产转变成较为集中的,大规模的集体化生产。原本以个体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活动,它的能力有限、劳动生产率低,与相对集中的集体化生产相比,后者更有可能采用机器、利用科学成就、使用化肥,提高劳动生产率。开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就是要表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粮食需求,为工业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1.2 原则上:典型示范、自愿参加。1927年前苏联召开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在由小农经济向集体经济过渡过程中,只有在劳动农民的同意下才能进行,当时迫切的任务就是向农民广泛宣传逐步过渡到大规模的公有化农业经济的好处和必要性,用示范和说服的方法把小的以致最小的农户联合为以公共的互助的集体的耕种制为基础、利用农业机器和拖拉机、采用集约耕作的科学方法的大农庄。同样,中国1951年12月15日也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草案〉》,它的第四条就规定了自愿互利、民主议定和典型示范的指导原则,其中特别指出自愿和互利原则是必须绝对遵守的。

1.3 实际中:急躁冒进、领袖意志占主导。在实际推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两国都存在严重的急躁冒进,其中领袖的意志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前苏联在1930年1月5日,按照斯大林的意见,联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的决议,要求伏尔加河下游、伏尔加河下游、伏尔加河中游和北高加索这些主要产粮区的集体化,在1930年秋季或至迟在1931年春季就基本上完成;其他产粮区的集体化,在1931年秋季或至迟在1932年春季基本上完成。这就是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斯间,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多数农户将实现集体化。在中国,毛泽东在1955年7月31日发表了关于合作化问题的讲话,批评某些同志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面对毛泽东这一饱含政治意味的评论,广大干部不再有异议,轰轰烈烈的合作化运动随即展开,1956年底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就基本完成。

2 差异分析

两国在推行农业改造中虽然有许多相似点,但具体实施的细节却有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直接为两国埋下了对今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的种子。

2.1 前苏联一步到位,中国分阶段实施。前苏联在这次改造运动中名称比较混乱,没有展现一个明确的阶段划分。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又提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集体农庄”和“发达的集体农庄”的模糊概念,更加摘乱了干部的思想,最后各地一呼而上,直奔最高目标一农业公社,片面追求集体化。中国在这方面就明显不同,合作化是被设想为一个逐步、分阶段的过程:第一步是互助组,联合使用劳动力,但农民保留对土 地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第二步是初级社,劳动资产由集体掌握,每个农民根据其交给集体的土地、农具及牲畜的多少参加分红;最后才是高级社,取消分红,严格实行按劳取酬。可见中国在此次改造运动中显得更加有秩序。

2.2 对富农采用的手段不同。前苏联对待富农的手段是非常残酷的。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在作《论前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演说时说:当然不能让他们(指富农)加入集体农庄。随后,对富农开战的运动正式展开。在1930-1931年的两年里,被消灭的农户总数约100-110万户。中国对待富农问题上要温和的多,采用的手段是用各种限制措施削弱富农的经济地位,并把他们当作政治动员的目标,富农被允许参加合作社。这种相对和缓的处置方式减少了社会的混乱和对经济资源的破坏,这一点与前苏联相比表现的非常明显。

2.3 对农业的抽取程度不同。前苏联在推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农业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还把从振兴农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变为从建设工业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让农业尽可能多的生产粮食,然后用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农业资本,发展重工业。而中国在此方面则力争适度。1954年做出决定认为,鉴于中国落后的工业基础,农业合作化应先于机械化,两者不可齐头并进,这就避免了像前苏联那样,集体农庄建立之后,机械化也都配套到位,从而中国成功减弱了农民的抵触情绪,并且还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3 原因分析

中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表现出的相似与差异都有其历史原因:

第一,关于相似点问题

①中苏两国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农业在两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都很大,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成为两国建立后首先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两国工业建设都是在战争洗礼后开始的,相比较来看,虽然起步期前苏联的工业基础比中国要好,但是前苏联当时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外部压力要远大于中国,其对工业建设要求的紧迫性也就与原有的工业基础相抵消。为了加快本国工业发展速度,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农支工就成为两国共同的选择。

②某些模式上两国表现出相似点,这主要因为前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老大哥,中国在许多方面都要向前苏联取经。当时对前苏联文件的研究促进了中国树立的合作社典型,而且1935年前苏联模范农庄的有关规定也成为中国所普遍采用的髙级合作社的具体形式。中国对前苏联的模仿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也使两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表现出相似之处。

③前苏联和中国在当时都存在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领袖人物。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逐渐取得了对前苏联的全面控制权。而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也使其在国家中处于至髙的地位。两位领导人的意见有时候就对整个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二,关于差异问题

①最直接明显的差异是前苏联作为第—个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改造行动都是根据前苏联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具体情况,同时结合对列宁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理论著作的理解来进行,还完全处于摸索阶段。中国当时要比前苏联晚几十年,从而前苏联就成为其学习和借鉴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②两国建立初面临的外部压力明显不同。前苏联作为当时世界唯一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承载着难以想象的外部压力。面对各种力量的包围、攻击,前苏联当时也迫切需要快速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而当时获取工业建设资金的手段 几乎就只有向农民伸手一条路。中国虽然在当时也有类似的遭遇,当在那时身边已经有强大的前苏联做依靠,而且还获得了前苏联某种程度的经济援助。

③党组织的健全性及严密性不同。这主要归于两者革命过程的差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其主要力量是在农村,全国农村各级党组织机构健全且组织纪律严明,1955年底中国农村、90%的乡都建有党支部。强有力的党委会能够组织大批的工作队,指导农村的根本改造。而前苏联当时走的是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农村的党组织非常薄弱,甚至不存在,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前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不应有的问题。

归结中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还可以找到许多异同点,对他们进行分析,或许可以发现两国走上不同命运的原因,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教训,最终更好的指导我们今 后的改革和建设。

[1]叶书宗,王斯德,前苏联兴亡史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

[2]斯大林全集:第10卷[M].

[3]林蕴晖,顾训中.人民公社狂想曲[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5.

[4]前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4分册[M].

[5]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6.

猜你喜欢

集体化富农两国
飞马图彩色丝巾:中朝两国友好情谊的见证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尉氏:葡萄产业富农家
2021年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来了
春风里,奏响助农富农曲
浅析中苏农村题材小说中的社会主义改革描写
农村集体化时代及集体解散后的婚恋
中美两国学生高考和求职之路的比较研究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集体化时期基层社队农业经济效益分析